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果。
2.思考。 在西方文明的源头,人与自然是最好的。 这种理解可以追溯到圣经,这是宗教的经典。
圣经说: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
上帝创造人,要成为他所创造的一切的统治者。
人与自然相处融洽。 然而,亚当和夏娃,第一批人类,在伊甸园里偷窃了智慧的禁果而受到上帝的惩罚。
人被赶出了乐园。 荆棘和蒺藜长在地上,人不得不一年四季辛勤劳作才能得到食物。
《圣经》的陈述隐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凌驾于自然界之上,有权统治自然界; 人与自然是敌对的; 人类只有在征服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生存。
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之后,14世纪开始了意大利充满活力的文艺复兴。
16世纪以后,随着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随后的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精神——理性主义。
这种精神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构成了西方现代性格的基本轮廓。 西方人开始重获新生。
从这时起,人类似乎已经崛起,摆脱了中世纪神学的阴影,充满了自信,开始作为这个世界的主人来审视和征服对象。
这个对象就是自然。
人深信,凭借自己的理性能力,他能够理解自然的秩序。
通过科学,以数学的精确性、经验的直觉和严格的审查,人类能够揭示和反思自然的秘密,无限扩展他所面对的世界,发现新的大陆,并环游......地球
随着科学的飞跃,似乎让人们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人类的理性是天地之间最强的。
在这场深刻的文化变革中,科学成为西方的新信仰,整个现代文明的基石也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但与此同时,科学和理性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科学而无聊“,二战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遗留问题,理性残酷的极权主义,冷战的军备竞赛,环境污染,以及现代人的精神迷茫和庸俗化。
马克斯·韦伯说:工具理性不关心目的,而只关心达到目的的手段是否最优。
工具理性的逻辑越来越强大,成为一种普遍的逻辑,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计算和效率。
这导致了社会制度的官僚化:不仅在**,而且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学校、军队、公司......官僚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
理想的官僚制度是治安有序、纪律严明、人尽职守、按规矩做事; 系统运行准确稳定,具有高可用、高效率、强执行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总参谋部制定了一个著名的军事计划,即施利芬计划。
这个计划的核心思想是打“时差”,先西后东,先速拿下法国,再集中精力对抗俄罗斯。
在这个计划中,时间至关重要,直到最近的一天:第 12 天打开比利时战略通道,第 22 天越过法国边境,第 31 天占领巴黎。
有人说这只是一个“剧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是第一次“科学战争”,其结果是成千上万的新鲜生命成为柱形图的高度和饼图的肥瘦。
各方参谋都认为,只要我的数学比对方好,我这边的士兵就会比对方少。
正是因为科学的参与,将军们对参谋人员事先的计算过于信任。
在鲍曼的《现代性与大**》一书中,正是现代性中的本质要素使大**成为现实,关键点是理性与合理化。
二战期间发生的场景就像一条工业流水线。
在集中营里,每个人都只是做他们所做的事情和他们所做的事情。
有的负责对犹太人进行分类和归档,有的负责调度任务,有的负责将犹太人分批送入毒气室,有的负责后勤。
这就像一个组织良好的工厂,只是工厂的“原材料”是活着的犹太人,生产的产品是死亡。
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人是凶手,每个人都只是承担自己的工作,并完成过程中的一小步。
因此,没有人对整体情况负责。
摆在每个参与者面前的只是一个要完成的流程,它可能是一个时间表,也可能是十个交付任务,每次行程交付后一个勾选。
这样一来,大**就被拆分为流水线操作和例行公事。
在这个过程中,面对生活,很容易失去同情心和道德。
结果,每个步骤都组合成一个**,操作员可能会觉得“我今天填写了十张表格”。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在私生活中正常甚至善良的人也可以成为**的实施者。
互联网企业在追求数据和生产上是极其理性和科学的,所谓的“量”感觉是不是差不多?
《爱的花束》中的男主小麦,本来喜欢看电影和**,但上任后却因为工作而感到疲惫不堪,最后变成了“只能玩《知龙迷宫》那样的手机游戏,每次看到这一段,都让我毛骨悚然。
当我们成为小隔间里的白领,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时,我们会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文化体力”在不断被削弱......
