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的任务还是在农村。 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加快农村现代化步伐,必须依靠数字化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的生产效率。 当前,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新型业态的出现,为乡村现代化带来了新的机遇。 因此,要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着力完善农村新基建,进一步挖掘和发挥新业态新模式潜力,全面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 本章将提出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策略,以期为周边农村发展提供新路径。
1、增强统筹能力,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数字村建设顶层设计,构建“统一规划体系”、“协同发展模式”和“区域联动”发展新机制。 同时,结合慈溪市具体情况,制定“一流、多部门协同”数字村建设规划,构建数字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数字经济与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提供政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中国机械学会)。
针对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上下游产业衔接不畅的问题,可通过数字技术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价值,优化农村营商环境。 打造“跟着二十四节气下乡”等电子地图应用场景,打造乡村数字生活服务新模式。 积极引进现代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兴市场导向型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推动农村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升级。 同时,要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引导小农户积极参与农产品直播销售,为农产品销售带来新的增长点,实现生产与消费的高效对接。
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共享共建机制
数字基础设施是提供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集成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通过加快新基建建设,促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对接,有效提升农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因此,一方面要加快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布局、建设和应用; 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加快农村供水供电、水利灌溉等传统基础设施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切实解决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各地要充分发挥各主体作用,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力度,共同构建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 同时,与相关机构合作,创新一流社会资本合作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优先支持农农领域公益项目和设施建设,实施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3、完善培训体系,保障数字化人才供给
完善培养体系,引进科技创新人才。 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理念,突出培养特色,优化培训内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鼓励数字技术人才积极参与数字技术竞赛,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参与实践提升农业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高素质农村数字创新人才。 利用以农村“熟人”为特征的网络化社会,通过宣传报道,充分发挥数字应用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数字技术人才回流,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同时,重视本土数字人才的培养。 与宁波大学科技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平台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干部”和科技通讯员作用,成立数字村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农村产业数字技术联盟,开展数字经济领域人才下乡活动, 通过讲座和线上培训开展线上线下相关知识培训,在农村地区推广互联网技术和农业数字技术,提高农民的数字技术水平,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作者:于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