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30日,观众参观了嘉兴“历代中国画”专展。
文字:新华社记者尚义英、朱晗、陈浩、肖海川、袁敏、王胜志、桂娟、史林静
由Le Yana编辑。
中国是世界上文物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许多遗失的文物甚至被分离存放在世界许多地方。 在不容易回归的情况下,现代科技的进步,让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物,通过数字技术,在原地“聚集”和再现成为可能。 正如一些专家所说,虽然这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它可以让公众更全面地了解当时的文化和艺术以及中华民族的历史,并为与此相关的文化艺术学术研究带来新的可能。
17年古画“聚”项目
清乾隆帝曾将宋姬的《女史图谱》和《蜀江图》《九歌》《潇湘图》三幅定为李公林的作品,被指定为“四美人”,珍藏在紫禁城建府的静仪玄。 如今,除了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九首歌”外,其余的“三美人”都已在海外失传,散落在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弗里尔美术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绥阳五老》以北宋绥阳五位重要大臣为原型,以德才长寿为原型,历代名人不断写序、写诗、抄装、装裱,成为中国名画的一部小史。 **早些年,五幅老画和一些题词被分割后游走**,散落在海外。 如今,《绥阳五老》被大都会美术馆、耶鲁大学美术馆等收藏,部分题词在上海博物馆。
第五代南唐宫廷画家周文举,原本在丝绸上写了一幅长卷,用白画描绘了80位后宫女子的生活,如弹琴、穿衣、画像、弹奏等。 **早年,这幅画被偷走后卖掉,被巴黎古董商切成几块卖给欧美收藏家,现被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哈佛大学亚瑟·亚瑟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和其他地方。
还有许多其他的中国古代绘画像这样散落和分离。 一个长达 17 年的项目,让他们有机会重聚。 17年来,“历代国画大系列”项目组已三次开展全球中国古画收藏图像征集,多次与国内外相关文博收藏单位洽谈沟通,往来信函数以万计, 并现场行进数十万公里,让散落在国外的精美画作通过高精度数字化“归还”。
2022年秋,“历代中国画大系列”在北京展览馆“奋创新时代”主题成果展和“兴盛典——'中国画大系列'成就展”两大展中亮相。 展览中,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九歌》等“三美人”通过“大系列”出版物的调色板一起展出,“隋阳五长老”和题词完整收藏,让观众有机会看到全貌。 还有一些散落在海外的古画,直到被收录到“大系列”汇编中,才第一次以高清图像出现,比如大英博物馆专门为“大系列”拍摄的敦煌经洞出土的数百幅绢画。
演员在洛阳龙门石窟风景区的佛坛上表演了《文照皇后礼佛画》
其中,《真图女史》唐摹本的缝制历时10年。 《女史学家》的原件已经丢失,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一般认为是唐代1400年前的复制品。 画心有12段,今天幸存的9段风化严重,画心、题词和清代画家邹一贵的画作《松竹石泉图》分三卷装裱。 自2012年以来,项目组一直与大英博物馆反复沟通,直到2020年夏天,他们才收到大英博物馆的“松竹石泉”高清图像。 后来,图像编辑将《宋竹石泉》第一卷和《女石真图》第一卷的数字图像拼接在一起,将女石真图从头到尾连接起来。
目前,“历朝中国画大藏”中仍有部分海外文化机构和私人收藏未被收录。 一些收录的作品在年代和真实性等方面仍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大量的古代壁画、雕塑、建筑等造型艺术也需要数字化的收集和利用。
从大量的藏书中,发现了组合的“珍珠”
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的一栋小楼里,又一个古籍“回家”项目,已经持续了六年。 “全球中华民族巩固工程”于2017年4月启动,2018年被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纳入“中国古籍保护计划”,旨在调查和理清海外馆藏中中国古代文献的整体情况,进而对中国大陆缺失的品种和版本进行复制、出版、整理和综合研究。
截至2023年6月,该项目已在国内外建立了255个专业团队,共计参与人员900余人。项目首席专家、山东大学讲座教授郑洁文介绍,项目主要包括海外华人古籍调查编目、复制、影印、海外古籍精华整理、中国图书和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四个方面。 根据计划,将复制或数字扫描约9000种海外古籍和其他中国古代文献,影印出版约2000种,整理约200种。
