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行业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拐点。
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为271亿台,同比下降50%,是近10年来最低的出货量。 然而,也有改善的迹象,第四季度出现了 10 个季度以来的首次增长。
新的复苏周期也意味着新的竞争。 这几年,手机厂商在硬件上“卷”了起来,比如新芯片、高刷屏、图像、快充等,这些都是现在旗舰机型的标配。 为了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硬件堆叠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软件层面的开发创新能够适应新的形势。
从2023年底开始,AI端端大机型的概念正在各种机型上安装,其智能能力为智能手机行业带来了更多可能。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逐步演进有望彻底改变智能手机的使用体验,并推动更多的消费者需求。 另一方面,AI能力将成为手机厂商在市场上竞争的强大力量,是新一轮战斗中取得优势的重要筹码。
这是一场围绕用户体验的未来之战,也是下一个市场格局的关键之战。
抢滩 AI 模型
比尔·盖茨曾断言,“ChatGPT与互联网的发明一样重要,将改变世界。 ”
这种变化的本质是改变人与机器的交互方式,现在它正以人工智能赋能智能手机的方式逐渐成为现实。
1月18日,三星新一代旗舰S24系列正式发布,以AI能力为本次构建的重点,喊着“开启移动AI新时代”的口号,新机推出了**AI处理、AI聊天机器人、图像处理、实时通话翻译等多项AI功能。
还有消息称,苹果将在明年发布的 iOS 18 中引入 AI,赋予 Siri 更智能、更自然的对话能力。
事实上,在这个AI模型的布局过程中,国产手机已经领先了一步。
在最近的旗舰发布浪潮中,vivo的蓝心机型、OPPO的AndesGPT端侧机型、荣耀的魔幻机型相继亮相,带来了多种创新功能。
这背后,一方面是硬件性能过剩和创新放缓,另一方面让竞争回归用户体验的本质,手机厂商比以前更加注重软实力的打造。
从发展背景来看,手机上AI能力的进步是一个渐进的深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启蒙、成长和深化。
在初期,AI只能实现一些简单的场景,比如大家熟知的语音助手,可以应对简单的问答和控制; 它可以支持识别图像上的不同对象。
在成长期,AI可以初步了解用户使用手机的习惯,并根据位置、时间、以往习惯给出更适合场景的推荐。
目前,发展正在加速,人们对AI能力的要求更加复杂。 厂商纷纷尝试率先将AI大模型引入设备端,实现多模态自然交互、精准意图识别等体验,AI输出给用户的信息和交互形式变得更加丰富。
用户对此的直接体验是,它更“懂我”,AI可以进行更复杂的对话、指令,创造更多预期的画面,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提高生活效率。
例如,在语音、文本、图像和**处理方面,AI可以在通话过程中实时翻译; 根据自然语言交互,完成搜索**,并完成移动、消除或生成相似图像进行填充等操作; 或者更进一步,快速剪辑并生成个人**。
不过,手机搭载AI能力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国内外的第三方AI平台,如ChatGPT、文信易言、通益千问、天工等通用大机型,大部分APP用户都能体验到。
AI手机仍处于摸索过河的阶段,但未来可能带来的变化,足以让人期待。
用户体验竞赛
每年都有新机型上市,用户体验是否有创新创新是影响用户换机意愿的核心因素。
根据TechInsights的数据,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更换周期将延长至51个月的历史新高,这意味着许多用户正在使用四年前的型号,并且不愿意更换它们。
究其原因,近年来,除了折叠屏需要普及外,行业的创新都集中在性能、摄影、快充、续航等陈词滥调的领域,这是提升用户体验的锦上添花,并不能真正激发消费者的需求。
手机行业流传着一种观点:
硬件决定了用户体验的下限,软件决定了用户体验的上限。
AI大机型的热潮,本质上是手机厂商围绕用户体验展开的竞争。
值得一提的是:为什么大多数供应商更倾向于使用设备端而不是基于云的模型? 而在电脑上使用大模型和使用第三方AI智能助手APP又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成本注意事项。vivo副总裁曾表示,目前调用云大模型的平均成本为12 分 - 15美分,粗略按1亿以上用户数量计算,每年的成本可能达到数百亿甚至数百亿元。 显然,这不是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
此外,重点是:意图理解跟隐私和安全两种方式。
为了让AI更好地服务于用户,它需要一个学习和数据处理的过程,以充分了解用户的习惯和意图。 相较于受限于自启动的第三方平台应用,系统级设备侧AI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的日常习惯,洞察即时需求。
