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数据能否取得良好开局,一直是市场高度关注的问题。
2月9日,春节前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和金融统计。 数据显示,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84家29万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与上月持平。 1 月份的增量为 650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比去年同期增加5061亿元; 贷款保持稳定增长势头,49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62亿元。
1月份贷款增长持平,好于市场预期。 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英国《金融时报》。 数据显示,1月份贷款支持力度强劲,月末贷款余额继续保持10%以上的高增速。 同时,今年1月新增贷款与上年基本持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金融机构在畅通信贷发放步伐方面的成效。 年初贷款的稳步增长为经济开了个好头。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同比继续扩大。 1月末,社会融资存量为38429万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与上月持平。 1 月份的增量为 650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比去年同期增加5061亿元; “社会融资规模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一个比较全面的指标。 专家分析英国《金融时报》认为,社会金融在去年同期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同比增长,说明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水平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贷款数据也保持稳定增长。 “此前,1月份的平均新贷款约为47万亿元,实际贷款数据超出市场预期。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24年初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 “年初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及时宣布降准和下调再贷和再贴现利率,支持农村扶持和小额再贷,再贴现利率已经放出,释放利好政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MLF超额续贷,继续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 有效提振市场信心。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记者分析道。 此外,2023年以来多项政策的影响也持续显现。 比如,2023年,财管部门将继续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降低现有住房贷款利率,一视同仁地满足不同所有制下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房地产相关贷款也将呈现企稳迹象。 稳定的贷款增长帮助经济在今年开了个好头。 市场专家普遍认为,预计2024年GDP增速将进一步与潜在经济增长率趋同,较近两年4%的均增水平大幅回升,但短期内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疲软等问题。 新的一年,经济将继续回暖和好转,稳开步非常重要。 1月贷款增速高于市场预期,反映实体经济活力增强,企业投产前期部署,助力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更好的财务数据也可以继续提振信心并提高社会期望。 今年1月新增贷款与上年基本持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金融机构在畅通信贷发放步伐方面的成效。 “虽然各行各业都有追求'良好开端'的传统,但商业银行也习惯于把贷款提前发放,年初贷款增长往往比较快。 不过,在1月24日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指出,2024年信贷总额要保持适度稳定。 1月份贷款稳步增长,反映出对稳定信贷节奏的要求。 有专家解释。 春节错位等因素可能会带来短期数据扰动。
业内人士建议,1月和2月应观察一些财务数据。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1月底,广义货币(M2)余额为29763万亿元,同比增长87%。同时,1月份M2增速的波动也引起了市场关注。 受访专家介绍,当月M2增速下降,受多种因素影响,整体上周期性扰动特征较为明显。 “从短期扰动因素来看,财政支出一般会在春节前见顶,财政支出的增加将导致M2增长加快。 业内人士表示,2023年春节在1月,今年春节在2月,财政支出从1月到2月错位,这将导致M2增速1月下降,2月反弹。 2021年春节也出现了类似的错位,M2增速下降了07个百分点对9个百分点4%,2021 年 2 月反弹至 101%。一般估计,财政因素对今年1月M2回调的影响也为0大约7个百分点。 从长期趋势来看,疫情以来货币政策加大了逆周期调整力度,金融数据普遍领先于经济数据,去年2月M2增速也达到近13%的高点,明显高于名义GDP增速。 此外,有专家表示,从金融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金融体系中资金闲置和套利现象的减少,企业和居民加大购债力度,促进直接融资发展,也会对贷款产生一定的良性替代作用,并相应降低M2的增长率。 事实上,中国人民银行(PBoC)一再警告不要过分关注短期数据的波动。 “其实,对于这个月来说,春节错位因素影响很大。 “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春节过节,1月和2月会发布很多统计数据,整体财务数据也应该在1、2月观察。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对信贷增长和信贷结构产生深远影响,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维持。 提高政策成效
结构优化,利率下降。
规模方面,金融数据总体好于预期,稳健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坚持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保持对经济的稳定支撑。 同时,信贷结构和利率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其中,在信贷结构方面,近两年重点领域支持力度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 “信贷结构的演变是经济结构变化的反映,信贷投资的优化也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有专家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规模较大的房地产、融资平台等传统贷款需求减弱,而普惠小微企业、高技术制造业等新动能贷款增长迅速,加上直接融资和贷款核销加速呈上升趋势。 总体来看,在新旧动能转换、融资结构调整过程中,信贷增速可能有所下降,但信贷结构得到了显著优化,实体经济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实际上得到了显著提升。 截至2023年底,在230万亿元以上的现有贷款中,普惠小微、制造业、基础设施、房地产贷款占比约为10%、10%、20%、20%,结构不断完善,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贷款占比大幅提升。 市场机构普遍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布局前瞻,现有再放贷工具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优化信贷结构、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效果逐步显现。 2023年底,“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0%左右,2024年1月底绿色贷款和普惠型小微企业增速也将在%以上,明显高于所有贷款增速。 融资成本方面,下调利率的宏观效应也在释放。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情况报告》显示,2023年12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5%, 下降 022个百分点,创有统计以来的新低; 新发个人住房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397%, 029个百分点。 受访金融机构普遍反映,2024年1月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仍有望继续稳步下降。 贷款利率的持续下降,有效刺激了信贷需求。 记者注意到,部分银行消费贷款利率已下调至“2”,对年初的消费促进和稳定投资起到了支撑作用。 同时,去年首次住房贷款存量利率的下调减轻了购房者的利息负担,超过5000万户家庭每年减少支出约1700亿元,对提振市场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 记者从某大型国有银行获悉,1月份新增个人住房贷款也同比增加。 “贷款利率稳定和下降既是目标,也是挑战。 董希淼认为,中国经济仍处于疫后复苏阶段,需要持续有力的金融支持。 目前,贷款利率下行趋势有两大制约因素:一是境内外利差。 发达经济体本轮加息很可能结束,但利率水平仍处于高位,中美短期政策利率倒挂3个百分点以上; 二是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利差。 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大型银行净息差为166%,为历史最低水平,考虑到现有住房贷款利率调整、地方债务重组等因素,银行净息差或继续收窄。 要统筹把握各要素,为利率下行创造条件。 “2024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再次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1万亿元以上长期资金,同时支持农业和小企业的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将降低025个百分点,这些措施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 此外,2022年以来,银行主动四次下调存款利率,商业银行负债端成本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为进一步降低企业居民信贷成本、提高实体经济可持续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斌告诉英国《金融时报》记者。 每个人都在看
经济持续回暖,2024年人民币汇率“稳”的基础坚实。
在房地产融资方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已经部署了重磅炸弹!
英国《金融时报》2024年公开招聘人员公告。
**:《金融时报》客户。记者:马美若。
编辑:刘能静.
电子邮件: fnweb@126com 关注英国《金融时报》***,了解更多独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