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河入淮河,成为安徽南水北调的“主干道”。 图为江淮运河合肥蜀山船闸。 摄影:记者周晓琴。
皖北,古朴而沉重的土地, 3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孕育着灿烂而悠久的文化,名人如银河。
走千里路,总比走淮河两岸要好。 “世世代代,安北人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故乡难离,乡之情难破。 但也有外人说“很难适应水土”。
最“不服气”的是水。
让皖北很多人尴尬的是,有时候招待外地客人喝水时,直率的人会说“水有点咸苦”,情商高的人会皱眉微笑礼貌,“喝不惯”的潜台词不言而喻。
由于自然地理等原因,2020年以前,皖北地区有2571家4万人饮用地下水,占皖北供水总人口的84%5%。地下水存在氟、铁、锰等超标问题,对水质有一定的影响。
喝好水一直是皖北群众的向往和期盼。
老百姓饮水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安徽省委主要领导一再强调,要加大民生投入,让皖北人民喝上更好的水。
如今,淮河甚至长江的水都通向了皖北成千上万户户的水龙头。
皖北的水发生了变化。
一根“刺”卡在心里
阜南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站站长郭国富多年来,心中一直有一个解开的“结”。
正是在2019年春节期间,郭国富在抖音上刷了一条**,内容是关于一个来自阜南县南部的女子回到婆婆家过年,抱怨当地水质“有问题”。
当时,当我看到**时,我有点愣住了。 郭国富回忆说,他记得这里的自来水浑浊,味道很差,远不如她家乡的水。
作为当地村落饮用水安全负责人,郭国富既伤心又着急:“水经过自来水厂严格检查,水质肯定没问题。 ”
折腾了好几下,才找到这位女网友,再三解释后,对方还是冷冷的说:“我喝不惯你的水。 ”
听到这话,从事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几十年的郭国富有些尴尬,有些无奈。
外国客人对水的声声或声或无声的抱怨,犹如皖北人民的心中的一根“刺”。
过去,在皖北的一些县区,为了防止外地的客人适应水土,很多细心的主人还会专门购买瓶装水招待客人。
在他们眼里,这就是热情好客。
然而,水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购买瓶装水并不是解决方案。 皖北人心里在想:“外人什么时候才能夸我们家的水'强'? ”
最后的选择。
人们会想知道为什么安徽北部有这么多人喝地下水。
事实上,生活在皖北的人们,尤其是农村人,喝上安全水已经不难了。 近年来,当地自来水覆盖率越来越高,饮用水安全也越来越有保障。
决定皖北水质的关键是水源问题。 目前,皖北地区城乡供水水源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地下水常存在氟、铁、锰等超标问题,对水质有一定影响。
另一方面,皖北是一个非常缺水的地区。
脱水程度如何? 从地形上看,皖北地处平原,没有山地起伏的地形,雨后往往“蓄水不蓄”。
从降雨量来看,皖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865毫米,平均蒸发量为1038毫米,属于干旱易发区。
据安徽省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皖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为504立方米,约占全省的1 2和全国的1 4,是安徽人均水资源最稀缺的地区。
受降水分布不均影响,皖北地区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部分河流旱季水量急剧下降甚至断裂,水体自净能力弱,水质不稳定,不能满足供水源的需求。
也就是说,“人多水少”,地表水资源稀缺,地下水一直是皖北地区的主要水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那么为什么地下水不能被净化呢?
