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女性名字的特征分析
在秦汉时期,女性名字的性别特征并不显著,这反映在一些字符同时出现在男性和女性名字中。
秦汉时期女性名字的三大特征:阶级、时代和性别并不明显。 阶级性质体现在上层阶级女性名字和下层阶级女性名字的常用词的差异上,下层阶级女性更容易用个人名字表达父权思想。
同时代性体现在秦汉初期女性的名字上,她们仍然保留着先秦时期的命名方式,这一时期的女性在命名时并不羞于说出母亲的名字。
虽然有一些女性名字可以识别性别,但大多数女性名字与男性名字没有区别,性别不能通过人名来判断。
赵毅在《考豫聪》中指出,历史上使用男性名字的女性很多,比如高帝的后宫赵子儿、魏子芙皇后、魏君儒、魏少儿、女医生春玉燕、王正君和他的妹妹君丽、君帝、司马君丽、江都少府公主、 陈俊福、包轩的妻子欢少军、孙权的两个女儿吕班等等。
他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男女名字中频繁使用“君”、“子”和“福”等字造成的,其中“君”字尤为常见,出现在60多个女性名字中。
在秦汉时期,“石”字不仅出现在男性名字中,而且出现了“君”字,如西汉温帝窦皇后的哥哥窦长君,魏青同父异母的弟弟魏长君,王莽的人物是居君。
在秦汉时期,带有“儿子”或“丈夫”的男性名字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汉宣帝时期的张宇和陈遂,汉代艾帝时期的李洵,他们的性格都是“长子”,而西汉艾帝时期有“丈夫”字的男人则有西府鞠躬。
从汉代公主的名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们的名字男女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根据汉代公主名字的汇总数据可以看出,仅汉温帝的女儿刘玄、光武帝的妹妹刘伯吉、汉明帝的女儿刘姬、刘小姬等四例的姓名, 能辨别性别,仅占总数的十分之一。
其他女性的名字,如“刘光”、“刘秀”、“刘成”等公主的名字,与普通男性的名字没有什么不同。 这种难以区分性别的人名,也体现在男性名字上,比如韩王心的曾孙名叫韩嫣,平时,妍是形容女性的词,但韩妍是男人。
类似的例子,还有石高的孙子石树,汉成帝时期的乐陵侯,汉武帝时期的丁夫人,都是男名女名。
秦汉时期,女性名字的命名有一定的阶级,下层阶级的命名习惯与贵族阶级不同。 例如,“姬”和“江”这两个词经常出现在下层阶级的名字中,但很少出现在贵族阶级的名字中; “君”字是女性名字最多的词,占名字总数的7个1%,但其外观的类分布不均匀。
带有“君”字的女性名字大多来自韩坚和铭文,共45例,占君字总数的69个2%。这些女人大多是地道兵的家门,少数是魏成的妻子玄君和三老通的家门,但依旧不属于上层阶级。
官史上记载的“君”名女性有20例,其中有王正君等上流社会女性,也有徐平君等地位低下的女性。
“姬”和“江”这两个字似乎比“君”更受中上层女性的欢迎,其中有23个是汉朝的公主或士大夫家的女儿。
周王朝的姬姓和齐国的江姓相互通婚,所以姬和江成了贵族妇女的好名。 后来,出现了“改姓改姓”的趋势,用于女性的名字。
但直到汉末三国时期,姬江似乎还保留着贵族气息,被贵族阶级用来称呼女性,并没有普及到下层阶级。 其次,下层人民有更强的父权意识。
秦汉时期,已经存在父权制思维。 比如《孝史》记载了淳玉公的事迹:齐太仓下令对淳昱处以公罪,诏书被囚禁,迁往长安。
太仓没有男人,有五个女人。 太仓公会逮捕了他,骂他的女儿:“生儿子不是男人,有急事也无益! 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父权制的意识。
这也反映在女性名字上。 据统计,秦汉时期,有名“捐”、“捐”、“哥”、“停”的妇女。 这些话都有父权制的意思。
捐赠,“文本解释笔记”:“捐赠,丢弃”。 “停止”的意思是停止。 “肩水金官韩剑”有一个更具代表性的女性名字,“徐女十八岁。 ”
女方姓徐女芝,父母给她取名“女芝”,希望能生个女儿,可见对男孩的希望。
在秦汉时期,虽然没有“招娣”、“潘帝”等女性名字来表达她们想要一个男孩的愿望,但“哥哥”、“商哥”、“青哥哥”等女性名字表明了重男轻女的想法。
这些名字大多来自普通人,上层贵族很少取这样的名字,只有王正军的妹妹叫王军帝。 这反映了不同阶层的人选择名字的倾向的差异,这可能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有关。
