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成龙的事业逐渐起色,扫除过去的阴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电影特色,最终成为中国电影界的老大哥。
如果要说成龙,你无法避开的人一定是李小龙。 虽然如今成名的成龙对李小龙的武侠和电影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但在50年前,成龙只是李小龙的棋子,七小福中有很多都是李小龙的马,其中最著名的是袁华。
袁华是周星驰电影《功夫》中的“杨过”,李小龙曾说过要带他去好莱坞,但没过多久李小龙就去世了,留下了无数的遗憾和可能。 李小龙的去世,对于袁华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但对于成龙来说,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其实李小龙死后,影视圈迅速出现了各种“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成龙”,成龙原名陈刚生,又名方世龙,家族姓“方”,后来父亲改名陈。 成龙的名字是因为李小龙而来的。
虽然成龙多次说李小龙被神化,表达不屑,但他最初的模板是李小龙。 李小龙在的时候,成龙只能是挨打的对象,几乎每部李小龙电影都有替身表演,出演了好几个角色。
李小龙突然去世,余温还在,为了填补李小龙的空白,经过这波韭菜,大家都在争相模仿李小龙的风格——锐利的眼神,瘦削的身躯,赤膊拿着双节棍,留着半长发,但李小龙只有一个,虽然也有模仿者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成龙也包括在内。
这不是一个凭空捏造的故事,我们看到成龙早期的作品都是按照李小龙的包装,他的电影《新京武门》就是为了搓李小龙的《京武门》的流量,但反响很差。 于是成龙彻底迷失了自己,他不知道该如何定位自己。
不是成龙不好,而是他在武功上真的比不上李小龙。 动作片现在已经六七十岁了,只有李小龙才能真正把真正的功夫搬上银幕。 只有李小龙才能在电影中展现真正的拳击,得到观众的认可,虽然其他武林明星很厉害,但在电影中都是花里胡哨的。
成龙虽然学过一些武术,但他不是专业的武术家,他更擅长杂耍。 杂耍不是马戏团小丑的杂耍,而是剧团的一些技巧,如翻筋斗、跑酷和特技。 而这段特殊的童年经历,也成为了成龙的一个机会点。
成龙的成功并非偶然,在早期,为了拿到古龙的剧本,他多次拜访。 成龙不擅长喝酒,但他也喝了一口酒。 古龙见这个人可以交,于是同意让成龙出演他的一些**角色。
刚进军好莱坞时,制片人要求成龙以李小龙的方式出战:“我们要李小龙! 但成龙不是李小龙,经过多年的努力,成龙终于创造了自己的电影风格——动作喜剧,逐渐得到了观众和制片人的认可。 于是好莱坞大佬的一句话就变成了:“我们要成龙! ”
大哥的成功是自己用生命创造的,阻碍他成功的障碍,在他成名之后,自然会成为他心中的障碍。 这就是为什么他说他的动作比李小龙的要困难很多倍。 这是积压已久的**,大家一直说要李小龙,成龙证明他也能成功。
成龙的金招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就是“从不使用替身”,不得不说成龙很聪明,他知道如何在那个时代打造自己的“IP”,因为没有武打演员不使用替身,就连李小龙也多次使用替身, 而成龙正好发现了这个话题。
其实,使用替身根本没有什么意义,武术演员的功能是打架,而不是做危险的动作。 因此,在一些桥上,比如跳楼或**,武术演员的表现肯定不如特技演员,这在艺术界被称为专业化。 而观众往往无知,一被“忽悠”就被成龙相信了。
其实成龙也用替身,李连杰曾经说过,没有不需要替身的武侠演员,这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因为很多动作武侠演员就是做得不好,比如李小龙的高跟鞋不漂亮,这也是正常的。 但成龙的“不替身”招牌确实让他与众不同。
武侠片讲究真实性,虽然成龙是拳头绣腿,但是在替身方面已经做得够多了,让观众觉得成龙的动作片是最真实的,其实成龙是一个非常擅长特技的武林教练,很多在银幕上看到的动作,其实在拍戏的时候,其实一点都不是这样的。
但观众真的相信成龙的每一拳打脚踢都是真实的,甚至连跳楼跑酷都是亲临现场。 当然,成龙的大部分动作确实是自己拍的,但不能说他从不使用替身,这是不现实的。
因此,导演王晶特意拍了一部《老鼠胆》,故意用来嘲讽成龙的胡说八道。
完全没有替身也没关系,只要呈现的效果好,但观众往往会被一些奇幻概念迷惑,比如“疯狂的英语”、“性格颜色测试”、“星座和血型”,这是人性的弱点。 成龙恰恰抓住了这一点。
但成龙说他的动作比李小龙的难度高出很多倍,这绝对是真的。 因为李小龙是最基础的拳脚和武器,成龙从事的是电影特技,特技自然比传统武术更难。 李小龙从不跳楼,不跳气球,不玩跑酷,甚至不翻头,这些内容正是成龙最擅长的,自然比拳打脚踢更难。
但没什么好炫耀的,毕竟李小龙是真正的功夫,虽然看似容易做到,甚至每个人都能做到,但功夫不一样,骗不了观众。 只能说成龙成功地避开了自己的弱点和李小龙的长处,创造了自己的武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