受区域地质条件影响,皖北地下水存在氟、铁、锰等过量问题,各地水中金属含量略有不同。 例如,在一些地区,钙和镁离子的含量较高,在一些地方,铁和锰的含量较高,有些是氟化物超标。
这些农村水厂虽然配备了净水设备,但除氟过程仍存在运行成本高、设备运行操作复杂、废水处理难等问题。
地下水的大量使用造成了一定的问题。 最值得注意的是,地下水位已经下降。
经过长期的大规模开发,特别是城乡居民集中开采中深层地下水,皖北地区已形成3000多平方公里的过度开发区,部分市县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局部地区出现地面沉降等突出地质环境问题。
为了让皖北人民喝上更好的水,安徽历届省委、省领导一直在努力。
20世纪,皖北农村居民主要依靠人力从井、河、湖等地取水。 本世纪初以来,在“十五”期间,针对缺水严重地区的极端贫困人群,即平常年份饮水困难、远距离、大困难、长期缺水的人群,实施了“农村饮水救济工程”。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安徽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十三五”期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改善工程”。 截至2020年底,皖北农村集中供水项目1046个,覆盖受益者2445人84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4%。
然而,仅仅喝“安全水”是不够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喝到更优质的水,喝到更清洁的地表水源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一条清澈的河水向北流淌。
过去,淮河流域沿线地区经常遭受洪水袭击,这里的洪水是指洪水。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数千万人长期饮用地下水,不仅危害人民健康,还造成地下水过度开采和环境问题,这也是又一次“看不见的洪水”。
如今,为了解决这场“看不见的洪水”,“换水”已经提上日程,即过去人们习惯饮用的地下水被淮河流域的地表水源所取代。
2021年,安徽将实施“皖北人民饮用水调水”工程,以淮河干流水源为主,以南水北调工程东线、长江至淮淮等引水工程为依据, 置换地下水源供水,建设从水源到用户的配水工程。
安徽不是缺水省份,而是南方多,北方少,资源参差不齐。
用“远水”引水解渴,成为皖北人民喝好水的必然选择。
2022年12月30日,承载千年梦的长江、淮河引水工程开通水路,连接南北的江淮大运河巍然亮相。该项目被称为“安徽版南水北调工程”。
2023年12月16日下午,长江引水工程纵阳泵站启动三台大型水泵,每台水泵将长江沸腾的清水以每秒33立方米以上的流量引入江中,一路向北输送到淮河流域, 这标志着长江引水工程一期皖段的开工。
江淮运河开通后,淮河与长江相连,才进入洪泽湖。 引河入淮河,成为南水北调的“大动脉”。
严格来说,饮用水既包括淮河水,也包括长江水。 江淮运河开通后,长江和淮河已经“融水”,皖北人喝的水也“有了长江的味道”。
中午时分,孟城县小新集乡鲁王社区居民张晓丽打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砰”的一声流了出来。 “这种水与以前的水不同。 张晓丽说:“水烧开后,锅底没有一层水碱。 ”
家里的水不一样,是张小丽的姐姐发现的。 她的姐姐常年在宁波工作,去年夏天回到家,高兴地对她说:“为什么我们的水变好了? ”
后来,张晓丽听说,附近原有的鲁旺水厂开通通水后,水源被置换,原来的地下水被钱河水源取代。
距离鲁旺水厂不远处,日供水规模达11万吨,在自来水厂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各种供水数据一目了然,甚至包括个别用户的水表异常等信息都可以显示出来。 自来水厂从招标开始就由专业企业管理,农用饮水站专门负责上门维护和保障。
如今,这座大型水厂建成后,原来的十几座小型水厂已改建为加压站,一下子解决了269个村111个90,000人可以获得安全饮用水。 同时,自来水厂还与镇内自来水厂对接,实现“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的城乡一体化供水。
值得注意的是,自来水厂采用国内最好的“预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的全流程工艺,可以更好地保证水质和口感。
在古镇县,情况与鲁旺水厂类似,拥有先进的指挥中心和专业的公司管理和运营。
这里引进了淮洪新河的地表水,为180多家企业供水。
自来水厂建设前,老旧水厂不能满足企业群众的用水需求,有的企业经常出现停水,只能自有水井,从地下抽水,现在供水保障率上升了,企业满意度也更高了。 古镇县农业饮料中心主任郑学静说。
以前,水有点苦咸,但现在水的味道还是有点甜。 在扶南县庙鸡镇大菜村,74岁的马文玲说,他经历了三个用水期:“钻井水、自来水、饮用自来水更好。 他不知道什么是引水工程,但在他眼里,他只知道现在的自来水和去年“明显不同”。
马文玲还记得一个细节:“以前,每次'馒头'(馒头)后,锅上都要刷一层碱。 现在馒头不用刷锅了,有点不习惯了。 ”
在扶南县,有一个特殊的地方——蒙华行蓄洪区,由于蓄洪,必须保证供水安全,否则洪水期间可能会发生传染病。
水曾经给蒙瓦人带来痛苦,现在,冒泡的水带来了甜蜜。
蒙瓦 19早在2018年,就有5万人提前饮用了地表水。 同年11月,蒙瓦中央水厂正式投产。 2020年夏天,蒙瓦地区在蓄洪期间首次没有自来水供应。
当地群众编了一张纸条:“不断电,能供水,送餐。
目前,勐瓦中央水厂二期已提前投产,淮河干流水源已抽水,保障12个乡镇近60万人饮水。
根据皖北群众调水工程规划,到2023年底,完成首批13个县(区)地下水源置换工作。 目前,这项任务已全面完成。
到2025年底,将完成另外15个县(市、区)的地下水源置换工作。
站在这座现代化的水厂里,郭国富还记得五年前的那件事,那件事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
可惜联系不上女网友。 郭国富有些遗憾:“我现在最想找到她,请她回来,再派一个**来谈谈我们的水。 我们的水真的很不一样! ”
把好事做得更好。
让老百姓喝导水,对党委、党一党委来说,是一件好事,实事方,好事可以办好,实事要办,供水机制要畅通。
过去,即使部分地区与地表水相连,由于水厂规模、体制机制等问题,供水仍会出现“僧多粥”的现象。
以前,水泵一年修坏两三次,一次修三四千元。 对于一个每月光是电费就要花15万元的大米加工厂来说,雪河大米实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孙健更在意时间。
这家公司是丰台县上塘镇最大的民营企业,曾一度被困水。
本来,老家的水不好,加工不出好的大米。 孙健的语气里没有抱怨,只有对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麻烦的无奈。
该工厂每天加工 90 吨大米,消耗 1 立方米的地下水,这些地下水是从工厂院子里的一口井中抽出的。
地下水碱度高,有一些细颗粒,泵抽时间长,非常容易出现各种故障。 “维修工和零件只在县里有货,孙坚只能预约,加上维修时间也要一天。 一旦工厂关闭,就存在订单逾期的风险。
早在2011年,为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上塘镇通过招商引资,安徽慈润水务建设上塘自来水厂,并于2012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取用慈淮新河地表水,完成部分地区水源置换。
每天只用1立方米的水,但孙健的工厂还是不能用地表水。 为什么?
