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要坚持心中的公义,要付出什么代价?
答案是:押注你的未来。
近日,学术界最出圈的事情是,华中农业大学的11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黄某若的学术造假、打压学生、克扣劳务费等不当行为。
报道发酵后,16日晚,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兽医学院在其官网发表声明称,将立即成立专项工作组,启动调查程序。 19日凌晨,学校作了通报,称学生报告的问题基本属实,初步认定黄某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然而,所有关注此事的网友最关心的问题是:这11名研究生能顺利毕业吗? 为什么现在的研究生这么难? 他们真的要为看似最普通的公平正义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吗?
这份题为“华中211所高校动物营养系黄某硕教授学术造假的联合实名报告”的PDF报告长达129页,涉及19个学位**和15篇文章***
有人说,这种材料本身可以称为“告密”,这是有道理的,也是合乎逻辑的。
不仅有详细的聊天截图,还有重叠内容与学术造假的对比,以及黄教授对学生的各种指责,包括实验空间狭窄、实验设备不足等。
此外,黄教授还将扣除学生的少量补贴。
就连网友都忍不住感叹,周帕皮来的时候,还得被尊为“老师”。
报到的11名学生均为黄教授的博士或硕士生。 举报信传遍网络后,他们的哥哥,一个叫张丽的同学,在微博上发文回应网友的提问。
这位师兄在华农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已经6年了,如果不是这份报告,他早就6月份毕业了。
张力哥哥家境不好,父亲去世,家里穷困潦倒,靠母亲养活。 但在这样的条件下,他还是选择站出来发声,并推动这件事情继续在社交媒体上发酵**。
张丽***是个聪明的博士生,有正能量“,并继续回答网友的疑惑。
在评论区,有支持他们的声音。
但也有人担心,这样的大张旗鼓的报道,很可能会让张力成为攻击的目标。 因为有网友很快发现,**的焦点在张丽身上。
看来,谁举报了黄教授,比教授做了什么更重要。
热搜满是张丽
黄教授本人在学术不端行为举报后接受了采访。 在采访中,他没有承认报告的内容,甚至表示自己已经写了回复,准备交给学校——但为了学生,他没有在网上发。
换句话说,直到这个时候,黄教授都在试图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好老师”。
而这位“好老师”在采访中直接说“有学生带头”,并表示所有的报道都是学生威胁大家。
目的不言而喻。
只是,一个学生有多大的权力来威胁其他十几个学生举报一个拥有他或她学术前途的老师?
他们虽然只是普通学生,但毕竟也是211学校的硕士和博士,怎么可能被几句话煽动?
后来,张莉在微博上表示,所有报到的学生都做好了丢学位回家找工作的准备。
学生们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但黄教授可能不明白这一点。
他不明白,如果不是威胁的话,为什么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知道利害关系太好了,不会冒着学业和未来的风险来发布举报信。
答案可能很简单。 在报告的最后,这位学生写道:“我们和其他学生孜孜不倦地工作,努力学习,并希望用他们的见解为社会做出贡献。
为了正义,仅此而已。
事实上,受到不公平对待的11名研究生并不是唯一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人。 小石和一些研究生谈起了华农事件,也看到了很多研究生的现状,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
今年是研究生的小佳,从事情发酵的那天起,就一直在关注这件事。 她和同学们讨论过这件事,觉得举报黄教授的学生很勇敢,但她也知道这种勇气背后的代价。
小佳今年是研究生二年级,是一个内敛而安静的女孩。 刚开始读研究生时,她对研究生生活充满期待。 “在研究生院一年级的时候,我满怀抱负,积极响应导师的要求。 但它可能与导师的频率不匹配,对吧......结果不太理想。 在被批评了几次之后,我感到很沮丧,我开始怀疑自己。 ”
小贾说,过去见到同学朋友时,她都沉默了。 虽然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自己的研究生生活,但“导师是天空”的现状让她不得不收起所有的脾气,同意导师对自己的评价,哪怕是“有点伤人”。
她把研究生院比作“第二次轮回”。 她深知“轮回”的重要性,所以在选择导师之前,她在网上学习了很长时间。 “你不能只看导师的成就,还要看官职、年龄、出身、性格......等等最好从你的兄弟姐妹那里找出答案。 ”
但经过这样的一作,小佳唯一的结论也就只有:看命运。
有时候,从外界看,群里的真实情况并不清楚,大多数导师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是要看人。
选择导师是“二次轮回”——不朽的导师都是别人家的人,“原导师”各有困难。
小佳现在的导师没有黄教授的“伺机”,她很有责任心,但她真的很严格,导师的指导让她如坐针毡,她不自觉地放弃了“平等”对话的姿态。 她知道这不是她的问题,这是结构性的——但这不会让它变得不那么痛苦。