编纂海外藏书机构中国经典目录的调查编目组组长单成斌教授将自己的工作描述为“登记”古籍。 他说,编目时,既要了解中国现存的古籍,又要了解国外的华人侨籍,这样才能将两者进行比较,以便分出谷壳,找到需要抄送归还的中国古籍。 目前,全国已有近3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派人参与海外汉族调查,已联系海外藏书机构约2000家。 团队成员需要在海外藏书机构找到中文图书并登记详细信息,经过初步核实、审核、初选、再选等工作,才能确认是否具有复制归还价值。
这是一个从大量书籍中发现“失落的珍珠”的过程。 俄文收藏的宋代铭文《淮南红烈节》、英国收藏的英法焚烧旧圆明园《福慈仙史曹》手稿......在精心挑选下,一批珍稀的中国经典以复制的形式回到了它们的发源地。
唐子恒,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鹤壁工程精英校队专家,退休后潜心海外古籍校对出版。 “我几乎每天早上5点起床,每天读六七个小时看书。 唐子恒表示,海外华人古籍复制后,需要经过专业细致的校对,才能成为可信可靠的学术研究资料。 团队采用五轮审查机制,将可能出现的错误降到最低。 目前,已审批中文书籍130种,校对60种,首批14种海外归还古籍已出版。
一些宋元古籍已接近寿命的尽头,如果我们不及时发现和抄写,它们可能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消亡了。 陈小山说。 目前,该项目已调研海外藏书机构1988家,基本掌握了海外汉族藏书情况。 正在对554家藏书机构进行中文版目录编制,完成36万册海外华文图书的鉴定和编目工作。 该团队发现了1,900多本在中国大陆失踪的中国珍本,其中1,600本已被复制并归还。
数字还原和原位复制
帝皇皇后佛像是中国石窟中唯一一尊等高佛浮雕,原作刻在龙门石窟滨阳中洞。在上世纪30年代,这组浮雕被偷窃、凿刻、分割和出售,从此散落在国外。 今天,魏孝文温帝的佛像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文昭皇后的佛像在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而滨阳中东的墙壁斑驳凿凿,无法弥合。
2019年,习交通大学教授贾浩飞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第一次见到了魏晓文帝的佛像。 “由于盗窃和凿凿过程中的严重损坏,许多人物只剩下头,空置的部分没有修复,整个浮雕的光环被断开了。 贾樟柯表示,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文照皇后佛像》不仅缺失了三分之一,而且修复痕迹太明显,造型和风格与原作大相径庭。
工作人员对龙门石窟滨阳中洞中雕帝皇皇雕墙的残余物进行了数字扫描。
贾茂飞随后来到龙门石窟,看着宾阳中洞斑驳的遗迹,与龙门石窟研究所所长石家珍一拍即合。 “我们只有一个想法,这样的国宝应该完整地呈现出来。 ”
事实上,早在2015年,龙门石窟研究院就开始与哈佛大学、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进行数字技术合作。 自2020年以来,龙门石窟研究所联合习安交通大学造型艺术中心、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共同开展了包括皇帝和皇后佛像在内的离散文物的三维数据采集和实物修复项目。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光是收集和处理碎片数据就花了半年时间。 更困难的是,由于两幅外来浮雕已经拼接处理,碎片无法与已有的残余物对接。 工作人员需要定位旧**与残壁的共同点,并利用数字技术还原“皇帝和皇后佛图”的轮廓位置。
在海外侨民文物归还困难重重的背景下,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化艺术的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可能。 目前,贾浩飞牵头的现代数字技术在三维造型艺术中的应用研究中心已组建了海外侨民文物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团队,在研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北京志华寺海外藏人曹镜数字化原位修复研究”, 《照灵六马修复与原位复制研究》、《广圣寺壁画数字化重建研究》等。
文物数字化修复可能不是最完美的结果,但在当前条件下却是更好的选择。 石家珍说,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修复好、展示好,让公众对当时的文化和艺术、中华民族的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
*:《环球》杂志。
新年汉服装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