我没有水给他。 上塘自来水厂负责人陈堤克说,2012年,自来水厂日产量只有3000立方米,周边居民的供水捉襟见肘。
当地农村有句俗话叫“糊状事”,意思是你只能大刀阔斧地做困难的事情。 陈堤克说,借用影视剧的台词“只准备一桌饭,还有两桌客人,这顿饭怎么吃”,还要用有限的时间供水,让群众勉强用上自来水,这确实是“糊”。
自从开始从事供水行业以来,陈堤克就饱受“职业病”的困扰,他最怕的有三件事:一是过年; 二是越冬; 三是怕路上有水渍。
有一年,农历新年的第一天,陈堤克收到一个**,说要吐槽水厂,家里没水了。 他一听这话,就知道农民工回来了,水不够用。
用水人数翻了一番,有限的时限无法保证供水。 在“山水枯竭”的局面下,陈堤只能被迫将供水压力从35 比 28。“这个压力确保了供水管网的最远处也可以有一条水线,饮用水很好,但他们不能洗澡。 ”
2021年,借助“皖北人民饮用水引水工程”的实施,当地政府将再次扩建上塘自来水厂,将日出水量提高到15800立方米,除为居民和生产企业供水外,还为上塘、驻马店、阳村、杨村、古店、古桥等乡镇供水。
自来水厂扩建后,可实现无时限、节减压,群众和企业用水需求得到保障。
农村供水也存在一个问题,即过去很多地区都是由私人承包的小型水厂经营的,设施和人员有限,服务能力跟不上。 而且,考虑到运行成本,净水消毒设施设备运行不规范、管道老化、管道损坏和维修后清洗不规范、管道终端不定期排放,都容易导致黄水、浑水问题。
换言之,即使地表水调来,如果机制不畅通,管理不到位,群众仍可能不满意。
那该怎么办呢? 集中统一的运营管理是最好的方式。 根据规划,项目拟建设和完善地表水厂59座,取代原有的1000多座农村小型地下水厂,在皖北地区构建“大水源、大水厂、大水网”的供水格局。
原有的小型水厂要么作为沿线加压站,要么作为备用水源,消毒处理、维护管理、服务保障等工作由大型水厂接手。
以扶南县庙鸡镇红华坊自来水厂为例,更换水源后,小水厂的管网照常运行,但不需要抽取地下水,水质检测等工作也交给了“上游”扶南农村中心水厂。
现在容易多了,不像以前你必须处理所有事情,有很多矛盾和头痛。 厂长张云堂一脸轻松的说道。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在五河县,全县引进专业管理团队,五河中央水务同步推进县内农村小水厂转移。 2023年9月,随着最后一座小型水厂移交给五河中央自来水公司,五河县城乡供水将达到同等制水技术标准和同等供水服务质量。
现在我们有了人照顾它,我们享受着与城市相同的供水服务。 五和县小溪镇小溪村村民刁三元说,前段时间气温低,厨房水管结冰。
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在多个地区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供水。 就像刁三元说的,农村人和城市人喝同样的水,享受同样的服务。
1月9日,在丰台县学河大米实业有限公司,27吨糯米正在装车发往广东。
现在孙健的眼中充满了自信:“水泵早就没了,光是电费一年就省了不少钱,而且省了时间,现在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 ”
在皖北,有更多像孙健这样的企业家,像刁三元、张晓丽、马文岭等人,不再为水而尴尬和担心,在企业的生产中,在接待客人时,在日常用水上,在“啦啦”水声的背后,对家乡的自豪和自信常常涌上心头。
在外面徘徊的皖北人,在家乡工作和生活的皖北人,可以自豪而自信地说:“生活会更好,皖北会更好! ”
王洪毅, 吴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