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作战,军队牺牲了很多,为了鼓舞志愿军的士气,即使当时条件有限,也会为士兵组织一些娱乐活动。
其中之一是一些在中国自制的视频,告诉志愿军战士他们在前线的斗争是正义的,并成功地捍卫了国家的发展权益。
有一部纪录片叫《我们必须修好淮河》,讲述了在***号召下动员群众治理淮河,使淮河两岸民生大进步的故事,是一部典型且非常鼓舞人心的影视作品。
这部电影让志愿者们深刻意识到自己保护家人、保卫国家的责任,以及自己为换取国家和平而付出的努力。
就在观看电影的士兵们兴高采烈的时候,志愿军的一位连长泪流满面。
周围的人都很奇怪,于是就问起了原因,谁知连长指着片中的女主说,那是我儿媳妇!
这个连长是谁? 片中的女主真的是他的亲戚吗?
这个连长名叫冯学勇,解放战争时期加入人民解放军的军人,1944年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劳苦大众,靠着手艺为各地人民谋生。
有一天,他去一个李姓人家干活,李家的长辈见他老实忠诚,手艺也不错,工作很工整,就和他聊了起来。
来来去去,冯雪勇结识了李家,这期间他与李家的女儿李秀英相处得很好,两人暗恋,很快在长辈的斡旋下结婚。
第二年生下了大女儿,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好在家里勤劳,愿意工作,她过得很幸福。
然而,在战争时期,当国家被推翻时,个人的命运总是难以控制的。
1946年,蒋介石挑起内战,5月,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淮河地区进入僵局。
有一天,冯学勇从安徽省新集镇出发,乘船前往杨楼子收割麦子,而国民党军队正在淮一带抓壮汉,冯学勇下船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国民党抓住,运到了前线。
坏消息传回了家里,冯雪勇的儿媳李秀英如晴天霹雳,但孩子还没长大襁褓,刘秀英只能振作起来,独自养家糊口,抚养孩子。
在国民党军营的冯学勇过得并不好,被抓的人虽然名义上是**军营里的士兵,但大部分人都不会给他们**,只是让他们干点粗活。
其实就是当杂工,开战的时候,他们就被放在前面,要是敢回头,就要被枪毙。
而且,**军队腐败严重,这些被抓的壮汉的军饷经常被无缘无故地扣减,这使得被抓壮汉的家人不仅失去了主力劳动力,而且没有钱养家糊口。
但国民党不会顾穷人的死活,冯雪勇担心家人的安危,几次试图逃跑,但都没有成功,却被逮捕殴打。
幸运的是,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解放军在战场上成功突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而国民党军队则一路败下阵来。
在此期间,无数被国民党俘虏、被迫参战的劳苦大众得到了解放。
在解放军的关怀下,冯雪勇深刻体会到了解放军的与众不同,解放军才是真正的人民队伍,是人民的救星。
被共产党解放后,冯雪勇也想过回家,但在解放军,通过学习,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如果不解放整个中国,就算回国,也无法安居乐业。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留在了解放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怀着建立人民自己的国家,让千千万万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信念,冯学勇在解放中英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屡战屡战,乐于学习,乐于进步,因此很快被提拔为连长。
解放战争胜利后,冯学勇又打算回家了,他先是想办法和老家取得联系,找人打听家里的情况。
毕竟为了家族,他无缘无故离家出走了这么久,早年乱七八糟,现在家里人什么都不知道。
果不其然,听到这个消息后,得知冯雪勇妻子的家人已经不在原来的地方了,冯雪勇也不甘心放弃,继续找人打听家人的消息。
如果不是身为军人,牢记军队纪律,冯学勇早就亲自去找家人了,而此时,美帝国主义为了自己的私利,肆无忌惮地在朝鲜战场上点燃战火。
1950年,冯学勇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再次抛下个人情感,奔向生死不明的战场。
他知道,只有国家和平,自己的小家庭才会有和平,纪录片《我们必须修好淮河》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但让冯雪勇没想到的是,再见儿媳竟然是这样的,片中的儿媳妇也被***当成杰出代表接待。
在他心里,他既得意又难过,那么冯雪勇的情人李秀英这些年经历了什么呢?
