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莫盘山遗址考古研究成果出炉。 莫潘山遗址位于皖南沂湖东岸,地处皖南山、宁镇山、伊犁山、长江环绕的低地南缘。 考古人员在遗址核心区共发掘1625平方米,发现马家浜文化、宋泽文化、良渚文化、潜山阳文化、夏尚和周周西春秋时期的连续文化积淀,证实该遗址是连续使用近4000年的区域中心聚落, 并在宋泽文化时期发现了土台墓地。发掘共清理墓葬342座,其中马家浜文化晚期墓葬9座,宋泽文化墓葬320座,良渚文化墓葬5座,夏、商、西周墓葬5座,南宋早期墓葬3座。 有77座房屋,其中大部分来自马家浜晚期文化; 灰坑163个,大部分为夏商时期; 出土的文物有4000多件可以修复的文物,包括陶器、粗陶器、玉器、青铜器、瓷器、硬陶器、原始瓷器等。
主持发掘工作的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赵东升副教授认为,该遗址可与长江水系和太湖周边水系相连,处于古代文化由东向西、由南向北传播的重要地理节点。 据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绍,莫盘山遗址是迄今为止在皖南发现的先秦时期代表性遗址,对该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复杂而文明的史前社会进程具有重要价值。 青铜时代的中原进程,以及先秦社会的文化交流,以及皖南多元融合中华文明的演变。勘探完成初步确认后,现有场地面积分为东西两部分,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 其中,西区为不规则弯曲的尺形,东西长290米,南北宽240米,面积约52000平方米。
赵东升副教授表示,结合考古工作和专家意见,莫盘山遗址在很多方面提供了重要信息:
一是时间长,谱系完整,是长江下游少有的延续了近4000年的中部聚落。 通过对该遗址的分阶段研究,可以提供长江下游文化演化的典型范例。
2、遗址位于黄嘴-雪家港-张思墩文化区、灵家滩文化区、北阴洋营文化区和马家浜-松泽-良渚文化区中间,马家浜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遗迹最为丰富,可成为宋泽文化圈和良渚文化形成的重要参考。 发掘表明,莫盘山遗址有广泛的文化交流。 马家浜文化时期较靠近太湖西部,有平底水壶、平足或锥形脚折肚鼎、牛鼻耳罐、红衣陶豆等,与溧阳神墩、秦塘山、洞潭头等遗址极为相似; 宋泽文化时期除了靠近太湖西部外,还与太湖西南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湖州的碧山、安吉直隶等遗址的太湖东部,有没有见过的浅豆形杯和带柄。 此外,在宋泽文化时期的遗迹中还有少量多孔石刀,可能表明与西方的薛家港文化有一定的交流。 一些小型三足器皿、手柄和劈开的玉片也可能表明与北方阴阳营文化有一定的互动。
3.新石器时代遗址也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如大量使用小口壶形工具,石器和网吊器数量非常多,持续时间也很长。 这些墓葬呈现出相对平等的社会状况,陪葬品一致性高,玉器常见但珍贵,表明社会可能更加平等,普遍富裕。 在生计方面,可以看出,捕鱼、狩猎和采集经济范围很广,在浮选材料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螺柏壳、鱼骨、荸荠、葫芦等水生动植物,仅发现少量稻基和陆生动物骨骼。 以渔业为基础的生计、图案化的殡葬用品和便利的地理位置表明,商业交流可能会更加频繁。
第四,从漠盘山遗址中后期到黔山阳文化时期的良渚文化社会相对衰落,文物呈现出极大的独特性,但仍可以看出与太湖南部密切相关。 良渚文化晚期遗迹的发现,可以为思考良渚文明的下落提供新的空间。
5、遗址中夏商时期文化遗迹明显呈现出来自东、中原的因素,与新石器时代的互动有很大不同,新石器时代的互动主要围绕太湖地区的交流和演化展开。 说明这一时期受到中原和东方文化区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原广域君主制建立后中国和东夷势力在皖南的渗透和竞争。
6、遗址基本属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吴文化、越文化分布区,结合周边地区周周西朝至春秋时期的几座土墩墓葬,莫盘山遗址居住地非常重要, 其地处吴越交界地段,也为研究吴越关系提供了新的比较资料。
7、从古代地理环境来看,莫潘山遗址属于山前的湖畔地区,古人的生存和交流受到水环境的影响较大。 当水资源丰富时,现在的南邑湖、石九湖、古城湖等将连接在一起,称为“丹阳大泽”,通过丹阳大泽和多条水道,漠盘山遗址成为东西沟通的重要中继点,起到了连接东西的重要作用。 在旱季,南邑湖与宁镇地区的古城湖、石九湖“分离”,使漠盘山遗址与太湖地区交流较多,展现了“太湖”的文化属性。
记者 王宁)。
中央电视台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