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奇迹,只有十年。
文本 |张静波
日本人,匆匆忙忙!
不久前,索尼汽车总裁当众抱怨:中国有轨电车没有技术,只会让显示屏花里胡哨。
另一位大佬丰田章男(Akio Toyoda)几年前曾出人意料地表示:电动汽车越多,二氧化碳就越多。
日本车老板们的言论傲慢自大,夹杂着更多的恐慌。
[中国车,改天再说]。
100多年前,马车夫们也有同样的傲慢。
在伦敦的街道上,当汽车第一次出现在街道上时,他们看着这个咆哮着从他们身边呼啸而过的怪物,冒着烟,大声笑了起来:
没有马蹄声的汽车不叫汽车!
然而,在短短十几年内,他们就从历史中被淘汰了。
在日本汽车大亨的虚张声势下,他们掩饰不住对新事物的恐慌。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这种恐慌对于日本汽车行业来说,显得格外残酷,刻在骨髓里。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汽车工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成为日本经济的基石和日本人民的骄傲。
但这种荣耀将在2023年受到中国人的攻击。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汽车出口量达到491万辆它超越了日本,首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仅从数量上看,我们的出口量似乎比日本多出不到50万台,但可怕的是增长趋势。
从2008年到2020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连续十余年徘徊在50万到100万辆之间。 但自 2021 年以来,它一直在以极快的速度比赛3年增长近5倍!
下图生动地反映了对手遭遇的寒意。
2021年以来,中国汽车出口连续超过韩国、德国、日本三大汽车大国。
2021年也是电动汽车爆发的起点。
过去三年中国汽车崛起的最大驱动力是电动汽车。
比销量增长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对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控制。
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中国在电动汽车产业链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在下图中,红色柱代表中国,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在原材料、锂电池和整车生产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
特别是,中国在世界上生产了3 4个以上的锂电池,而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
强大的产业链为中国电动汽车技术研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疫情三年来,全球产业交流经历了短暂的中断。 直到2023年,秩序恢复,欧美汽车行业巨头们突然发现:
曾经鄙视的中国车企重生了!
2023年,在上海车展上,日本车企代表跪在地上,用卷尺丈量红旗汽车的尺寸,让不少人感叹。
就在十年前,我们还在仰望西方汽车公司。
当时,中国汽车工业虽然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但要突破西方对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燃油车的技术壁垒仍然很困难。
短短十年时间,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车企成为西方学习的对象。
自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Carl Benz)制造第一辆汽车以来,世界汽车工业在过去100年中经历了风风雨雨和无数次权力更迭。
然而,就像中国汽车一样,在短时间内,如此戏剧性的逆转可能是第一次。
没有奇迹,只有十年。
任何奇迹,都在一瞬间的表面其背后其实是十年甚至几十年的长期工作。
看不清的人,总以为奇迹是瞬间的,也习惯于在看问题的时候思考。
2024年初,当汽车在世界一飞冲天时,你忧心忡忡地写了一篇文章,为希爱力算了一笔账:
在与华为联手的五年里,希爱力遭受了150亿元......的巨额亏损
这表面上是希力的呐喊,其实是中国电动汽车烧钱模式的问题,却完全忘记了:
特斯拉连续 17 年亏损,直到 2020 年首次盈利! 在此期间,马斯克一直在生死挣扎,数次濒临破产。
如果你想戴一顶皇冠,你必须承受它的重量。
全球产业链的发展,尤其是汽车、半导体等重资产产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场晚宴,而是一场血腥的战争。
撇开时间和前期成本,只关注短期利润,显然是行业最大的误区。
三星半导体在首次盈利之前经历了 13 年的亏损,在此期间它失去了所有股本。
后来,在90年代和本世纪初进行了两次自杀式的反周期投资后,他击败了对手,登上了世界的宝座。
中国的光伏产业,在过去的20年里,也经历了无数残酷的产业周期、损失和损失,才从世界第一的今天推出。
高铁在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之前,曾因为投资大、亏损大而受到很多人的质疑。 如今,大家享受着高铁的便利和高效,再也没有人争论这个话题了。
与光伏、高铁一样,中国电动汽车的崛起绝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场远距离的战略攻坚。
早在1992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向全国提出了前瞻性建议:
跳过汽油和柴油,直接去电车!
