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潭,男,汉族,1936年12月1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湖北武汉。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刘永潭长期致力于电子工程的教学研究,特别是新系统雷达系统和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是中国海洋勘探新系统雷达理论体系的创始人。
个人经历:
1953年9月至1960年3月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成都电信工程学院二系。
1979年1月至1981年1月:就读于英国伯明翰大学。
1981年1月至1987年1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
1987年1月至1990年1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系主任。
1987年1月至2001年1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研究所所长。
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长、信息技术科学系副主任。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社会任命: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主席团长、信息技术科学部副主任。
主要成就:
长期致力于电子工程的教学和研究,尤其在新型雷达系统和信号处理技术领域。
成功研制出国内唯一具备全天候、全天候、超视距、海空兼容海探测能力的雷达设备。
九十年代承担国家“863”计划中“逆合成孔径实验雷达”(ISAR)重大研究项目,发展了运动补偿理论。
奖:
1991年:XX雷达关键技术总体方案及系统试验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2年:XX雷达计划的演示。
1993年:XX雷达最优探测与评估理论与技术。
1996年:逆合成孔径实验雷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飞行器目标)技术获国家航天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4年:国防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8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
2021年: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社会贡献:
刘永潭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海上探测能力,为国家海防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我国雷达技术的发展,也为国际雷达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此外,他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科技人才,通过建立**等方式支持和激励青年科学家投身科研事业。
性格评价:
刘永潭被誉为中国雷达和信号处理技术的领导者,他的科研精神和对国家的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他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研究人员,被视为中国科技界的榜样。 刘永潭的一生是对科研事业的无私奉献,他的名字和成就将永远载入中国科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