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河,“长安八水”之一。 南出秦岭72谷的凤峦,北入渭河,全长82公里。 它在河里的时间不长,但它的历史却很长。 丰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丰河两岸就建立了“一都两城”的丰浩、二净。
老108国道丰河桥(庄桥桥)。
温王灭了崇国后,在风水西岸修建了奉京,将都城从周元迁至这里; 商朝灭亡后,武王在风水东岸建立了河京。 北京是周王府邸和行政的中心,凤京是庙宇和园林的所在地,对于十分重视礼祭活动的周王朝来说,这里的重要性不亚于河景,两都统称为丰浩,中间只有一条凤江。
丰和遗址建在习地区的前身,“关中自古帝都”即来自西周都府丰和,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周天子在凤江两岸之间来回奔波,处理礼仪和政务,凤靖和浩静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虽然凤江的表面并不宽阔,而且穿越两岸也需要工具,也许是一条船,也许是一座桥。 在古代,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在原始环形护城河定居点的出口处有一座原来意义上的桥,这肯定不是后世所称的桥,桥和梁连接起来,形成了更大更长的桥,环形护城河定居点的桥大概就是简单地用木头和木板搭建而成的。
如果是一座桥,对于周人来说,建造浮桥的技术早就具备了,《大雅、大明经》明确记载,温王“以船换梁”,娶了商王送给他的妻子。 不过,不管是用船还是浮桥,都难免不方便频繁的交通,所以凤江上更有可能有一座桥。
丰昊遗址(汉代丰昊二井、奉河、昆明池)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012年,考古学家经过调查研究,确定了丰浩遗址的具体位置和区域。 “凤泾的面积是86平方公里,北京地区92平方公里。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硕士生导师岳连健介绍,以凤河为界,河西为凤泾,辖区位于长安区马王镇,主要分布在张家坡、科胜庄、马王村、大园村、 奉村等奉溪地区。河东为杓泾,辖区主要在原长安区斗门镇,包括现窦门街的一部分自西向东、白家庄、花源村、官庄村、普渡村、上(夏)泉村、洛水村等。 西周王朝被狗荣灭,周平王东迁后,封昊遗址被遗弃。
河井遗址范围及文物分布图(地图中蓝色虚线为河中河:浙河古道或“风水知进”)。
与此同时,周王府修都河京,各皇子贵族进京参加祭祀庆典,被安排在凤江以西的“柯府”,即今马王镇河省庄。 在西周时期,它是奉京的所在地和京畿道的土地。 武王在位时,是周天子分诸侯会、省亲、拜祖的地方。 后来,东周时期,战火纷飞,战败,攻破皇宫,于是改名为“柯省庄”,一直延续到今天。 1955年,这里出土了龙山文化遗迹,被称为“科兴庄文化第二阶段”。 科胜庄紧邻丰河西岸,东渡奉河,穿过老108国道丰和桥(当地称为“科胜庄桥”)。
冬季,河水水位明显下降,在丰河桥(克省庄桥)以北七八十米处,河面上露出几根剩余的桥桩和石构。 河中的木桩之所以被保存下来,主要是因为它们存在于潮湿的环境中。 俗话说“干千年,湿一万年,半年不干不湿”,水隔氧,所以文物可以更好地保存。
河面上的桥桩和石条的残余物。
当地人称它为精神桥,但由于没有进行考古研究,因此无法确定这座桥的年龄和名称。 但围绕这座桥的位置,可以推测,周时期一定有一座桥“,岳连健解释道,这里是凤河与两都之间的河中最窄的地方,河宽只有100多米,河两岸高高开阔, 这是建造桥梁的最佳地点。周天子选择“二井”河最窄的地方修建一座桥梁,方便奉江两岸礼仪政务的处理。
河面上的桥桩和石条的残余物。
从古至今,凤江两岸互动频繁,桥梁数量太多,几乎是“五里小桥,十里桥”。 仅在科兴庄附近还有仍在使用的旧108国道丰河大桥、西沪丰河铁路桥、新建的108国道丰河大桥等。 这一次,记者证实,这里河中剩余的桥桩和石构确实有历史渊源。
凤河上的石桥(灵桥)(数据地图)。
据研究过此事的习安高新区灵沼宗州文化研究中心的张安龙、张向东、杨宗辉等人,以及长安柯省庄族文化大院的闫景丽介绍,河中剩余的桥桩是在明代万历年间修缮的,当时被称为“灵桥”(即 现在的“古灵桥”),清朝曾重建并写文章竖立碑,碑文记载“灵桥全长五十二丈”。 桥面长四十六丈。 大桥总跨度为42丈2英尺4英寸。 桥的净高为一英尺八英尺五英寸。 桥宽一丈九尺,拱门二十二孔,桥东西各有木牌坊。 赵书桥题了牌坊,所以灵桥又称“赵甫桥”和“赵甫桥”。
在长安柯府壮族文化大院收藏的灵桥模型。
直到1969年,这座桥才被洪水完全冲走,只剩下一些剩余的木桩和石头元素。 根据纪念碑的剩余数据,现在的人画了一张图,并制作了桥梁的模型供读者校正。 凌桥建成后,解决了当地的生产和交通问题,保证了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为习建立连接汉中和四川创造了条件。 新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丰河上的桥梁不断更新,坚守着连接两岸、便捷运输的历史使命,在新的征程上也更加熠熠生辉。
隆冬的凤江平静而缓慢,河两岸的行人和车辆络绎不绝,远处水鸟划过水面,周的历史已经随风而去,但不知为何,北风迎面吹来,思绪仿佛带回了3000年前的场景, 在无尽的时间长河中,流水依旧震耳欲聋,过去与现在在这里交汇。
文字:习报记者 严寒左海如丨拍摄编辑:记者程玉萌实习生刘新宇丨航拍:记者雷卫东 编辑: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