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4月25日,随着崇祯皇帝朱友真上吊自煤山,历时276年的明朝终于在李自成等人的农民起义中落下帷幕。
南明政权虽然在朱友松等人的领导下存活了20年,但与过去的南宋相比,南明王朝的地位和影响力并不相同。 有人会问,同样在外来入侵之下,明朝为什么没有南宋那么平?
这是因为明朝的灭亡与其晚年的腐败统治密切相关。 明末农民起义的大规模爆发,主要源于人民的生计困难和难以忍受的绝望。
因此,明朝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悲惨的王朝之一,李自成、张显忠等人的起义几乎将老朱家的子孙全部灭亡。
为什么社会对明朝末年朱家的后人如此愤慨? 为什么当时会有如此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回顾历史上所有的农民起义,共同的目标无非是土地和粮食。
事实上,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民族,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大多数人民,只要有土地耕种,有饭吃,就不会选择造反。 从历史上看,农民起义基本上是在无家可归、无地无粮的极端条件下被迫造反的,明朝也不例外。
明朝末期的农民起义起源于陕北地区,该地区以土地贫瘠、环境恶劣著称。再加上税收的增加和强迫劳动,在发生饥荒时很容易引起骚乱。
李自成和张显忠这两位亲自推翻明朝统治的领导人,是第一个在陕北发动起义的人。 其中,李自成出身为驿兵。 他之所以背叛明朝,是因为当时朝廷削减了驿站的资金,使他这样的邮递员难以谋生,被迫加入农民起义。
与李自成类似的情况,在明末全国各地都发生过。 这不禁让人深思,明朝末年的社会,为什么会沦落到这样的地步? 为什么农民没有土地可以种,邮递员起义?
这必然要引入明朝末年社会的一个主要主流阶层——朱姓王室。
朱明王朝与前朝的皇室亲戚和贵族不同,其数量庞大,在崇祯时期达到百万,而明朝的人口在鼎盛时期只有五六千万。
这些王室后裔享有特权,不必工作,享有既得利益。 明朝社会要承担起养活百万皇室的责任,压力不言而喻。
如此众多的皇室贵族间接导致了老百姓的土地流失,因为任何一个王朝末期,土地兼并都是极其严重的,尤其是在明朝。
在古代,皇室亲戚和大臣经常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通过分封和圈地来获得大量土地。 当福王朱长勋成为藩属领地时,他得到了大量肥沃的土地,这些土地往往来自老百姓的自耕田地。
他们甚至会采取借贷、征用等手段,强行从老百姓手中夺走土地。 当时,徐杰这个权势滔滔的大臣,也凭借自己的身份,让徐家成为上海松江地区最大的地主,这或许也是“徐家汇”这个名字的由来。
明朝时期,实行军屯制度,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同时军队为了粮食安全,只能继续吞并更多的农田。
这也导致了皇室和贵族,下至地主和士绅开始疯狂地吞并土地,其中王室通过建立王室村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土地占有者。
作为交换,数以万计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为了勉强维持生计,一些农民只能成为地主的佃农,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被迫成为流浪的“流离失所者”。
据不完全统计,到崇祯时代,明代社会流离失所的人数已达600万,相当于每10人中就有一人。
这些无家可归的人有的在街上乞讨,有的从事偷窃,有的甚至选择掉进草丛中与朝廷对峙,这无疑是明末最大的社会动荡。
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成为明末流离失所问题的两大主要原因。 这种现象在封建社会中很常见,是社会性质的必然结果。
毕竟,在王朝初期,战争导致人口减少,土地重新分配,往往被称为“繁荣”,因为在这个阶段,每个人都有一块耕地,谁会想造反呢?
在社会逐渐走向稳定,人口自然增加的同时,土地生产力并没有提高,但可能会出现像明朝那样严重的土地兼并,这意味着整体粮食生产力会下降,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就会加剧, 而一旦矛盾超过临界值,农民起义就会爆发,这是封建社会固有的弊端。
事实上,明朝末年就是按照这样的剧本发展起来的,而在明朝后期,恰逢“明清小冰期”,世界经历了气温下降、极端天气频发的阶段。
当天灾和人祸同时袭来时,农民别无选择,只能拿起锄头反击,这种气候条件最终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对于这些叛军来说,他们最讨厌的人或许不是紫禁城里的崇祯皇帝朱友真,而是那个在乡下捞百姓、侵占土地的朱姓皇室。
在明朝末期的农民起义中,朱氏后裔成为愤怒农民报复的首要目标。 据统计,近二三十年来,在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中,有数十万姓朱王室被杀,许多人被迫改姓。
明朝末年,人民对朱明王朝的失望和憎恨,导致傅王朱有松和桂王朱友郎都无法维持南明王朝,至于“反对清朝,复明朝”的口号,也只是少数明朝遗物的口头主张。
明朝的灭亡虽然残酷,但无疑是失去民心自作自受,朱明王朝的终结者不是李自成,也不是自家,而是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