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海战博物馆。
茶山镇、南社、明清古村落。
东莞是珠江三角洲东岸的中心城市,是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著名的华侨故乡。 东莞是“广东四小虎”之首,素有“世界工厂”之称。
东莞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岭南古镇,名胜古迹众多,有著名的林则徐品岩潭、沙角堡、威远堡等反英古战场遗址,还有鸦片战争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化景观包括著名的古庙观音寺、晋州塔和石榴花塔、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科苑、袁崇焕故居、黄岐古庙等; 自然风光包括仙鄂湖、石牌岩岭、青溪山水世界和珠江口滨海美景、道海香蕉林、荔虹莲香、旗峰景区等。
历史文化名城——东莞
东莞,又称“观城”,位于广州东南55公里处,地处珠江口东岸,享有“国际花园城市”的称号。 东莞也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县城历史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迎恩门楼是东莞的地标性建筑,它位于市中心,建于明代洪武17年(1384年),是当时东莞市东南和西北的四大城门之一,故至今俗称西城塔。 有城墙连接道山、南城、博蒙山、东门、北门,全长1299丈,环绕东莞城,堅实高大,雄伟壮观。
薄雾雨、鸟鸣、花香,是我刚到东莞时的印象。 以前不认识樟树,也不知道这棵山水树不仅寓意长寿好运,还能制香、药驱蚊。 玉兰花是东莞的城市之花,优雅地绽放在娇嫩的枝条上,白色的花萼犹如圣洁的精灵,蜷缩的姿势,不仅魅力独一无二,每一片花瓣都仿佛凝结着淡淡的淡的淡定,让城市沐浴在芬芳之中。
穿梭在车水马龙的人群中,沿着护城河漫步,清澈的河水在眼中挥之不去。 在城市的繁华之下,总有一些人、一些场景、一个地区,代表着城市的积淀,流淌着数十万年文化的血液。
黄岐山,家喻户晓的名字,不仅是东莞的一道靓丽风景,更是城市的名片,是人文精神的交汇。 黄岐山城市公园不同于城市千篇一律的绿化带。 那些保存完好的古树,各有各的姿态,被风吹雨打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依旧静静地屹立在那里,从它们独特的风骨中脱颖而出。 黄栖山作为“东莞八景”之首,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不仅记录了一座城市的文明,也记录了一座城市的发展史。
东莞绿道。
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
东莞的美丽日出。
东莞青溪镇。
东莞科源博物馆.
比起那些不吃天下烟火的山峰,黄旗山有着浓郁的人情味,其魅力自然更胜一筹。 这样的山无疑是可取的。 “生而不避世,出世不庸俗”,黄栖山的文化意义恰恰代表了当代都市人向往的生活高度。
晚饭后,来到黄岐山城市公园,人们谈笑风生,把白天的疲惫留给了宁静芬芳的夜晚。 爬上山顶,火红的灯笼就像清晨的太阳,温暖着每一个人。 站在高处,眺望整个东莞,璀璨的灯光连成一条线,照亮了夜色,我忽然觉得站在最高的地方,却显得那么渺小。 当泪水与星光交织在一起时,迷失的人也能在爱与悲伤中找到回家的路。 如果说青春是用花香、血浆味、汗水味酿造的美酒,那么东莞就是青春的一杯香酒。
一棵树、一只鸟、一条路、一片荔枝林、一个湖泊都是大自然的礼物。
水连山森林公园印象
