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廓
张炳光先生现任潮汕地区唯一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的玉雕大师,专注玉雕30余年,受中国传统文化、岭南文化和绘画美学的影响,在高档翡翠的设计与雕刻上,广泛吸收了岭南画派众多著名艺术家的艺术精髓, 并学习了中国画、壁画、漆画、灰雕等不同艺术门类的精髓,并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人文品质融入到玉雕的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理念和雕琢风格,将玉石加工转化为精细文化创作,开创了具有岭南画风的玉雕新风格,开创了一套“心”与“**”相结合的玉石创作理论,为培养翡翠创意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近日,他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讲述了自己的奋斗和创作经历。
人如玉,成才
张炳光先生出生于1962年,是揭阳人,在进入玉雕行业之前,他从事过许多职业。 因为从小就喜欢画画,19岁就开始师从国画大师魏明明学习国画。 本以为他可以走上自己喜欢的绘画之路,但由于家庭的经济压力,他不得不半途而废,转而加入了两位金漆画大师陈晨光和陈惠彪(两人都是“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这几年,张炳光在潮汕地区声名鹊起,在业内知名度很高。 然而,画民画的项目来来去去,收入并不乐观。 为了养家糊口,他还尝试过很多副业,烧瓦画、做花盆景、设计根雕造型,但都没成功,还欠了不少债。 好在通天的路上,碰巧在一次**生日会上遇到了一起学习绘画的哥哥林朝明。 林师兄当时已经转行做玉雕,见张炳光谋生困难,就建议他试试做玉雕。 当时,张炳光已经是第一年了,转行做翡翠可以说是人生事业的转折点和挑战。 面对亲戚和**的反对,他毅然决然地跟着师兄从零开始学习翡翠雕刻。
30多年来,翡翠日夜陪伴,翡翠对张炳光来说新奇如谜。 俗话说,“神明难破一寸玉”,翡翠更是如此。 每一块翡翠原石都像是一件充满秘密的宝藏,切开时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正所谓“玉是一寸好,价是一丈龙”。 翡翠就像一个变幻莫测的精灵,变幻莫测,张炳光先生感叹道:“仰望高,钻强者。 ”
在雕刻翡翠的最初几年,张炳光经常被嘲笑“懂工作,不懂翡翠”,他一开始并不这么认为。 后来,在创作中,我慢慢明白了,雕刻工艺和材料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应该融合融合。 许多类别的工艺美术都与雕刻有关,如潮山的木雕、石雕、象牙雕刻等,雕刻材料不同,工艺的选择和工艺要求也不同。 为了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有必要深入研究原材料,并根据其能力进行应用。 张炳光说,只有了解翡翠,才有意义,否则就是空谈。 翡翠创作者要有“解剖学”的精神,严谨细致地分析每一块翡翠原料,从翡翠的变化中探索规律,探索最合适的技术。 雕刻翡翠不仅仅是“雕刻”,而是整个创作过程,包括早期的构思、设计和后期的雕刻。 翡翠的设计不是空想,它必须与原材料相结合,权衡诸多制约因素和不确定性,才能提升优势,避免劣势,展现翡翠的自然美。 如果你不了解翡翠的原材料,翡翠设计就会成为水源,成为无根的木头。 高档翡翠极为稀有和稀有,原材料的处理应更加谨慎,设计基于尽可能保留自然形态的原则。 无论是设计还是工艺,归根结底都是关于发现和展示翡翠最大的美。
一般来说,翡翠的创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像生命的自然节奏一样。 从最初对翡翠外观的认知,“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 发现不可预测的“见山不山,看水不水”; 然后认识玉的本质,回归“看山或山,看水或水”的朴素大道。 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的整个过程,不仅是工艺和玉石概念的提升,更是意境感知和翡翠创作的升华。
欣赏张炳光的山水玉器作品,可以看到每一笔画的风格,每一座山水都有魅力。 张炳光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第一次制作山水玉板的故事。
2011年,张炳光和伙伴们用300万元购买了3块玉石原料,准备用于制作手镯、观音、佛像。 玉石被砍完后,众人都傻眼了,里面满是一团团的“棉絮”。 看着满身破绽的玉石,不忍心失血的张炳光苦思索,决定适应材质的条件,另辟蹊径,他想到了制作一张山水玉牌。 “别无选择,杂乱无章的纹理只能尝试制作山水,而我毕生致力于研究这些玉石材料。 当时,我对翡翠材料的掌握和技巧的使用已经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所以我想试一试。 “张炳光说。 “从研究、设计到雕刻,我的思路从模糊到清晰,无数次拿起和放下雕刻刀,想了几个月。 一般来说,品牌是两面制作的,所以我会雕刻六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 打磨完成后,这些作品就被新疆的一位收藏家订购了。 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收藏家也纷纷听到这个消息,纷纷订购他的山水玉牌匾。 张炳光不仅挽回了经济损失,还让杨美的玉山水玉牌生意兴隆,走向市场。
潮汕智慧在玉都
