一个特殊的命运。
它持续 36 春秋两季。
2月2日,下着毛毛细雨。
记者来到浙江省宁波市。
大榭岛上的大榭中学。
值此春节之际。
这所学校正在组织学生。
给南沙赤卦礁海军官兵写一封慰问信。
视频时长 04:49
从东海沿岸到南沙岛礁。
大榭中学将与赤瓜礁相隔数千海里。
大榭岛的学生会是什么。
它与赤瓜礁的官兵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在这个用手机。
在互联网时代,您可以连接。
仍然坚持通信。
走进学校的军民共建大厅。
林璐阳,大榭岛中学校长。
它背后的故事被告诉记者。
赤卦礁官兵送给大榭中学的海沙。
1988年3月。
全国人民的目光都集中在祖国南沙。
胡四海,大榭中学教师。
我在报纸上看到了南沙的官兵。
站在海里,手里拿着钢枪。
在阅读了他们守礁保卫国的事迹后。
启发。
退休教师胡四海。
当时,守卫赤瓜礁礁的官兵们手持钢枪站在海中。
我们能为守礁的官兵们做些什么,在困难的地方保卫土地,让我们拥有和平与安宁? ”
虽然当时信息的传递非常不方便。
但为了向官兵致敬。
经过一番讨论。
胡四海和同学们一致决定。
给礁石上的海军官兵写一封信。
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情。
这是36年的时间。
军地关系的起点。
1988年的纪念信封。
泛黄的信纸,穿越时空。
在学校军民共建大厅的展示墙上。
上面贴满了红瓜礁官兵。
与学生的通信。
一次又一次地记录美丽的“双向奔跑”。
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继续这一行动。
赤瓜礁和守卫它的官兵的故事。
它已成为学校教育学生成长的“诗与距离”
1990年,大榭中学教师胡四海给赤瓜角的官兵寄了一张便条。
守卫礁石的官兵们的故事和精神。
在微妙的启发和启发。
大榭中学的学生。
不断成长,努力追求你的梦想。
它也种在了许多学生的心中。
报国报效社会的种子。
以及守卫礁石“红岩传奇”的官兵。
这逐渐成为学校的传统。
也是学生们心中的一件大事。
大榭中学和赤瓜礁之间还有书信往来。
从1988年的第一封信到现在。
大榭中学与赤瓜角之间往来近400封信。
其中一些信件被纳入大榭中学的德育课程。
它还在军民联合建设大厅的展览中展出。
成为学校的爱国主义国防教育。
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典范。
大榭中学一年级三班班主任贾玉翠带领同学们重温历史。
那天,在初中教学楼里。
贾玉翠,初一三年级班主任。
与学生一起重访红瓜礁。
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学生们拿起准备好的笔和纸。
把我想对赤瓜礁官兵说的话记在心里。
让自己沉浸在这个教室里。
就好像记者进入了一个时间胶囊。
36年前,到礁石护卫官兵。
发出第一封信的“海鸥班”
似乎从未离开过。
学生们漫步在军民共建大厅。
军民联合建设大厅的部分陈设。
36年来。 一班学生,一群官兵守卫着礁石。
就像东海和南海的海浪一样。
总是澎湃无量的力量。
让两种不同的青春绽放出美妙的光芒。
既熟悉又陌生的红瓜礁。
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让这里的同学们对它充满期待和向往。
大榭中学校园。
大榭中学团委书记于高迪与同学们重温历史。
1月 24, 2024.
大榭中学团委、池瓜角团支部召开。
首届“赤卦礁助学金”发放仪式。
6名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品行优异,学习成绩优异。
获得助学金。
初中三、五年级五班的学生方雪说。
我长大后想当老师。
届时,母校将讲述赤瓜礁的故事。
告诉学生。
首届“赤卦礁助学金”发放仪式。
沃和轩,初中二年级学生。
同时感谢守卫礁石的官兵。
他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愿望。
希望礁石上的海军叔叔们多拍一些向日葵和蓝天白云的照片。
把它寄给我们,我们把它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这样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它。 ”
于高娣正在整理同学们为守卫礁石的官兵准备的新年礼物。
同学们为赤瓜礁官兵准备的新年礼物。
写信活动结束后。
于高迪,大榭中学团委书记。
开始整理学生们的礼物。
送给赤瓜礁官兵的新年礼物。
有手工制作的贺卡和手写的春联。
还有绘画和剪纸。
这是一份充满真理和祝福的新年礼物。
与信件一起,它们将漂流到海洋上。
交付给赤瓜礁的官兵。
大榭中学的学生给赤瓜角的官兵写信。
同学们向所有守卫南沙礁的官兵送上了新春问候。
真挚的情感。
就像永恒之光的灯塔。
带领我们渡过难关。
到达心脏的另一边。
在采访结束时。
学生们向记者提出了一个要求。
希望通过人民海军微信***
向所有守卫南沙礁石的官兵致以新年的祝福。
记者欣然同意。
策展人:肖永利
记者:王宁川
特约记者:王新宇、吴强、周海泉、王卓、陈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