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笔者在查阅孟良谷战役的相关资料时,发现了一个比较奇怪的记载。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传:陈世宇传》中,记载孟良谷战役时,陈世宇参战只有九行半。 长度非常短。
要知道,陈世宇将军当时的身份是华东野战军参谋长。
哪怕解放战争时期参谋长的职位没有现在那么重要,但他也是仅次于**、苏煜、**的重要统帅。
首先,让我们谈谈副指挥官和参谋长之间的区别。 内战期间,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有一名副司令员负责作战,一般而言,他协助司令员进行全面指挥。 如果有重要的作战方向,那么司令员就会要求副司令员率领一部分部队执行负责军队的任务。
参谋长的职责是不让副司令员直接进行作战规划、部队部署等。
参谋长的基本职责是了解和掌握敌人情况,根据战场形势规划作战计划,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供司令员决定,司令员决定使用哪个方案后,参谋长再指挥下面的军队实施。
从职责分工的角度来看,参谋长在战争中的作用远远大于副司令员。
笔者过去一直持有一个观点,一个部队没有一个好的指挥官,只要有一个好的参谋长,再坏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如果只有一个好的指挥官,而没有一个好的参谋长,那就很难做到了,除非这个指挥官特别优秀,可以同时做参谋长的工作。 其背后的规律是,从参谋长向上容易兼容,但从指挥官向下很难兼容。 这是一个题外话,所以我不会详细介绍。
作者觉得很奇怪,仅此而已。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是中央军委批准的正式史卷,书中的记载是最权威的鉴定。 其他向公众出版的书籍,只要涉及我军高级将领,只要涉及年龄、党龄、军衔、阅历、重大事件,都必须以本书为依据。
在华业打的孟良谷战役中,参谋长的事迹只有九条半线。
为什么? 一定是因为陈诗雨当时不在场,或者没有深入参与指挥。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重温了中国野战史和陈世宇将军的回忆录,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在华东野战军的多次重大战役中,陈神佐不在司令部,没有履行参谋长的职责。
比如在莱武战役中,他前期在临沂指挥半纵队,伪装主力,将敌人拖到南线。 苏羽率领大军前往北线与李先舟一行人作战。 后期,大调兵力,陈世宇回到北线,依旧指挥前线的几个纵队围攻,而不是在总部。
再比如孟良谷之战,前期陈世宇带着几个纵队打泰安围攻,试图撕开**阵,但没有成功,陈世宇回到了沂蒙腹地的华业司令部。 不过,初步的作战计划已经由苏羽制定好了,陈诗宇回来后也就没有再多说什么意见。
所以,《陈传》记载的9行半非常客观,实在没什么好说的,而这9行半中有6行是关于泰安之战的。
后来,在豫东战役中,很明显,陈世宇和唐亮的军团已经与华业主力汇合,负责协助指挥部的是副参谋长张震。
而最有名的苏羽和张震夜谈事件,苏羽和副参谋长张震商量了淮海战役的终极作战计划,讨论完毕后直接向军委汇报,事后才通知陈申佐。 陈当时在前方司令部,指挥纵队围攻黄白涛。
在那么多重要战役中,陈神佐“巧合”不在任。
一两次被认为是偶尔的,很多时候当它不存在时,它就不能用巧合来解释,而是故意安排的。
谁故意安排的,作者不卖。 苏羽,包括陈诗雨本人,甚至可能得到***的默许。
你这是什么意思?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参谋长陈诗宇的来历。
陈时宇最初接手了宋世伦的班,宋时伦担任山东野战军参谋长,但连续几场战斗都没能打好,山地野战指挥机关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只好派陈时宇赶紧赶路。 这发生在 1946 年 10 月。
两个月后,山东和华中两支野战军联手打苏北战役和鲁南战役。
虽然这两场歼战都是非常漂亮的歼灭战,结果也极为丰硕,但过程却是磕磕绊绊的。
第一场战役,肃北之战。 华中和山东两支野战军各有主见,华中要打苏北,山东想打山南,各有各的打算。 苏羽见战机转瞬即逝,不做山东野战军的工作(**是他的上级,他做不到),只好光着杆子跑到山东野战军司令部,拿着“让苏羽负责指挥”的命令,指挥着一群山野战军的凶将,打苏北战役。
不过,苏羽的打法与山东野战军的作风并不对,华中地区习惯于机动作战和集中兵力,而山地则习惯于攻击防御阵地,不善于捕捉运动中的战士。 当时苏羽和陈诗雨的指挥风格分道扬镳。