揭阳阳美玉市场现已成为国内外世界知名的玉都,这在改革开放前是不可想象的。 揭阳不产玉石,杨梅村只是一个郊区的村庄,近百年来也只有玉石加工**小手工艺传统,受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辛勤耕耘,这里的人们在短短40年的时间里,就把杨梅村变成了“金玉之乡”,揭阳市还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玉石之都”称号,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对于这个奇迹,张炳光先生有自己的看法。 他说揭阳玉为什么有名,为什么一个小村庄能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玉都。 首先,受潮汕文化的影响,潮汕之地有水有山,孔子说仁者有山,智者有水,潮汕人的智慧是仁与智的结合。 因为大海的宽容和仁爱、智慧、进取精神的传承,潮汕人有自由的观念,不保守固执,有规矩有自由,在自由中求规矩。 这是衡量人们制作玉石成功与否的关键。
另外,潮汕人很勤劳,整个玉器市场从早到晚,夜市从9点开到12点,外人来这里赞美“后人”,这里不是晚上喝酒,而是摆摊、看货、直播,难得一见。
三是追求完美。 “精致”是潮汕人的传统,也是潮汕人的态度。 大家都知道,潮汕地区人多,土地少,种地如绣。 木雕、石雕、潮绣等艺术都是追求完美和创新; 玉雕小如鱼丸,会尽力做到,从100元到数千元不等。 《中国百科全书》对玉雕工艺进行了描述,并记述了揭阳工艺,表明揭阳工艺已达到国家最高标准。
第四,开放合作。 翡翠本来就是一个保守的产业,自古以来就是内外相传,男人没有传给女人,但现在揭阳是公有的,你可以来参观我的,我也可以参观你的。 二是形成产业链,分工细致,有人买材料,有人加工,有人卖。 比如赌玉和赌材都是整块的,要剪一切才能看出自己很难探索,而且学费很高,需要向有经验的师傅学习。 而且,不知名的玉材很多,不能保证每件都是好的,需要合作才能成功,不能只靠运气。 因此,它不会是单一的投标,而是合伙同时投标几份,这样企业才能成功。
为后人做如玉光
随着直播行业的兴起,张炳光的工作室也顺势而为,开了一场直播。 “玉文化的传播必须借助网络平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促进。 “张炳光说。 他总是全身心投入,定期到直播间向网友讲述玉雕的鉴定和收藏,分享雕琢技巧,以当下最“新潮”的方式传播玉石雕刻文化。
在谈到当前市场低迷对这个行业的影响时,张炳光认为,最糟糕的时候是安定下来,深入学习,练功的时候了。 他说:“在经济低迷时期,经典更容易问世! 题材是否具有家庭和国家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作文新鲜吗? 技术难吗? 像这些,你需要深入思考,仔细雕刻。 例如,我的作品《乾坤明苏》已经精心雕刻了4年。 张炳光回忆说:“这个名字来源于道教的'十二愿',这块玉的气质也符合道教文化。 “《乾坤明苏》玉材中的紫绿色本来就是阴阳,藏着乾坤。 在设计构思和雕刻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虚实技法,左侧雕刻卦,右侧雕刻坤卦,用太极阴阳鱼代表八卦,即天地。
在采访过程中,不时有徒弟拿着设计成链卡的玉料,前来向张炳光请教。 张炳光创办了“京鼎玉雕艺术大师工作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学习,其中大部分是光美、川美、国美等艺术院校的学生,都接受了良好的美术教育。 历经风风雨,他经常用自己的艺术经历,教导年轻人选择一个行业,要有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玉雕是行业的历史传承,“玉”和“纸”不同,“玉”有灵魂,创作空间更大。 要成为一名玉雕师,除了掌握雕琢技艺外,还要研究玉石的特性,了解玉石材质的奇妙变化,不仅注重美学、构图,还要融合艺术思想和文化内涵,给人以启迪。 张炳光认为,自律和谨慎是成功人生不可或缺的。
中国玉雕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名玉雕艺术评论家刘卓先生对张炳光大师评价道:“在目前的玉雕行业,张秉光仍是唯一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人; 目前,全国玉雕领域有上千兵,员工上百万,人才绝对多,至今只有张炳光为师。 我想这可能与他出生在潮汕的事实有关,也与潮汕人的天性有关。 他将最具影响力的东方艺术中国画植入高端翡翠的雕刻中,通过高端翡翠的特殊材料,将诗、书、画、印,让高端翡翠具有艺术性,大大提升了高端翡翠的艺术空间,也打开了高端翡翠艺术的价值空间, 大大拓展了翡翠雕刻的纬度,使整个翡翠雕刻领域大放异彩,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张炳光将中国山水画艺术与高档翡翠雕刻完美融合,为当代翡翠雕刻艺术指明了发展方向,成为翡翠雕刻行业的一面旗帜,不愧为珠宝级翡翠艺术的先驱! ”
回顾30多年的创作历程,张炳光先生表示,翡翠让他走进了壮丽灿烂的玉雕艺术国度,让他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广度和深度,让他体会到自然创造的魔力。 翡翠是天然的宝藏,凝聚着无数的自然奥秘。 翡翠的创作不是为了炫耀人的巧才,而是为了用人的力量向大自然的美好致敬。 正如他的名字“张炳光”所指,他愿意继续做翡翠的仆人,奉献自己的一生继续阅读翡翠,雕刻翡翠,将翡翠的伟大之美呈现在世人面前,愿意将自己的毕生心得传承给同行和后代,让中国玉文化在新时代进一步发扬光大。
原创作者:江扁、蔡有芳。
通讯员:“时代的嬉皮士”。
责任编辑:卢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