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时代,君主作为国家的统治者,理论上有权使用国家的收入。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统治者的个人支出和国家支出喜忧参半,这对该国的财政秩序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到了清朝,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达到了顶峰,为了更好地区分两种形式的支出,清朝统治者在户部外设立了内务办公室,负责王室的支出。
从两者的关系中,我们也可以窥见清朝政局的走向。
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政权,满清王朝在政治上借鉴了明朝的制度经验,以尽快稳定皇太极统治时期的政治局势,在后宫和朝廷的管理上也是如此。
然而,在努尔哈赤时代,满清上层实行了宝义奴制,这与明朝的宫廷管理方式完全不同,皇太极时期的宝义奴已成为满族贵族不可分割的存在因此,很难彻底推翻,为了管理这群人,黄太极决定成立内务部。
因此,在成立初期,内政部没有控制财政的权力,其开支主要是被奴役奴隶的工资和赏金,必须从财政部撤出。
由于早期的满清八旗实行战利品平分的分配制度,皇太极作为统治者,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可自由支配资金。
但后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修改了满清王朝的财政分配规则,规定所有战利品要先集中,然后根据各旗的财政状况进行分配。
这在名义上仍然是平等分配,但它赋予了统治者控制收入的权力。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太极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库房”,内务部从此成为皇室资金的保管机构。
顺治时期清初,国民税形势不容乐观,各地战争尚未结束,因此需要钱的地方很多。
因此,顺治下令废除内务部,将所有财政交由户部管理,对促进财政集中分配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清朝的稳定。
康熙年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恢复了稳定,财政收入有所改善,再加上皇庄等王室产业的出现,让王室有了自己的收入**。
为了保钱,区分内外朝廷,康熙恢复了内务办公室的设立,明确了其负责宫内财务管理的职能。
虽然此时的清朝皇室肯定是有私人收入的,但这些收入与巨额开支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清朝皇帝特意拨出一部分家庭收入供内务部使用,即“国库储备内备白银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乾隆王朝初期。
乾隆中后期,清朝的人口和经济水平发展到极致,此时的王室庄园等产业已经遍布全国,这使得内政政府的收入明显高于清初。
同时,清朝皇室也垄断了东北的貂、参等特产,这些材料还有不少盈余,满足朝廷的需要,内务部会把它们摆上架子对外看。
因为这些商品的垄断,这些商品的**在清朝非常高,这也给内务部带来了不少收入。
另外,江淮地区盐税的一部分也会流入内务部,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税的数额也会增加,那些盐商也会拿出一部分收入来讨好清廷,这叫做“商家报销”。,这让内务办公室赚了很多钱。
有了盈余资金后,内务部还成立了全国最大的货币银行,开始在京城等地发放高利贷,这种无本的生意也让内务部的资金更加充裕,哪怕乾隆晚年修建了不少皇家园林, 内政部仍有大量财政盈余。
然而,由于土地兼并,户部的税收情况变得不那么乐观。
乾隆为了平衡内外院的开支,下令内政政府将盈余资金交给户部使用,仅乾隆33年到40年的8年间,内政政府就为户部补充了近800万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支出不足的问题。
嘉庆、道光年间,虽然国家经济形势下滑,但内政政府仍能靠盐税和高利贷获利,每年可送两三十万两。
但随着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内务部的好日子也走到了尽头。
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不仅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根基,也切断了江南地区向清朝的财政输送,在清朝中,盐税和皇村的收入是内政政府最重要的资金。
与此同时,起义的爆发引起了全国的恐慌,内务部不敢像以前那样大规模发放高利贷,一下子让财力雄厚的内务部入不敷出。
在如此困难的形势下,清朝统治者根本就没有削减衣食的念头,日常开支依旧惊人。
比如同治皇帝光是婚礼就花了540万两,光绪年间为慈禧年庆寿的花费更是惊人。
在这种情况下,内务部只好按照清初的做法,向户部索要银两,但此时的户部已经不如当年了,在军费和战争赔款的压力下,入不敷出。
在最困难的时候,家里只剩下不到三万两银子,这对于清朝这样庞大的王朝来说,实在是令人震惊。
所以,户部一再提出要求,希望皇帝能够拒绝内务府的申请,但内务府的钱毕竟要用在皇帝的亲戚身上,他们怎么能减少自己的使用呢?
因此,晚清皇帝安抚户部考虑这些建议,另一方面又继续批准内政政府申请经费,这让户部苦不堪言。
到了清朝末年,随着社会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内政政府几乎完全丧失了独立征收收入的能力,其全部支出都不得不由户部承担,这进一步加大了清朝财政体系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朝的崩溃。
清朝内政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封建金融体系的完全成熟。
虽然清朝统治者区分内廷和外廷开支的出发点似乎不错,但随着清朝经济的不景气,内务部逐渐成为清朝皇室挪用家政经的代言人。
清朝皇帝显然比国家更看重自己的生活水平,那么这样的统治者又怎么可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呢? 清朝的迅速衰落自然是合理的。
本文部分观点摘自《历史月刊》2014年第09期的《清代户政财政关系分析》。
优质作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