这种强大的能力源于官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非个人化”,即“做事而不是人”。
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人被简化为一组指标,而忽略了与任务无关的个人因素。
这样做的好处是,无法计数的复杂个体成为可以计算的数据。
问题在于,工具理性发展得太强大了,压倒并淹没了人类作为独立自由个体的价值观、人性、人生目标和“诗意与距离”。
例如,当涉及到“人生目标”这样的大问题时,我们发现这类问题太重了,太难了。 因此,我们犯了拖延罪,不断将目标问题向后推,首先加强工具和手段,然后转向工具理性的逻辑。
正如现在流行的一样,先实现“财务自由”,然后追求“诗意和距离”。 但在实现财务自由的漫长过程中,我们主要关心的是成本和收益的计算,以及效率的最大化。
结果,这个漫长的过程会反过来塑造我们,最终我们只会赚钱,赚钱就足够了。
赚钱这件事本来是一种手段,但最终却变成了目标,淹没了之前的目标,淹没了之前的“诗意与距离”。
面对这样的困境,山达基人说他们并不害怕,我们有更强大的电脑和更强大的建模技术。
山達基人總是相信,科學所遇到的問題,會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而解決。
一个以这种方式思考的人意味着他无法守住科学的两个界限:
首先,他无法守住科学只是一个正方形的界限,坚持把理科学生拖到认识论的高度;
二是他不能保持科学应用的界限,即它是可证伪的。
无论哪个界限不被保留,科学都会沦为对理性的亵渎,或者更糟的是,沦为话语的霸权。
历史是无法伪造的,尼尔·波兹曼正是从这个角度痛心疾首地告诫我们,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应该回归人文学科的本质,最好少一些统计数字。
另一方面,随着科学和理性的蚕食,人的“超我”理性变得非常自负,“人”本身也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第一个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它指出宇宙不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
达尔文进一步加强了人类地位的衰落,达尔文在进化论中看到了人类的命运不再是上帝注定的,人类本身也不再是上帝的骄傲和万物的灵长类动物,而只不过是一个转瞬即逝的物种。
然后是精神分析,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20世纪初建立。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特别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强调本能欲望是生命的驱动力。
他认为,人格结构中的本我和我,即我们心中的婴儿和守护者,处于永恒的冲突之中。
理性的自我无法完全控制非理性的欲望,只能不断地对它们做出反应,这种反应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不会成功。
根据这一发现,理性的力量根本就没有那么强大,最强大的其实是人的原始欲望,而理性只是在不断地试图找到处理这些原始欲望的方法。
自20世纪以来,物理学出现了一些惊人的发展,打破了经典的笛卡尔-牛顿宇宙学。 从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到玻尔的、海森堡的量子力学方程,经典科学长期以来的确定性都受到了极大的动摇。
显然,通过天文学、生物学、心理学的革命,以及最近信息(网络)、遗传学等方面的革命,科学对自然的“折磨”,开阔了人类思维的视野,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每向前迈出一步,都迈出了平静的一步。
然而,自上个世纪上半叶以来,西方再次失去了信仰:这次不是宗教,而是科学,自主的人类理性。
在对现代西方思想的研究中,我发现西方启蒙运动不仅是理性主义,而且是一个分支:保守主义。
回到西方思想史的大局观,哈耶克和波普尔实际上都是启蒙传统的一个分支。
当我们谈论启蒙运动时,我们都会想到伏尔泰、卢梭、百科全书派等法国思想家,他们代表了启蒙思想的主流传统:相信人类理性的优越性,相信人类能够发现和掌握自然和社会的真相,为未来的发展绘制蓝图, 实现历史的不断进步。
然而,启蒙运动的传统并非铁板一块,还有以亚当·斯密和大卫·休谟为代表的“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分支。
他们的观点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观点不同,后者也承认理性的重要作用,但反对“理性的全能”,反对人类理性可以作为新神来改造和规划世界上一切的想法。
苏格兰启蒙运动倾向于将理性视为一种怀疑、反省和批评的能力,而不是一种控制一切的能力。
如果你了解了这部思想史的大局,你就会明白,哈耶克和波普尔并非巧合地相似,他们都继承了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并以谨慎和批判的态度质疑主流启蒙理性主义,尤其是那种认为理性可以无所不知、计划一切的绝对主义。
哈耶克的思想非常丰富,甚至复杂,但我们可以找到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这个概念就是哈耶克的“自发秩序”。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谈到过这个概念,它与复杂系统科学、英美特殊主义和保守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哈耶克说,除了人为设计的秩序外,还有自然产生的规则,自发进化的秩序,哈耶克称之为自发秩序。
哈耶克不仅提出了自发秩序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他明确了“自发秩序”优于“计划控制”。
例如,乡间小路的形成,当然是人们有意识选择的结果,但它是由许多个体分别选择然后自然叠加而形成的。
它不是由任何权威机构有意识地设计的,也不是集体审议和计划的。
这条道路从众多的个人选择中慢慢出现,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那么,乡间小路教会了我们什么呢?