现在的心态比坏还差,虽然老板不好相处,但比上层好,比底层都绰绰有余,就像上班一样,总能活到毕业。 ”
研究生不是工作,研究生不如工作。
宁宁在上了两年的课后决定去读研究生,在经历了职场之后,她清楚地认识到了两者的区别。 宁宁的导师有一种理论,认为研究生院是另一种工作,所以有必要引入一种“狼文化”,让他的学生时刻保持“工作”。
但宁宁说,她不是一个“清明傻傻”的大学生,这块大蛋糕对她来说毫无用处。 “老板负责你的现在,但他不会决定你的未来。 宁宁是这样总结的,“上班辞职是大事,上班被动懈怠也是大事。 但作为研究生,这些招数并不容易使用。 ”
宁宁说,在刚刚结束的元旦假期里,导师对他们“大有怜悯”,让他们回家。 但后来他说,他想做的事情需要带回家,他会趁着假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这样放假回来的时候就可以交出来了。
我不是这样上班的。 宁宁没好气的说道。 还有研究生劳务费,前一天刚发完,第二天就要拿出来交给导师,只剩下100,“公司给我发的钱第二天就拿不回来了吧? ”
研究生劳务费问题频发
后来,宁宁的师兄因为高压环境而郁闷,但导师却说他脾气暴躁,无所事事。 这位师兄家境一般,只想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再冲一次,为自己的未来而战。 宁宁觉得,被无限挤压的,是像他们这样没有家世的普通人。 网上还有很多类似的遭遇。
宁宁看了整顿学圈的帖子,心里很是欣慰,但她也知道自己做不到。 这和上班是一样的——如果一家人能在家,哪怕是心理上的,凡事都可以强硬,“爸妈老实,我从小就被教导老师是对的,老师永远是对的,但现在我觉得不一定是这样。 只不过现在导师的决策权太大了,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听话。
你应该有多听话?
宁宁说,朋友的导师让他去接快递、买食物、送充电宝,这纯粹是丫鬟,根本不是正常的师生关系。 “除了学术研究,我朋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照顾他的导师和他的家人的日常生活。 细分的类别很多,比如打扫家教的房子、打扫家教的办公室、接送家教的妻子等等。 粒度小一点,导师可以责怪学生不带伞没有提醒他。
人们身上可能漂浮着少量的力量,更不用说可以决定他人未来的力量了。 宁宁看了黄教授的pdf,“你知道什么最可怕吗? 不是100多页的pdf,而是黄教授看完后做了什么,没有一个我觉得不可思议。 所以,导师的选择真的要看人品,上限不好说,下限要守住。 ”
除此之外,宁宁似乎也没什么好摆脱的。
这就是游戏规则,我们只能遵守它们。 ”
这11名华中农业大学学生,犹如是万千科研生的缩影。
事件发生后,不少人也纷纷发文**讲述自己所知道的学术“霸凌”。
有的已经毕业了,还要受到导师的压迫,甚至互相说对方的坏话。
有导师把学生写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书,用不毕业的威胁压榨学生,拼命想为自己做一头牛一匹马。
如果导师确实有学术不端行为,而学生想要举报,他们必须冒着毁掉学术生涯的风险。
2020年,天津大学某学生发pdf文件举报导师诈骗案,举报人自称是天津大学辍学的前硕士生陆某。
为了让学生签署一份“忠诚”的声明,以便他摆脱锅,导师还强迫学生在毕业前签署一份保证书。
多么明显!
更多的悲剧并不以“告密”的形式为公众所知。
2018年,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研究生陶崇远在学校跳楼自杀。
同样在18年,习交通大学药理学系硕士、博士生杨保德溺水身亡,女友曾在微博发长文,谴责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周是悲剧的罪魁祸首。
在导师欺凌的话题下,有人问了这个问题:
那么多博士、硕士被导师逼死,难道是因为不知道报到的方式吗? ”
在华中农业大学报案事件的评论区,很多人都在刷鲁迅老师的话:
愿中国的年轻人摆脱寒气,往上走,不必听信那些弄巧成拙的人的话。 能做事的人做事,能说出来的人才能说出来。 如果有一个热点,一个光点,它会让它像萤火虫一样,或者它可以在黑暗中发出一点光,不需要等待火炬。
这段话意气风发,激励了无数年轻人努力奋斗。
然而,当这些简单的要求要实现时,他们需要努力工作,牺牲一切,这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来说太残忍了?
有必要以这种方式教学生什么是现实,什么是鞠躬吗?
在社交平台上,委屈的学生将研究生比作奴仆和奴仆,这真的是一个合理的学术环境吗?
在杨宝德溺水的案例中,有人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博士生怎么能成为导师"家庭佣人"?
但没有人回应。
黄某事件发酵后,你说,如果常态化的督导和纠正机制完备,学生就不应该冒这么大的风险。
“不该”这句话表达了多少人的悲伤和无奈。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些学生在默默地忍受着不公正。 他们“不应该”受到无端的镇压和情感攻击; 你不应该因为别人的私欲而委屈自己; “不应该”,因为做学术会生出弱点;
他们说,当他们进入研究生院时,只有当他们被录取并毕业时,他们才会感到高兴。
但事实并非如此。
或许,只有当师生关系回归学术标准,只有当学生真正是学生,导师真的只是导师时,学术才能只是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