中国解放前,封建思想长期禁锢,影响深远,后果比人们想象的还要严重。
更何况,在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斗争中,国民党在穷人所遭受的各种灾难中,又增加了一种叫做“军事灾难”的苦难。
* 当时的农民中有一句谚语:“穷人头上有两把刀,地租重,放高利贷; 穷人面前有三种方式,逃跑、绞死、坐牢。 ”
**曾经说过,“束缚旧中国农民的桎梏是政治权力、神权、宗族权力,女人多了一个丈夫的权利。
* 当时整个社会的悲惨处境,使得当时的女性从出生起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在农业时期,在封建制度的统治下,女性劳动力不强,氏族香火无法延续,长大后只能成为利益交换的工具。
* 在那个时期的家庭中,“女婴溺水”事件比比皆是,在坏年的饥荒季节,最先饿死的一定是女孩。
因此,中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女性人口比男性少三分之一以上。
谁也想不到,当时有多少女性被冤死,那个时代女性的**是多么残忍。
1948年11月,第138师两个团驻扎在苏县一带,强强抢掠,作恶多端。
苏县娄庄镇只有200户人家,200多人,从地主到贫农。
更有甚者,1947年9月,蒋介石军队第83师驻扎在宗沟和淮河一带,在短短9天内强行抢劫了2500多名妇女。
仅在1948年,中国中部解放区就有11,106名妇女被强奸。
在国民党军队自己对淮河战役失败的总结中,在对蒋介石后裔黄魏军团的评价中写到:双堆鸡附近14岁以上的妇女全部被玷污,自杀无数人。
国民党军队在中国领土上也犯下了至少百万起此类罪行,涉及从将军到士兵的所有人,有的甚至将此类集体犯罪作为官兵的奖励和消遣。
人民解放军的到来,把被压迫的妇女变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曾说过:“没有占中国人口一半的劳动妇女的参与,中国革命就不会胜利。 ”
共产党积极动员妇女挺身而出,维护与男子平等的权益,严格立法执法,将妇女虐待妇女、殴打妻子作为刑事犯罪,赋予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法律地位。
此外,积极鼓励妇女参与生产,当初妇女羞于面子到地方打工的场景逐渐发展成“妇女参与劳动”的繁荣景象。
当时,全国几乎所有的男性都参加了战争,在这种背景下,大多数职业女性站了出来,成为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中坚力量。
正是在共产党引领的这种思潮下,李秀英成长为新中国杰出的女性代表。
李秀英从小在淮河、英河长大,从小目睹了淮河坍塌带来的灾难。
李秀英12岁那年,亲眼看到国民党军队抵挡不住日军,不顾百姓的生死,炸毁了黄河上的花源口大坝,造成数百户人家的灭亡。
李秀英的家也是一样,洪水冲走了她的房子,她自己也不小心被洪水冲走了,但幸运的是,她抱着强烈的求生欲望,扶着一棵大树活了下来。
1950年夏天,淮河流域爆发了一场特大洪水,人民群众发出了“一定要修复淮河”的号召。
她率领一支由26名妇女组成的“女民兵突击队”,用一根扁平的杆子扛着两筐土,陆续奔向控制淮河的“战场”。
李秀英率领的女突击队虽然没有男人的实力,但工作量并不比男人少,充分证明了新中国的女人可以撑起半边天。
1950年,冯学勇响应号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奔赴朝鲜战场。
在伟人的两次呼唤下,看似朝不同方向奔跑的两个人,其实越来越近了。
据她回忆,当时国情艰苦,没有先进的运输机械,修坝用的沙土都是靠肩膀扛的。
在润河稽储集洪闸门施工期间,李秀英经常工作到筋疲力尽,始终不退场,在运沙途中多次晕倒。
别人都劝她注意休息,但她笑了笑,礼貌地拒绝了,她说:如果大门修不了,作为党员,她不能离开工地。
为了早日治好淮河,李秀英始终坚持奋战在前线,哪怕肩膀被平肩磨破,肿得像馒头一样,她也从不抱怨。
为了治理淮河,李秀英只好把三岁的女儿留在家里,虽然心甘情愿,但她明白,治淮河是千年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了孩子的未来,她必须全力以赴。
1951年,总部广播电台报道了李秀英的先进事迹,使她成为治理淮河工作的典范。
为了记录淮河的治理,**新闻电影制片厂将这一伟大举措的全过程拍摄下来,并编纂成纪录片,刘秀英也在其中被记录下来。
10月,李秀英应邀赴京参加全国政协工作。
李秀英还拿出随身携带的《淮控工程纪念册》请她签字,她高兴地接过来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对李秀英的工作成绩给予了肯定,给予了鼓励。
从那时起,这本亲笔签名的纪念册一直由李秀英保存。
1952年,《我们必须修好淮河》在全国上映,李秀英的事迹传遍了大街小巷,就连在朝鲜战场上作战的士兵,看到家乡人民在和平环境中辛勤劳作的场景,也受到了启发。
在这群士兵中,冯雪勇的相思病比较多,在屏幕上看到李秀英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直到介绍的旁白出现——“李秀英,一个应尚县的农家姑娘”。
在他心中,骄傲、苦涩和相思同时涌动,他忍不住泪流满面。
荧幕上的人,是他日日夜夜想着的家人,离家这么多年,他一个人养家糊口,抚养两人的孩子,和自己一样,走上了为建立新中国付出一切的道路。
冯雪勇的眼泪不仅有与亲人分离多年的苦涩,更重要的是,他看到家人亲手创造越来越美好的生活后,流露出幸福的甜蜜。
冯雪勇立刻通过领导给家里发了信息,得知丈夫还活着的李秀英也流下了喜悦的泪水,她不顾战争的危险,在**的帮助下赶赴前线。
终于,时隔6年,两人终于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重逢,六年积攒的思念和悲伤实在是太多了,两人一时间不知从何说起,只能将无边无际的思绪融化成一个紧紧的拥抱。
朝鲜战争胜利后,李秀英拒绝了组织分配给水利部的“铁饭碗”工作,带着全家去了冯雪勇的驻地,成为了光荣的军人家属。
至此,两者的磨难与新中国的磨难一起消散,共同迎来了新中国的新发展。
结论:
冯学勇和李秀英的孩子们也受到父母的影响,踏上了军旅之旅,大女儿冯华珍当过民兵,小女儿冯华参军,冯华的儿子也在96年参军。
李秀英曾说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国家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是因为有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