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我们党坚决抛开与国民党当局的矛盾,把全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红军主力调入八路军,渡黄河东奔山西抗日。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时红军的规模,其实远远超出了国民**三个师的容量。
也就是说,八路军改组后,红军兵力实际上超过了定额3个40,000人。
那么,红军是如何发展到近8万人的规模,然后才改组为八路军的呢? 这部分编外人员后来又是如何安置的呢?
红军三大主力在抗战前相遇并恢复了实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但红军在此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却是空前的。 例如,1934年10月,红军带着8从瑞金出发68万人,渡过湘江后只剩下不到3万人。
1935年10月抵达陕北的红一军只有7000人,其中红四师由红三军缩编而来; 甚至红军的人数也被取消了。
好在红二十五军率先抵达陕北,与当地红军的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会合后,并入红十五军。
红一军和红十五军团4300人联手后,恢复了红一军的称号。
* 红军出发时人数超过80,000人,但最终只有7,000人到达陕北,这是不准确的。 红军五军中,只有红八军在湘江战役后被取消,并入红五军。
随后,红五军改称红五军,红九军(改称红三十二军)继“草师”之后与红四方面军协同作战。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下辖红四军、红九军、红三十军、红三十一军等,总人数8万余人。
然而,由于红四方面军首领张国焘坚持南下四川,1935年冬,红四方面军被迫撤退到川西山区,包括红五军和红三十二军,总人数不足4万人。
相比之下,红军指挥的**,萧珂。
1935 年 11 月长征后,第二军团和第六军团的人数仍保持在 8,000 人左右。
1936年7月,红色。
2、第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合力后,为加强兵力,**军委下令将红军合并。
第2和第6军团和红32军是红二方面军。 到1936年10月,红军的三支主力终于联手,总人数约为5人50,000人。
为了打通对外援助渠道,红四方面军下属的红九、红三十军,以及红一方面军的红五军组成了“西路军”,由***等领导人率领,向新疆进军。 然而,在与“马家军”的战斗中,这支约21,800人的队伍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导致留在陕北的红军人数一度下降到33,800人。
在教科书和许多影视作品中,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的番号,通常只明确提到三个师的存在; 至于八路军整编初期的人数,各种说法一般都是三万或四万。
一般人可能误以为留在陕北的红军全部改编为八路军,但实际上,到了1937年,陕北红军已经兴旺发达。 在“西路军”从陕北出发前往“习事变”之前,蒋介石仍在调集大量部队,企图歼灭陕北的红军。
为了加强实力,我军首先利用红军主力中相对过剩的装备(主要是从地方军阀缴获的劣质火炮),将陕北及周边地区的红军游击队、赤卫队和县苏卫队营升级为正规红军,并给他们起了个红二十七号的称号。 红28军、红29军、红30军(虽然有重复),以及陕北独立第1师和第2师,以及陕西、甘肃和宁波的独立。
第1、第2、第3、第4团,共8700人。
同时,红军在东征中取得了大胜利,不仅获得了大量的钱粮**,而且在山西扩大了8000多人。
1936年底,“习事变”爆发后,为了应对**军的大规模进攻,张学良、杨虎城邀请红军协助关中一带防御。 党借此机会大力宣传“联合抗日”,吸引了大批热情的青年。
“习事变”和平解决后,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主动将部分领土让给红军; 例如,中共**于1937年1月13日进入延安县。 此举有效缓解了红军面临的严重补给困难,为扩军提供了保障。
因此,截至1937年8月,陕北红军总人数为红一军2.4万人,红二方面军1.15万人,红四方面军1.48万人。 红军司令部直属机关院校人员1万人,陕北红军未编入三大主力部队1.41万人,“西路军”遗属5600人,共计约8万人。
蒋介石试图通过建立来限制我军,经过半年的冲突,双方达成了协议。 “习事变”的和平解决,表明国民党和共产党可以考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者。
从1937年2月开始,国民党和共产党就红军改组为国民革命军的问题进行了近半年的艰难谈判。
然而,蒋介石和国民党领导层将中共的善意视为“投降”或“招募”,并不认为中共是平等的谈判者。 再加上当时日本对国民党的威胁还不是很严重,蒋介石试图将红军的规模限制在很低的水平,以便在日军的帮助下彻底歼灭红军。
我们党最初提出,按照红军八万人的规模,编成公路军,下设4个军、12个师、36个旅。 然而,这个计划遭到了蒋介石的坚决拒绝。
在后续的谈判中,我党作出妥协,提出只组建一支公路军,直属4个师、12个旅、24个团。 但蒋介石还是觉得四个师太多了,只同意组织两个师、四个旅、八个团,总人数高达15000人; 师级以上没有统一指挥,由军委或习阵营领导。
后来,蒋介石坚持只派三个师,每个师有三个团。 据他介绍,虽然红军在“习事变”前没有减少到3000人的水平,但这已经是一个重大的让步。
此外,蒋介石试图干涉红军的人事问题,试图改变红军的性质。 在初次接触时,他提出,如果红军改组为国民革命军,**和**需要出国考察半年才能重新编排,但这一险恶用心被我们党坚决拒绝。
正式谈判开始后,蒋介石首先提出向我军引进一大批政治教员,但我党拒绝了。 然后,他提出所有副职和团级以上的参谋长都要由**军官担任,甚至幻想让大间谍康泽担任政治部副主任。 蒋介石的做法虽然是出于最好的目的,但通过人事变动来削弱我党在军队中的地位却是他一贯的手段。 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以此手段,将一批重伤的军阀部队改组为**军。
1937年2月至1937年7月,双方勉强达成将红军改组为八路军3个师6个旅12团的计划。 然而,当何颖钦向蒋介石报告此事时,蒋介石再次拒绝。