虽然云模式在算力上具有绝对优势,但用户手机中存在大量的私有数据,如个人信息、财务信息等,如果上传到云端,将存在安全隐患。
将AI计算过程放在设备端,可以从根源上保护隐私,为AI演进成为智能助手提供安全的基础,让人们可以放心购买和使用。
然而,现在将人工智能视为一项将颠覆智能手机体验的创新还为时过早。
AI计算占用了大量的处理资源,移动终端的算力有待提升,适配和优化也是长期的任务。 此外,在实际体验中,目前的AI智能并不像预期的那样智能,各种服务的应用效果往往与宣传相比打折。
例如,AI提供的答案价值有限,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不是很高; 推荐服务功能基于定位、时间、习惯等综合因素提供便捷入口,但未完全理解用户意图; 不仅创作功能总是有缺陷,而且还时不时地开玩笑。 依此类推。
时间会证明人工智能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 现在确定的是,AI赋能让手机行业看到了新的创新方向,成为未来的一大趋势。 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生成式 AI 智能手机出货量洞察**报告,预计 2024 年将是生成式 AI 智能手机的关键一年,出货量预计将达到 1 亿部。
可以肯定的是,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大屏手机不仅是打造差异化优势的新卖点,也是彰显手机品牌高端形象的有力方式。
为未来而战
争夺AI是未来竞争的趋势,而要把AI作为强大的指挥,就需要在系统层面进行深度合作,目前厂商正在打造“AI+自研操作系统”的组合。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中国手机厂商要么自己开发,要么基于Android内核重新开发底层,推出了更多独立的手机OS。
去年10月,拥有众多粉丝的小米MIUI终于变身为澎湃操作系统,率先搭载在小米14系列上; 虽然vivo后续发布的蓝河BlueOS仅针对智能手表等外围生态设备,但与Android解耦,可以积累宝贵的经验; 借助“ColorOS超算平台”,OPPO改写了Android的底层框架。
荣耀对MagicOS的迭代升级,实现了更强的独立性和更丰富的易用性; 今年1月18日,华为宣布HarmonyOS Next(HarmonyOS Next版本)不再兼容Android应用,经过4年的发展,终于拿下了全体,这也是国产OS的跨越式台阶。
这背后,国内厂商瞄准的是自主化和差异化。
有了华为被别人控制的经历,厂商们也意识到,根基在别人手里,难免要看人的脸。 从此,华为鸿蒙走上了独立之路,这对国产品牌来说也是莫大的鼓舞。
此外,深化独立操作系统的培养,也是打造差异化体验的必由之路。 品牌试图创造新颖的功能,但它们往往受到 Android 框架的局限性,使功能同质化,这引起了人们对缺乏创新的质疑。 只有通过构建软硬件一体化,同时增强生态融合能力,才能尽可能地创造差异化卖点,保住我们的基础市场,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
从长远来看,在万物互联的趋势下,手机也是跨平台运营的超级计算中心。
在万物互联时代,各种设备中涉及的操作系统分支的复杂度和数量,以及不同系统和协议之间的生态连接差距,可能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正如小米创始人雷军在澎湃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的那样,要想在手机、PC、智能家居甚至汽车的硬件生态上做大布局,就需要有一个真正能够实现多设备协同的操作系统。
AI与自研OS的深度结合,可以对接各种深度场景,推出相应的创新产品,这也是摆脱硬件堆叠桎梏,打高端的必由之路。
IDC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在600美元以上(相当于4000元)的价位段的高端市场份额持续上升,而终端市场萎缩,这意味着高端机型越来越被认可,用户愿意花钱购买物超所值的体验。
在这背后,国产品牌的表现越来越引人注目。 过去,创新更集中在苹果和三星身上,无论是外观设计、硬件配置还是系统体验,都是备受推崇的对象,“iPhone时刻”成为各行各业宣传自己产品的常用术语。
然而,近年来,两大厂商似乎陷入了“挤压牙膏”的陷阱,国内厂商加快了追赶的步伐。 在技术迭代和市场需求的引导下,新一轮的竞争格局可能会有不同的发展。
结论
随着AI技术的更新迭代,手机上的功能体验面临创新,智能功能和个性化服务成为新竞争的焦点,整个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只有不断创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把握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才能在行业寒冬中找到新的增长点,实现价值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