也就是说,即使没有任何全面的组织,没有理性的计划,没有任何权力和强制干预,秩序也可以自发产生,而这种自发的秩序有一个明显的优势,那就是在建立秩序的整个过程中没有强制,它不会损害任何个人的自由。
读完《通往奴役之路》,你就会知道,哈耶克把自发秩序看作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他并没有排斥人的因素,而是反对人为意图对社会秩序的整体规划的过度抬高。
在思想史的意义上,亚当·斯密、波普尔和哈耶克都属于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传统,反对那种过于自负的理性主义,反对理性是可以完美地组织人类生活各种秩序的无所不能的力量。 这种不适被哈耶克称为“理性自负”。
“理性自负”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概念,在哈耶克看来,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许多灾难都是由理性自负造成的。
罗素·柯克在《保守主义思想》一书中列举了保守主义所反对的五种思潮: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卢梭的浪漫主义解放、边沁的功利主义和孔德的实证主义。
中国有一位名叫刘军宁的保守主义学者,他从中国文化中抢救了老子的思想传统。
你会发现,老子的思想传统和保守的思想传统是那么的默契和一致。
这说明,只要他是一个人类智者,他思考世界上的一切,他自然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尽管这个结论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并不熟悉。
老子有一些社会理论,大家都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比如老子说:绝对圣人,舍智,百姓受益百倍; 绝对仁义弃义,百姓恢复孝道。
也就是说,只要世上没有圣人智者,老百姓就会受益匪浅;
如果世间没有仁义,那么老百姓就可以回到孝爱的状态。
但今天,当我们看到科学和理性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困难之后,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老子的这些话。
《老子》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灵宝,但他被封印在尘埃中已久,值得我们后人再读一遍。
老子说了两个字:吴伟。
不要干涉人民的事务,让自然秩序野蛮生长,自由生长。
这种“无所作为”是否像哈耶克的“自发秩序”?
在科学发展的“物化”的现代工业社会中,物质不缺,但人迷失了方向,失去了精神家园回归——成了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天人合一”的概念,就像陶渊明诗句中溢出的情怀——“东篱下摘菊花,悠闲看南山”,这个概念不仅体现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中医命理学的基石。
在老子的思想中,有一种特别奇怪的东西,叫做卜尚贤,这是什么意思?
只是不尊重圣人。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奇怪,你明白吗? 实际上恰恰相反。
Sanghyun叫什么? Sang-hyun是,哎呀,你太棒了,我尊重你。
比如说我们一说尊重知识分子,给你建一座高知大楼,给知识分子***补贴,你是什么受国家尊重的学者,你去美国就看不到这个制度。
美国哪里有教授,对知识分子还有什么额外的尊重?
你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业,你做得很好。
那么老子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呢?
刘俊宁先生在《天茶话》中解释得很清楚,原因很简单,什么是上仙?
如果你把一种人定义为有德行,这是为了设定一个标准,你不知道这个标准是对还是错。
相当于先论对错,先定标准,但一旦引入“对与错”的东西,那些从“理性主义”演化而来的强制逻辑就会出现。
所以,不是上仙正是为了保护圣人,所谓上仙,恰恰是为了伤害圣人,伤害的伤害,上仙,圣人。
老子被誉为道教宗师和道教领袖。
道教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之一,人们每当提到道教,就要说老子,但大多只讲老子,顶多被称为“老庄”。
其实道教的“巨人”,不光这两个人,南怀瑾曾和朋友开玩笑说:道教有三代人,老子,儿子(倪子),孙子。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到,《孙子兵法》的思想与保守的思想流派惊人地相似!