水连山森林公园又称东莞水连山公园,位于东莞市南城街道水连社区水连公园路18号,占地6000亩,最高峰“水连阁”海拔378米,左侧有“水连山欢乐世界”,其玩意儿令人眼花缭乱。 在这里吃喝玩乐,观山赏水,运动健身......应有尽有。 当我来到公园时,我四处走走,探索奇观。 从停车场往上走,你会发现公园的正门和山的入口。 有两条路线,主干道是带鸟居的“水莲洞”,副路是“蝴蝶谷”,但两条路都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既有通往“水连阁”,也有通往其他旅游景点,如“水连洞”。
当我们来到这座山时,我们的第一个小目标是“凤凰山”。 只是一座小山坡,石阶两边树叶稀疏,翠绿如鸟,莺鸣。 没过几分钟就到了山顶,看到山上一会儿很漂亮,一会儿秸秆飘飘荡断,真是惊艳。 过了一会儿,我们来到了宏伟的古庙广场,广场上堆叠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练习太极拳、舞枪舞棍的人们。 有一座古老的“水莲古庙”,龟蛇潭寒冷,凌雍和桉树若隐若现。 一棵大榕树是一缕缕,交织在一起,冷漠无动于衷,却是一片孤独的森林。 庙外是一条宽阔的水泥路,一排排**竹子傲然矗立,卑微如谷,微风轻拂,静谧。
沿着半梯子半平的斜坡攀登。 太阳不动表盘,峰环转动,草木绿意盎然,潺潺流水,鸟鸣,原本的“水莲洞天”隐隐约约,近在咫尺,但我们暂时不下山,回来再看海。
随着时间的流逝,鸟儿的叫声渐渐消失,豆子大小的汗珠落在长满苔藓的楼梯上。
路过湛云之绮的“淑英阁”,忽然来到了隐居的“鹏公台”,这是一个由弧形走廊组成的院落。 据说水连山原名彭通山,相传西汉时期,彭公在这山栖谷中喝酒,几年后终于修炼成正果,飞升长生,水连山的传说可见一斑。
东莞明清建筑。
水连山森林公园。
东莞的秋天。
东莞黄七山的秋色。
这宽阔的院落中,彭公的雕像即将问世,还原了昔日升仙道的景象。 他左手拽着铁扇,骑着凤凰鹤,抱着淳朴真诚,或体贴,或依恋故乡。 这给水连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着迷,探索隐居之地。
再往上走,我们终于“到达了山顶”,来到了“水联阁”塔的一个安静角落。 这座四层高的仙山亭朱永璧瓦,画着雕梁,犹如一座宏伟的宝堂明珠楼,虽然有些陈旧遥远,但仍然拥有虎狼之力。 塔顶上的人吵吵嚷嚷,大家争先恐后地拍照,有说有笑。 有人兴奋地叹息,有人随便哼唱着青春歌谣,心满意足。 我们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冲了进去,爬上了楼顶。 这个地方是风口,风的呼啸,无穷无尽。 环顾四周,山川叠叠,山川五彩斑斓,璀璨夺目; 鸟瞰思里,整个东莞市区高低,花团锦簇,五彩斑斓的风景一目了然。
时间总是静静地从我们的指尖流逝,很快我们就要下山了。 不知不觉中,我们离开了“天池”,来到了铁索护栏前,溪水潺潺,树木争光,草绿了,草绿了。走到小路尽头,转过一个拐角,忽然觉得柳树亮了,又是一番景象。 果然,“水濂洞天”远在天上,近在咫尺。
这是一个小型的天然天堂池塘,也是一个名胜古迹。 高耸入云的明代正三品**,石栏杆上贴着东莞陈炼的《水幕洞》,笔《水莲洞天》和一些诗词被刀斧刻在悬崖上,令人眼花缭乱。 湛蓝的天空,波光粼粼的海浪,亭台楼阁,水天,简直就是天堂。
再往下走,来到陈炼石雕主题公园-梦溪探索。 他是东莞地方重要文献《秦玄集》的作者,只见他戴着一顶黑色纱帽,怀里抱着一顶帽子,栩栩如生,仿佛穿越时空,让人看到了他在南京当文部侍者时的历史和风采。 僻静的青竹,小桥流水,凿凿幽静,善用物,一路欣赏美景,美妙无比。
水连山的风景实在是很多,亭台楼阁数不胜数,一路走来,一路走来,景色铺天盖地。 很快,我们来到了两旁种满竹芽和松树的木栈道上,看到了两个小小的天池。 跑来跑去,穿过“园中园”,来到拔地而起的“莲泉亭”,气势磅礴。 这仙山琼阁有四层,它雕琢篱笆玉石,散落一地,屋檐凤凰,奇观壮观,堪称凤凰阁的龙塔。 路边郁郁葱葱的森林和竹子,青蛙在鸣叫,蝉在嘈杂,数十万的声音,还有潺潺的溪流。 如果这座宫殿不是北阪朱宫,那么以其雄伟辉煌的外形,堪称一座宫殿和不朽的杰作,无可非议,对吧?