这个建议对于当时还是个蹒跚学步的中国来说太超前了。
正因为如此,直到多年后,它才真正变成了具体的行动。 《麻省理工学院评论》(MIT)系统梳理了中国电动汽车崛起的历史。
本文认为,中国大力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源于一个共识:
在内燃机创新方面,中国永远无法超越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传统汽车制造商。
2001年,中国**采取措施投资相关技术。 电动汽车被列入五年计划和“863”重大科技专项。
六年后的2007年,曾在德国奥迪工作了十年的汽车工程师万刚被任命为科技部部长,中国的电动汽车按下了油门键。
自2009年以来,中国**开始向电动汽车行业提供财政补贴。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开始腾飞。 首先,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在电池和整车方面取得了突破。
随后,在2014年,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此期间,中国的电动汽车面临着很多质疑。
2011年9月,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论坛上,比亚迪遭到了所有人的轰炸,一些专家愤愤不平“国家在电动汽车发展上如此激进,比亚迪是负责任的! ”
言下之意是,比亚迪已经将汽车行业引向了电动汽车。
会场外,对电动汽车欺诈和巨额损失的批评层出不穷。 当时,比亚迪和电动汽车行业四面楚歌。
谈起这段历史,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哽咽哭了好几次。
尽管一路走来十分艰难,甚至悲惨,但王传福和他的工业伙伴们坚持了下来,没有放弃。
终于,2023年电动汽车的爆发来了。
如今,比亚迪已经成为世界十大汽车制造商之一,赚了很多钱。 作为造车新力量的代表,理想也首次实现了盈利。
就连被嘲笑五年巨额亏损150亿的希力,也大幅增加营收,即将迎来一季度盈利拐点。
〔伟大的奇迹才刚刚开始〕。
虽然中国的电动汽车将在2023年爆发,但属于它的奇迹可能才刚刚开始。
汽车电气化只是上半年智能是未来的终极目标。
2月初,华为文杰正式推出不依赖高精度地图、可全国开通的无地图NCA智能驾驶辅助功能。
在此之前,大多数厂商的智能驾驶技术都是根据地图推广,在少数城市开放。
华为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智能驾驶技术。
为欧美服务了几十年的中国汽车工业,从来就没有多少话语权。 直到比亚迪、理想、华为的出现。
对于传统车企来说,最可怕的不是汽车的电动化,而是智能驾驶技术的恐怖迭代速度。
在AI大模型的加持下,汽车智能驾驶技术正在突飞猛进。 根据华为设备BG首席执行官于成东披露的数据:
华为ADS20 现在可以每 5 天迭代一次。
在上海车展上,外国车企惊叹于中国车企在疫情三年后取得的进步。 今天,中国汽车工业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的进步是以天来衡量的。
事实上,即使是比亚迪这样的新贵电动汽车,在一开始也没有为可怕的迭代速度做好准备。
就在一年前,王传福曾说过:无人驾驶才是!
一年后,比亚迪积极拥抱智能驾驶技术,投入了4000多名工程师,几乎是行业内最大的自动驾驶研发团队。
有些人努力成为第一,而另一些人则坚持旧观念。
不久前,一家传统车企负责人给国产新能源汽车泼了一盆冷水:人们(外国品牌)还没有开始,他们在观望,寻找最好的时机。
言下之意是,一旦跨国汽车公司采取行动,它们将用它们在世界上拥有的资源和市场来碾压中国汽车公司。
这没有错,但它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点:
如今,汽车行业的竞争不再是单一的资源和市场PK,而是越来越像消费电子行业
技术迭代的速度。
在这方面,造车新势力几乎是对旧势力的降维打击。
日本索尼汽车公司总裁川西泉(Izumi Kawanishi)的话,生动地代表了汽车制造的传统思维。 他曾经在一个公共论坛上抱怨:
中国有轨电车没有技术,只会让显示屏花里胡哨。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本汽车制造商实际上是全球电动汽车行业最早的先驱之一,日产聆风再次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电动汽车。
在自动驾驶领域,日本车企实力也很强,拥有大量技术专利。
然而,坚持传统的燃油车和造车思维,最终在电动汽车时代埋没了领先优势。 直到不久前,丰田章男还在炮击有轨电车:
未来,电动汽车最多只占30%,其余市场将分为混合动力车、氢燃料车和燃油车!
面对这一掌掴,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31辆6%。最近两个月,渗透率超过40%。
轻舟已经越过了万山!
不久前,工信部会同多个部委正式发布首个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国际标准,标志着我国自动驾驶汽车进入了以L3和L4为代表的新阶段。
在汽车电动化的上半年,中国车企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
而在情报的后半部分,中国车企更大的奇迹或许才刚刚开始。
完——欢迎关注【中商桃罗】,了解人脉,阅读桃罗的传说。
保留所有权利,无私密**
互联网上 *** 的一部分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