当然,我不认为这是个人情感上的差异,我非常尊重苏、陈等开国元勋,我不认为他们会因为工作意见的分歧而产生个人情感上的对抗。
在第二场战役鲁南战役中,分歧正式扩大。
苏北之战后,苏羽继续坚持留在苏北作战。 然而,山东省沂蒙腹地屡屡遭到**的骚扰,陈诗雨执意要回鲁南打仗。 陈世宇没有请示,直接给***发了一封电报,对比了苏北和鲁南两大作战计划的利弊。
为了增加自己的分量,陈时宇拉来了时任山野政治部主任的唐亮。
*得知后非常不高兴,抱怨道:“你有广播电台,可以发举报,你起诉***我的投诉。 ”
*后来,定下了基调,为了拼命放弃苏北,必须先保护鲁南,击退**的进攻,然后向南发展,为时不晚。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每个野战军都有自己的地域划分,有争议是可以理解的。 真正的分歧在于军事哲学。 如果不仔细观察,这方面很难被发现。
从深邃的历史角度,我们很容易观察到一个现象,即苏羽在解放战争中指挥的大歼灭战,几乎都是在运动中完成的,莱武战役也是在将敌人逼出城后在混乱中获胜的。 其余的,如苏北战役、孟良谷战役、沙土吉战役、豫东战役、淮海一期围攻黄白涛,大多是野战。
豫东战役西线打,他攻克开封后立即放弃,就是利用开封引来邱清泉的第五军。
济南之战虽然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但大家应该都看到了,苏羽有三十二万大军,只用了十四万攻城,剩下十八万人? 半路准备增援,增援是他战役设计的真正重点,但因为徐世友破城太快,不敢北上救援,导致苏羽的计划化为乌有。
机动作战,避开我军攻坚阵地能力薄弱的缺点,是苏羽的核心作战理念。
鲁南战役的两个阶段都是战斗。 因为陈诗雨在中路指挥,**也认同他的打法。 在第二次枣庄之战中,陶庸率领华中第1师进攻不利阵地,加剧了两军观念的分歧。 陈诗雨认为,不可能缺乏解决棘手问题的必要能力。
鲁南之战胜利了,外行人看不出问题所在,但局内人却深感忧虑。
内部人士指的是谁? **苏宇, 陈诗宇.
山东和华中野战军合并后,苏羽极为信任和认可,很明显,他作为副司令员专门负责军事指挥。
家里有几千口人,有一个人负责。 华东野战军只能有一种打法,只能有一种概念。
要么继续坚持攻占地的理念,要么继续走苏羽在华中的运动战风格。
**既然认出了苏羽,就等于认出了苏羽的打法。 **华业成军后,非常尊重苏羽的意见和部署,支持他采取运动战术。 这不是个人喜好的问题,也不是任何人的事。 在敌人强而我们弱的大局中,不利于我们攻占土地,因为消耗太大,保卫土地并不容易。 以月南之战为例,逸仙和枣庄被攻下后,并没有坚持太久。
然后陈诗雨很尴尬。 作为参谋长,他必须在机动战的理论体系下规划作战计划,并为苏羽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案。 陈海军上将似乎并不擅长这一点。
如何处理? 召回? 他们没有玩忽职守,反而指挥得很好,华业纵队的将领们对陈诗玉非常敬佩。 转移到其他地方也是不合适的。
形状是禁忌的,**苏羽想出了一个更巧妙的办法。 每次发生大战,陈世宇都会被派出去自责,指挥几个纵队在前线作战。 这是他的实力,他有威望,他有能力,他可以控制场上,他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
尤其是苏羽七月调兵的时候,陈唐兵团的三纵队,第三纵队、第八纵队、第十纵队,都是山东老兵,尤其是鲁南军区第三纵队、第八师,是华野最厉害的部队。 看得出来,陈诗雨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面子,让他指挥自己最熟悉的部队,采用最熟悉的战术。 洛阳解放时,最先进城的是三纵队的部队,后来被命名为“洛阳营”。
这是一个比较巧妙的状态,是陈素辰能够接受的。
陈时宇的唐良军团在中原地区展现了强大的威力,河南历史最悠久、重量极重的两座大城洛阳和开封,都被陈时雨拿下了。
苏羽也能够避免尴尬和反抗,心无旁骛地进行军事规划,作为副司令员与参谋长相得益彰。
后来,他被迫别无选择,他不能一直这样相处,他太累了,提拔了第二纵队副指挥员张震,担任华业副参谋长。 在豫东、淮海战役中,张震居然以副参谋长的身份担任参谋长一职,而且做得非常好。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都能理解。 战争不是那么简单,谁改变了自己的地位,谁与谁有意识形态分歧,远不能用所谓的阴谋论来解释。
只有充分客观地站在历史的视角上,立足于丰富的史料,才能对战争的基本规律有肤浅的认识。
如果你想更深刻,那就要看天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