爬到楼顶,眺望大地,天高飞鸟飞,海宽阔鱼跃; 九洞桥美轮美奂,水连山水库光彩夺目,好日子的美景一览无余,美轮美奂。
它堪比阿斯加德的花园
有人曾评价东莞的科苑:人间福地可羡慕,园林自诩天仙宫。 站在科苑院门外,可以看到科苑路上的高架桥,从大门穿过空气,只留下科苑门前约100平方米的空间。 科苑的大门也很小,类似于过去大户人的大门,高高的院墙将科苑里面的风景深深锁住,如果不是门前有一棵高大的老榕树,门上挂着“科苑”的牌匾,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个地方, 很难想象它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其实,“科园”景点的名字,在全国和北京、苏州等地也有,东莞科园比起来,体积还是园林面积也只能算是小哥哥,但东莞科园的名气要大一些。 早在被誉为“广东四大园林”的清代,就有佛山市的清晖园和梁园,东莞市的科苑,番禺市的玉阴山庄。 花园可以列在其中,这表明其花园的价值确实是非凡的。
东莞科苑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即公元1850年,历经14年基本竣工。 园主叫张景秀,东莞人,据检察机关称,广西最高**级,与现在的司法**相似,后来因为被免职,他又回到乡下建了一座“柯园”。
“柯园”这个名字的由来有很多版本,传说张靖建了自己的园子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园子命名为“彝园”,说自己对这14年所花的心血非常满意。整个园林完工后,张景秀邀请了当地名流士绅举办宴会,让大家对自己的“彝园”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宴会结束后,张景秀把这些文人送出大门,随便打听大家对《易远》的看法。 也许是那天大家喝多了酒,也许在广东,这样的私家花园很多,当时没有人能理解张景秀的问题,只是开口说:你可以......
送走客人后,张景秀还在想着那些“是”字,是啊,不就是“一元”好,为什么不把“一元”直接改成“科元”呢? 这不仅贴近人类的感情,而且具有独特的园林名称。 就这样,科源这个名字正式被叫了出来。
原来的科苑据说只有三亩三分地,如果换成一个面积,也不过2200多平方米。 然而,在这狭小的空间里,科苑一共拥有一幢楼、三座桥、五座亭子和五个水池、六座亭子和六个露台、十五间房、十九间风格各异的客厅。 它的名字也大多以“可”字命名,如科楼、科轩、科堂、可州等。 整个科园建筑为水磨石青砖结构,大部分地面采用东莞特有的棕红砖台阶,辅以花台、花径、假山等,园林中可寻到中国古代园林的精髓。 园内最高的建筑叫“科楼”,高17年5米,沿着建筑物侧面的石阶可以爬上邀请亭的顶层。 阁楼四周是明亮的窗户,飞翔的屋檐展开翅膀,透过窗户可以俯瞰东江的景色。 浩瀚的东江位于科源以西,据说在科源与东江相连。 如果客人远道而来,可以乘坐平底船到达科苑。 这座近18米高的建筑,算得上是清代东莞的地标性建筑。
在柯园里,我看到了一幅曾经从柯园临摹的水墨画,画中的柯园蜿蜒幽静,规模很大。 高大的邀请山亭,像是从人群中脱颖而出,高高地矗立在花园里。 科苑的背靠是柯州,大陆是湖,湖面上划着的几艘平舟就像画龙点睛一样,让科苑充满活力。
如今的“可楼”依旧对游客开放,游客可以走下楼侧的楼梯,到达邀山亭。 只不过周围的建筑大多建得更高,站在邀请山亭上,再也看不到过去无尽的风景,美丽的东江也隐藏在建筑之间。
科苑的建筑设计似乎也处处优雅。 据说张景秀发现了唐代的古琴,于是在最高邀请山亭旁边建造了一座收藏楼,专门用来收藏这把古琴,楼名叫“绿七楼”,以古琴“绿七”命名。 现在人们去科源演奏,还可以在大楼里遇到演奏古琴音乐的工作人员。 真正让科元出名的是清代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鞠超和鞠莲。 第二个“住处”在张景秀的科苑住了近20年。 他们在科园学习绘画,通过打粉和打水创造性地画出花鸟,成为岭南画派的鼻祖,并在科园任教,使科园成为一代名匠的诞生地。
自1864年花园建成以来,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花园早已改变了面貌。 如今的科园不仅面积扩大了不少,而且功能也从单一的私家园转变为公园。 (温沈海斌)。
东莞市面貌。 松山湖。
生态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