春秋时期,齐国人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来源于道家思想,他的十三篇《孙子兵法》文章处处展示道家哲学。
他曾经帮助武王打败了羌楚,称霸诸侯,这在行动上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的伟大;
十三篇文章中的军事哲学思想可以说是超越了时空,直到几千年后的近代,人类登上了月球,发展到了太空,发展到了生化战,仍然与他的军事哲学的范围密不可分。
倪子,姓倪,倪字的原意是孩子。 有人说他是范力的老师。
范立用道教教义帮助越国勾践王复国,勾践复国后,自然可以得到上天的精华,但他不在乎财富和贵族,带着习这艘平舟,漂浮在太湖上。
这正是道家“成名、退、天道”的风范。
所以,老子、儿子、孙子的笑话,虽然是游戏词,但也不是凭空虚构的。
事实上,如果把老子、倪子、孙子的著作和思想研究透彻,中国文化中“治道”的精髓几乎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值得注意的。
在古代,凡是来来去去的儒家,凡是以同样的方式进出的儒家,在读完《四书五经》之后,首先会成为书,必须经过“悟悟”阶段,才能“知行合一”。
纯粹的儒家做不了行政工作,必须加入道家思想,明代王阳明的“龙昌启蒙”就是这样,张举就是这样,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也是如此。
后人说他立下了大功,一共拥有十三套技能,但其中十一套从未传承下来,只留给后人两套技能。
其中一位是《冰剑》的作者,这是一门认识人、认识人的艺术。
另一套技能是他的日记和家书。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曾国藩和曾国权兄弟当时的成就,环境,时代的政治背景,历史的轨迹,我们就可以理解,曾国藩参与了这些琐碎的事情,实际上他深深地利用了老庄的方式。
老庄的道,也是曾国藩在暂时失宠时,在家乡“叮昧”时期实现的。
中国东方哲学,如道家、易学、中医,都是典型的神秘超验之物,但并不意味着它无用和迷信,它比弗洛伊德的理论更加隐晦和系统,要知道,发明微积分的莱布尼茨,就是在六十四卦中找到了灵感。
也许,现代中国人可以在中国文化中找到意义,就像英语国家的人希望从**教学中找到救赎一样。
那些高举科学旗帜,反对道教文化的人,其实不懂科学的界限,这在前几篇文章中已经做过很多次了。
还有,你认为没用的,你认为不好的,它有存在的权利吗?
保守派认为,对他人无害的选择应该得到尊重。
柏林有一个典型的狐狸结论:“任何抽象的观点都不能独立于历史和个人维度而存在。 此外,思想也必须与其他思想相关。”
“对他人无害”是以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对“消极自由”的概念,用一句粗俗的话来说,就是“你的事”。
我们把定义愚蠢的权力和消除愚蠢的权力交到精英手中,结果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极权主义运动,比如纳粹。
我们还把定义愚蠢和消除愚蠢的权力交到群众手中,这导致了文明的倒退和崩溃,例如法国大革命。
科学理性打破了传统的价值规范,却没有建立新的价值标准。
多元的价值观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空间,让个人获得更多的自由,但也造成了“价值真空”,而这种空洞的不确定性,让现代人容易被焦虑和无意义所困扰。
未来,我个人认为,“创造意义”、“创造符号”、“诗意与距离”是现代人非常重要的精神消费。
《诗与距离》带给我们的东西是金钱无法替代的。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人类需要寻求什么样的意义,有不同的答案,但我认为有必要从“文化矩阵”中寻找答案。
我在西方思想中发现了“保守主义”,在中国文化中发现了“道家”,然后我发现它们有相似之处。
东西方的这两大思想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支支,都不是历史上的主流。
但他们以顽强的生命力在裂缝中成长,在西方产生了哈耶克、波普尔、柏林等伟大的思想家,中国的少数人开始觉醒。
道教文化是我心中的殿堂。
《易经》的哲学,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人们的日常使用却不知不觉,都存在于“道”字里。
3. 行动。
彭庄202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