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记者王磊)“时尚单品”夹克背后的千亿“风口”
新华社记者高鹏、沈楠、曹一波。
2023年,疫情过后,越野跑、骑行、徒步等户外运动的热度将飙升。 过去,与专业户外场景深深绑定的夹克,已成为大众消费市场的“顶流”。 在市场、政策等多重利好因素的叠加下,“户外”成为体育产业最热门的赛道。 然而,如何在日益拥挤的赛道上突围,取得长远成功,是运动品牌必须面对的挑战。
开放期
国际一线户外品牌North亚太区副总裁董力透露,近年来,North在亚太地区的业绩增速一直高于全球市场增速,大部分增速由中国市场贡献。 本土户外品牌探路者(Pathfinder)和凯勒斯通(Kellerstone)也感受到了消费者端的强劲需求,从去年开始,热门款式售罄已成为常态。
钱的花法和花法反映了社会趋势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探路者集团户外副总裁韩烨表示,在十几年前的户外运动热潮中,客户群主要是铁杆山友,他们年龄相对成熟,消费和话题发生在“小圈子”里,而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在消费者中的比例明显增加, 需求也从过去相对单一的功能,向以自我表达为代表的多元化需求拓展。
对于本届**浪潮的原因,不少业内人士谈到了2019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与户外运动兴起的热潮之间的相关性。
凯乐石材品牌总监孙娜认为,中国山地资源丰富,随着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旅游理念升级,传播效率提高,政策利好,户外运动势头有东风。
与大多数流行的活动和话题一样,社交平台是户外运动的重要驱动力。 内容平台“小红书”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发布的户外笔记数量将达到1个3亿张,同比增长270%,阅读票据数量超过6225亿张,同比增长570%。 山装、户外功能风格等潮流品牌,打破了硬核户外与日常与时尚的界限,催生了更多户外潮流产品。 大量用户在“小红书”中完成了一款产品从搜索、“种植”到消费的转化。
根据《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2-2023年)》,2022年中国户外用品产业市场规模为1971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2400亿元。
这个数字有点保守。 李董表示,“中国户外运动产业正处于'领跑期'。 ”
孙娜指出,目前的增长浪潮是由于户外运动和消费群体的扩张,所以后劲会相对充足。 “消费增长很大程度上来自对取暖的需求、日常需求或城市趋势,但这种需求并不是核心需求。 只有户外运动人口持续增长,整个行业才有可持续的生命力。 ”
据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超过4亿人,参与率接近30%,而欧美发达国家户外运动参与率已超过50%。 这意味着中国户外运动市场仍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
玩一个好的“逆风游戏”。
这里的商机巨大,自然成为资本追逐的出口。 除了安踏前期的前瞻性布局,几年前收购了Arc'teryx、Salomon等专业户外品牌外,去年也有不少品牌涌入户外赛道,令人眼花缭乱。
去年年底,私募股权公司Lane Capital宣布从ASICS手中收购北欧户外品牌火柴棒的100%股权。 李宁本人是莱恩资本的有限合伙人,虽然李宁公司表示收购后不会参与火柴棒的管理和运营,但外界仍认为,此次交易是李宁在户外运动赛道上的一次布局。
几乎在同一时间,户外装备经销商Sanfo Outdoor宣布,计划通过增资和增持,与瑞典户外运动品牌Mountain Climber成立合资公司。 增资完成后,三佛户外将成为攀爬鼠标品牌独家**的合资模式。
也有相当多的跨境进入者。 比如,专营羽绒服的波司登,以防晒服装起家的娇霞,去年相继推出茄克产品。 快时尚品牌Zara选择在滑雪道上。
然而,“风头”可能来得快去得也快。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如何跨越这个周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行业的顺风期,大多数品牌成长迅速,而对品牌的真正考验才是逆风期。 董力表示,风口过去后,市场进入“股票博弈”阶段,产品力和品牌力较弱的企业业务也将迅速下滑。
有分析人士指出,一些公司正在收购海外品牌,意图复制安踏的成功。 然而,这是对收购方渠道建设和品牌运营能力的重大考验,如果运营不好,很可能会陷入被动。 毕竟,过去在体育行业有很多失败的案例,阿迪达斯收购锐步未能达到预期。
南京边城体育董事长黄耿直言,中国市场的商业模式非常复杂,变化迅速,从线下到线上,从传统电商到新兴电商,每个渠道对应的目标受众和销售模式都不同。 当外国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时,“长期主义是必须的,我们必须首先做好三到五年的损失。 如果没有这种心理准备,去中国赚钱一定是错的。
打一场“品牌战”。
目前,中国市场的高端户外装备都是海外品牌,探路者、凯乐石是少有的能够跻身中高端市场的国产品牌。 “单从产品质量来看,国产户外品牌并不逊色于国际品牌,甚至在某些技术指标上我们也处于领先地位。 我们越来越糟糕的是品牌溢价。 韩烨认为,一些国外品牌成立较早,文化积淀深厚,在开拓细分市场方面经验更丰富。
《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中国将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户外运动龙头企业。 业内人士指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产品端、渠道端、品牌端下功夫,技术创新和品牌营销缺一不可。
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户外品牌之一,探路者近年来参与了大量的科研项目,通过“极地仿生技术平台”提供前沿设备研发和生产,部分已应用于面向大众的产品。 韩烨坦言,将这些“崇高”的故事与消费者联系起来,是品牌营销必须完成的任务。
凯乐石成立于2003年,持续深耕登山及越野跑装备细分,其登山裤、夹克、背包等产品荣获国际户外用品行业权威评选的慕尼黑ISPO设计奖。 孙娜表示,凯乐石在坚持专业精神和性能的同时,非常重视品牌建设,传达品牌对运动的理解,分享运动的价值。
新兴内容平台的兴起和用户习惯的积累,为户外品牌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 孙娜说,现在很多网红博主知识渊博,都会研究产品,研究行业,这对好产品出圈是非常有利的。
线下方面,品牌也在忙于调整门店布局和功能,加强户外文化推广和客群体验功能。 例如,去年,凯乐石针对登山、远足、越野跑等不同垂直运动开设了主题店,注重文化体验和社交流动。 去年,北棉在上海地标性建筑张园打造了全球首个品牌体验空间,不出售,只用于品牌文化推广。 以下活动——与亚历克斯·霍诺德(Alex Honnold)的攀岩互动和街头滑雪快闪活动——在社交媒体上大受欢迎。
董力表示,类似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圈子,消费者端的推广一般要到半年后才会出现,但带来的长期品牌效应更大。
在已经进入“第一阶段”的户外产业中,挑战与机遇同样显著。 无论是国际品牌还是本土品牌,只要以清醒的心态迎接竞争,再接再厉,就有可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赢得所有的顺风和逆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