贵族的上层阶级拥有优越的生活和良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因此他们在选择名字时可以使用更有意义的字符。 另一方面,下层阶级缺乏受教育的机会,他们的名字通常更直接地表达他们的想法。
从秦朝到汉末的400多年三国时期,取名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
秦朝和西汉初期以及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名发生了重大变化。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晚秦初、西汉中期至东汉、东汉至三国。
首先,名称的选择方式有所不同。 在秦朝和西汉初期,保留了前秦时期的一些特征,如天干和地枝的名称。 六代分支是殷族常用的命名方式,出生日期是婴儿出生时的名字。
晚秦、汉初的妇女仍然使用这个名字,如:“生孩子叫女人”。 凌石华建. 乌烟瘴气。 “大女仆是。 由此可以看出,与甘之有关的名字大多在西汉中期之前,此后再也没有发现这样的女性名字。
其次,“君”字的流行也是时代的。 带有“君”字的女性名字大多集中在西汉,最新的是东汉初年三位长老的孙女君明,在汉朝和东汉之后,再也没有带有“君”字的女性名字了。
可以说,秦汉时期的人名也是“时髦”的,在某个阶段非常流行的人物,逐渐被新潮人物的崛起所取代。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一个人名字的含义是如何逐渐丰富起来的。 在早期,女性名字的含义大多很简单,比如直接用女性字或女性字旁边的“女性”字来表示性别,或者使用动植物的名字。
不过,也有一些名字比较难懂,比如秦剑中的“收容”、“雷瑶”、“欧武”、“类比”等等。 西汉中后期以后,具有德、美、财寓意的女性名字开始流行起来,如“姬”、“江”等名字。
西汉后,这些名字逐渐成为上流社会女性的俗称。 此外,两字女性名字的数量也开始增加。 前秦时期的地名大多是单字名,因为春秋时期的命名方式比较简单,单字人名能够满足人们所表达的意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双字人名组合所表达的意义越来越丰富,因此逐渐过渡到双字名。 比如《秦剑》和《诗经》共有121个女性名字,其中103个是单名,占85个1%,双名18例,占14例9%。
单名16例,双名14例,各占53例3% 和 467%;《汉书》单名60例,双名57例,各占51例3% 和 487%。
受王莽改革影响,《后汉书》中二字女名比例下降到31个7%,但随后又出现了恢复双名的迹象,《三国演义》中单名18例,占56例3%,双名14例,占43例7%。
《华阳国家志》双名案件21例,占34%。
秦汉时期,女性人名的发展经历了从单字人名到双字人名的逐渐过渡。 同时,不回避母亲的名字也成为时代的特色。
虽然中国古代有封祖、嫡、圣的传统,但在秦汉时期,甚至有母女同名的例子。 比如《三长辈日记》中记载了三长辈的妻子、儿媳、孙女的名字,虽然按照传统的回避原则,晚辈应该避免长辈名字中的词语,但三长辈的孙女还是叫“君明”。
这说明,在秦汉时期,命名并不总是严格遵循回避原则。
虽然"六月"汉字的使用在当时比较普遍,但全国的《华阳国志》中仍有孩子不回避母亲名字的案例。 如:"生了两个儿子,娶了张都辽的女儿慧英,少娶了荀家,个个富贵,当丫鬟。
第七、第八,材料的自我充实。 "
其中,张良泽的妻子名叫陈慧倩,女儿名叫张惠英,母女俩的名字也包括在内"惠"词。 这可能表明,秦汉时期对母亲的称呼没有父亲那么严格,也可能反映了当时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
名字可以真实地反映人们的理想、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风俗习惯,是研究历史、文化、社会思想的重要窗口。
通过对秦汉时期女性名字的研究和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变化,也有助于调查秦汉时期老百姓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