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开始倡导“新品质生产力”,因此高校科研成果的质量和转化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高校在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就产业化的价值而言,整体提升非常有限,有的还很低。 如果我们把它整理好,那么科研成果最具产业价值这些大学往往是有军事背景的大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类学校的科研成果是用在军工工业中的,而且往往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包括时间表和配套技术的具体要求,所以一定要出来,必须能够应用配套设施, 目标明确,用途明确,用户也非常明确;其次是的交通、轻工、农林、海洋等具有行业应用明确、行业领先特征的大学,在科研成果中具有产业传统、产业联系和产业合作单位,因此产业相对落地; 再是的具有鲜明工程特色的大学往往在工程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学术风格也具有明确的工程传统,因此往往突出工程,通常注重输出和应用的系统要求。 再往后传统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大多是名牌大学,对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关注度要低得多。 最后具有较强博雅传统的大学,其自身的科研成果相对较少,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认识更是薄弱。
资料来源:Photo.com。
从学术科研成果到产业化科研成果,两者之间存在着多重环节。 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意识和产业化机制的强项,涉及高校在科研力量配置、后续科研成果传递、产业化人才培养和产业化激励机制的运用等方面的产业化考量。 从外部看,是一所学校可产业化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从背景上看,是一所把学术成果产业化放在重要位置的学校。 如果你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当你选择不同的合作高校时,你最终得到的产业化成果的程度是不同的,不同高校的科研成果团队之间的合作机制也是不同的。 希伯来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学费收入方面排名以色列第三,其转学费收入等于美国东部几所名校转学费收入的总和,而美国东部某名校的转学费收入可能是中国几所名校转学费收入的总和。 这说明科技成果形式及其产业化机制的改进需要各高校重视,而且不是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或省级高校科技产业园能够解决的,科技成果从学术研究成果到产业科研成果之间的持续研发模式、持续投入模式、持续管理模式之间的联系,都不是鼓励一个大学教授创业或给大学科研一点人才补贴团队可以一夜之间实现,我们需要看到并吸收他们从以色列、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中的成功经验。否则,今天我们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不是一个高概率事件,而只是一个低概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