**亲自到庐山采访蒋介石,但蒋介石仍然坚持“三师九团”计划,企图拉拢***破坏我党对军队的领导。 直到七七事变爆发,华北局势急剧紧张,蒋介石急需红军整编抗日。 于是,在9月22日,他终于同意公布之前敲定的3师、第6旅、第12团的计划。
有人认为,蒋介石把被红军歼灭的东北军三个师的番号交给了红军,意在把“厄运”转嫁给红军。 但实际上,第115师属于第67军,第120师属于第57军,第129师属于第53军; 红军歼灭了第 105、109 和 110 师。 “梁光事变”期间,蒋介石以“整军”的名义削弱东北军,在“习事变”后,趁机反击,将东北军17个步兵师改编为10个,其中3个师的兵力被强行削减,迅速“派”红军。
为了突破蒋介石的限制,我军自主创建了新的数字系统。 根据最后计划,红军主力改编为第115师,总人数为15500人。 原红1军团的红2师和红4师改编为343旅的685和685团,而原的红15兵团改编为344旅的688和688团。
红二方面军主力改编为120个师,共1.4万人。 红二军团、红二十八军改编为716旅第358、716团,红六军改编为第717旅第359团,红32军、司令部特勤团各改编为第718团。
红四方面军留在陕北的部队改编为第129师,总兵力13000人。 红4军改组为385旅的769团和770团,而红31军改组为386旅的771团和772团。
这三个师的总人数约为42,500人,加上八路军司令部直属的队伍约46,000人。
但实际上,红军改组为八路军后,12团的成立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红1改编为第343旅后,红军主力红1师被单独抽调,组成第115独立团。 第120师改组时,红32军分为两部分,其中第94师成为第359旅的一部分,第96师改编为第120师教学团。 相对来说,红四方面军基本上将红军的一个军改编为八路军的一个旅,但与此同时,将军营学校的幸存人员和西军的西路军组成了第129师教学团。 因此,红军改组为八路军后,有16个团,包括总部炮兵团。
一听到独立团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想到《亮剑》中的386旅独立团、新一团、新二团等。 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在蒋介石拒绝批准新人数的情况下采取的强制措施,因为八路军的人数已经增加了数倍。
然而,在1937年,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
虽然人民从未正式承认过这些“编外兵种”,但他们坚持按照12个团的编制标准,每月只缴纳63万合法元。 比如第115师第115独立团在渡过黄河时,就被金穗军军官阻拦,后来只能夹在686团内才能通过。
此外,为了尽可能增加三个师的师数,我军对师的直属部队进行了调整。 根据**的编制,各师的直属队伍包括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和特勤营; 通常,一个营的规模是几百人。
但是,八路军直属的营比当地红军军师的营要大得多。 例如,第120师工兵营下辖3个营,总人数1400人; 第120师的辎重营和特勤营也包含三个营,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团的编制。
八路军通过扩大学员人数,解散多余人员,成功解决了人员安置问题。 八路军三个师通过组建三个“黑户”团,尽可能扩大直属团的人数,使编制时超过12个团,兵力增加了一万人。 这也是为什么在关于八路军的不同文章中提到的人数有很大的差异的原因。
鉴于陕甘甬边境地区不是绝对安全的后方地区,同时又不可能依靠**提供保护,**决定保留部分第115师、第120师和第718团、第129师、第385旅和第770团, 共9000人,组成陕甘甬留守兵团。因此,实际渡过黄河东面的三个师团的编制是不完整的,三个师团的总兵力三万六千人的数字也是由此推导出来的。
在剩下的 3 个在40,000人中,许多是行政和后勤人员,2,000多人是荣军院的残疾人。 这些人一开始就不受协议准备的约束。
为了妥善安置冗余人员,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规模大大扩大。 改组后,红军大学和红军教官(原红军步兵学校)的5000名学生全部成为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学生。 同时,红军剩余的干部战士也得以参加康达学习,到1939年2月,已有120000人参加了康达的轮训。
事实上,从内战到抗日战争,对我军和第一国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在激烈的正面作战中,国民党军队凭借在内战中积累的经验和战术,在火力强大的日军面前,往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却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有远见和睿智,着眼于今后扩军的需要,让红军中那些过剩的干部尽可能提高素质,成为今后扩军的后备人员。
为此,抗日军政大学一度扩大到12个分校,其规模甚至与当时的国军学校相当。 每个军种大约有1000名学员,其中近一半是多余的红军干部。
在用尽一切手段的情况下,我们党面临最后的手段,那就是解雇那些确实难以安置的多余人员。
也许这一举动令人费解,特别是考虑到八路军随后开始扩大规模,干部人数明显不足。 然而,实际上,任何军队的人员数量都是动态的。 即使从1937年到1949年,我军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具体的个别人员不一定留在军队中。
因此,1937年,我军也把一些因年龄或身体原因不适合在军队服役,实在无法安置陕北的人送回原籍地。 比如红四军副司令员刘世墨、原军委警卫团长朱水秋因伤病离队,再也没有回延安。 考虑到当时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国民党也欢迎我军的这种“**做法”。
虽然在 1937 年 9 月,只有 3 个6万人被投入抗日战场,但随着“平行观大胜”的迅速取得,我们党和我军迅速在山西站稳了脚跟。
随着华北抗战形势的演变,我军积极创建多个根据地,扩大新部队规模。
这为一大批在陕北“闲”的官兵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八路军从此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