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漫谈
这几天,北方的天地被大雪覆盖,银光粼烃,宛如一幅纯净的图画。 不过,这雪景虽然很美,但也带来了不少麻烦。 尤其是在路上,积雪使路面湿滑,让人走路容易摔倒。 轻微跌倒可能会非常痛苦,但在严重的情况下,有骨折的风险。 在这些骨折中,手臂骨折尤为常见,其次是腿部和髋部骨折。
于是,总有一些“专家”给出所谓的“正确的下落姿势”,告诉我们要尽量避免肘部着地,而是选择臀部、两腿之间、肩膀之间或背部等厚肉着地,需要双臂捂住头部,顺势翻滚。 不过,今天我们就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所谓的“正确的跌倒姿势”真的像“专家”说的那么有效吗?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跌倒的那一刻,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和调整。 因此,在潜意识里,人们倾向于先用手和脚来支撑自己的身体。 这意味着我们根本无法控制身体的姿势,选择让**先着地。
其次,让我们再考虑一个问题:一个人在跌倒前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打出所谓的正确姿势? 显然,这不太可能。 即使我们有时间准备,可能的结果也会与“专家”的预期大不相同。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具有由躯干、头骨和四肢组成的多成员、多关节运动系统。 我们四肢的肌肉骨骼系统形成了重要的节段运动单元,它们抵抗外力并缓冲减振,就像弹簧连接在一起一样。 因此,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极限运动中,人们都会尽量让四肢先着地,从而利用四肢的肌肉骨骼系统来缓冲和吸收振动,避免对躯干和头部的冲击和损伤。
可以看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四肢着地的下垂姿势,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核心器官免受伤害。 那么,让我们从仿生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 我们都听说过壁虎、蜥蜴和其他动物“为了生存而折断尾巴”的故事。 为什么“断尾”能“活下来”? 答案在于身体的终末组织不是致命的。 丢弃身体末端的“剩菜剩饭”,可以更好地保护核心区域的重要器官。 这是物种在其自然环境中不断适应和进化的结果。 人类也是以同样的方式进化的,原因不难理解。 因此,从医学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在雪地上滑倒和跌倒时,自然的下落姿势应该是四肢着地。虽然手臂很重要,但核心脏装置更为关键。 如果手臂先着地,我们也可以利用肢体的肌肉骨骼系统来缓冲减振,从而减少对核心脏装置的冲击损伤。 那么问题来了:你认为落入“专家”的路会更严重吗? 还是像医学生物力学一样跌倒会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