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就成了少年军迷,超级喜欢各种军用飞机、战斗机和轰炸机,尤其是国产战斗机。
当时,我一直对我空军的歼-5、歼-6、歼-7、歼-8战机的机头进气道不满意,认为这绝对是技术落后的表现。 我一直认为歼-5战机是我们空军最先进、最强大的战机,主要原因是歼-5两边都有进气口,机头尖尖,有刺。
很长一段时间,我下意识地觉得一架好的飞机是一架机头上有尖刺的飞机。 从歼-7到歼-20,我也见证了自己从小男孩到中年男人的历程。
当时我特别希望我国的歼-7战机也能改成“机头尖刺”的形状,就算保留了机头进气口,也要配备大型雷达,甚至还特意找来了苏联的米格-21PF、MF等全天候改进,感觉这种加厚的进气口, 安装大型雷达的型号比我国的J-7II战斗机要好得多,直到发现J-7家族的异端邪说:J-7III战斗机。
1977年,空军航空系统前往罗马尼亚视察,仔细研究了米格-21MF战斗机,并决定在飞机的基础上对能够进行全天候作战的歼-7进行重大改装,并将其命名为歼-7A。 主要用于弥补歼-7i战斗机只能在白天作战的缺点。
1978年,我们从埃及空军秘密进口了一架米格-21中型战斗机,并进行了测绘研究。 这时,我们又纠结了,是参考原来自主开发的准机器,还是铆钉不改的完全映射模仿,这两种观点都吵得很开心。
我就这样吵了两年,没有结果。
到了1980年,空军匆匆忙忙,此时我们领空的黑夜如筛子,能够夜间作战的全天候战斗机严重不足,所以只能依靠100多架歼-5A和歼-6A夜间战斗机值班,这些夜间战斗机已经老旧了, 而且他们的技术和战斗性能都很低,以至于我们的夜间防空漏洞百出。
巧合的是,印度的印度斯坦航空工业公司也在这段时间组织米格-21MF的引进和生产,到1981年停产时,印度总共生产了150架米格-21M MF战斗机。
此时,航空业还在争论,空军放弃了,要求对苏联米格-21MF的仿制进行完整彻底的测绘,然后争议就结束了,这个命令不折不扣地执行了。 又过了四年,J-7III战斗机终于问世。 由于之前推出的原型机已经拆解,空军不得不在1983年花费500万美元购买另一架米格-21MF和一架米格-21UC,这在当时是一个天价,正好赶上购买一半的美国F-16战斗机。
虽然歼-7III战机装备了大口径雷达和导弹,并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但空军发现该战机的缺点也很突出,机动性差,射程短,整体作战能力远低于同期强调机动性和先进平视雷达火控的歼-7M战机。 再加上歼-8II战机的定型,歼-7III不会马上就香了,空军购买歼-7III战机也只有两位数。
这是我们战斗机发展道路上的坎坷之一,没有它,我们的航空业就不会有很大的进步。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到目前为止,我国航空工业已经进入了“自由王国”,不仅要打造先进的歼-20隐形战斗机,还要把米格-21变成一朵花。
歼-7战机是中国飞行时间最长的飞机,从1964年首飞到2013年共计49年,总产量超过2400架,有数十种改进型号。
歼-7战机诞生后,我国航空工业不断改进,以歼-7的基本型号为基础,衍生出许多改进型号,包括歼-7、歼-7、歼-7A、歼-7B、歼-7E、歼-7M、歼-7MG、歼-7PG、歼-7P、歼-7MP、歼-7FS、歼-7MF等系列,每个系列都有不同的子型号。
中国在“剑角-7”训练机的基础上,研制了两侧进气口的教练-9G“山鹰”训练机。 在歼-7的基础上,全新设计了两侧均有DSI进气口的FC-1“雷霆”战斗机,然后改进了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的JF-17“雷霆”Block3战斗机,改为米高扬的母亲。
至此,歼-7战斗机的机头终于改成了“尖”的,前面有一根“刺”,实现了我儿时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