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钊的流浪人生
——旧书回顾实录第5号
作者通過: Guan Yinong
在我的书柜里,有一本书页泛黄易碎的小册子,题目是陈学钊写的,1949年12月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
该书很小,宽12厘米,高17厘米,正文以小号5号繁体字垂直排列,共119页,共17条,约670,000字。 价格为5元3蛟(旧币)。
从作者的两篇序言中可以看出,这本书以前是在长春第一次解放(1946年4月)时在长春出版的(据研究,应该是共产党经营的东北书店印刷的),一次印刷了一万册,但由于战争的原因,剩下的不多, 而且几乎绝版了。解放后,作者在原著的基础上增加了两篇文章,在上海再版,75年过去了,估计不会有多少书能流传下来,比较好。
这本书是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从废品场以非常低的价格买来的。 该书扉页上盖有“中共西北局图书馆”的椭圆形公章,估计是当时被叛军清理或在公众处理旧书时出售的。 不过,在我手里,半个多世纪都保存完好,也算是好死。当时,我之所以看中这本废书中的小册子,是因为我知道作者陈雪钊也写过一本很有名的**《工作是美的》,也知道陈雪钊是一位进步的女作家,她与鲁迅有过一段恋情,在二三十年代开始写作。 据有关资料,陈雪钊早在1925年、1927年就出版了散文集,当时她只有20岁左右。 另一个原因是,它包含了专门写我的家乡山西和山西北部吴寨的文章,我真的很想看看上世纪40年代的家乡在作者笔下是什么样子。
我的眼睛和思绪随着“走在解放区”而徘徊。 武寨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抗战期间被日军占领6年,1945年4月25日解放。 在《五村一瞥》中,她不仅记录了本县在战争中遭受的物质创伤,还描写了人民的精神蹂躏和病态后果,文字中充满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谴责。 文章还赞扬了当地的抗日英雄卢玉霄,讲述了他铲除叛徒的智慧故事。 陆玉霄是吴寨百姓的骄傲,吴寨县下关村人,曾任儿童团团长、民兵中队长,带领民兵配合八路军打了几十次。 1949年随军南下四川,解放后任达州区建材局局长,1992年去世。 在《穿越通浦路》一文中,陈雪钊把自己第一次吃面的经历写得相当有趣,读起来很亲切。 她说:“这个地区的产品并不多,包括五寨,只生产小麦、亚麻和山药蛋。 “吃面睡热炕”,这是对山西北部老百姓生活的总结。 我第一次看到小麦和面条,不知道怎么吃,只好请人帮我们做。 我住的房子里的人,他们两个都很乐意帮我们做......他们把面条揉好后,做成小卷,放在蒸锅里,就可以吃了。 他们告诉我,面条是忍饥的,根据当地的习俗,他们必须吃醋或酸菜汤,而且这个地区的每个家庭都自己做酸菜。 他们把做的酸胡萝卜切碎,浸泡在酸汤里,然后端给我。 我不喜欢酸,但我觉得它很好吃。 新鲜蒸熟的面条有一种诱人的香气,就像新鲜出炉的面包......“哈哈,看到这一幕,我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估计,这种舌尖上的记忆,这位女作家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徘徊解放区》中的文章大多写于1946年上半年,作为对所见所闻的真实记录,反映陕甘宁边区、山西绋边区、东北、内蒙古、内蒙古、 和其他解放区。
解放战争期间,陈学钊写了长篇小说《工作是美的》,通过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李山商)成长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过程,反映了“几个伟大时代的一隅”,这实际上被认为是作者自己心灵历程的视觉记录。 **一经发表,反响强烈,“工作是美好的”成为当时的励志口号。
陈雪超年轻时,参加过浅草社、丝绸社等文学团体,是鲁迅先生最关注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名字在《鲁迅日记》中出现了20多处。 后来,她去了延安,担任了《解放**》副刊的编辑,并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她的作品以文字的清新委婉,场景的生动和丰富,给人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象。 晚年,她依然坚持写作,丁玲曾这样评价她:“......年轻的时候,你就像一朵早熟的春天兰花,陡峭地站在一座岩石山上。 闲花野草可趁着春风一时闪耀,却是走出泥泞不染色,深秋苗条苗条。如今的你已年老,却如西湖畔的红梅,以霜和盛开的......为荣”
陈学钊于1991年去世,享年85岁。 我手里那本泛黄的小册子——《游荡解放区》——可以算作纪念品。
关于作者:从军23年的关一农,转业后经营报社28年,在报社工作多年,是资深编辑、记者,曾获得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金奖。 专著有《兵法与战略词典》等,国内报刊上刊登了多篇散文和小**文章。 退休后,他一直积极从事采访和写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