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上将回到家乡,不走大路,走小路?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义勇军并没有立即撤赴中国,而是将大量部队驻扎在北纬38度线以北。 一方面,他们保持警惕,防止美国撕毁停战协定,再次入侵北方; 另一方面,他们也致力于帮助朝鲜发展基础设施,为支持和巩固红色阵营的友谊做出贡献。
此时,志愿军司令官已经由彭将军接替杨勇将军,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杨勇原籍湖南,曾参加过清末农民起义,但为了躲避政府的报复,杨勇连夜跑到百里外的一个小镇,用剩下的钱和妻子租了一家餐馆维持生计。
杨勇8岁就读于一所私塾,13岁进入西式学校。
1927年,**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队伍到杨勇的家乡,宣传红色思想,号召大家加入人民武装,为自由民主而战。
杨勇被董事长的讲话感动了,立刻找到了负责征兵的罗帅,申请参军。 不过,当罗帅问杨勇的年龄时,他回答说自己才14岁,罗帅摸了摸他的头,说14岁太小了,不能参军。
杨勇没有因为困难而放弃革命热情,他决心再次加入红军。 经过一个月的训练,他被分配到红八军担任宣传官。 当他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时,他伤心欲绝,但因为忙于军事,无法回家哀悼,只能朝家的方向磕头表示哀悼。
抗战期间,在林帅手下担任团长,负责保卫西北后方,阻止日军西进。 1938年,面对敌人寡不敌众的局面,林帅冷静分析战势,决定将其打碎,穿插在敌人的后方攻击其补给线,从而切断敌人的补给**,迫使敌人停止进攻,成功化解危机。
接到命令后,杨勇迅速部署部队,分成三部分相互掩护,向东推进,成功扰乱了敌人的后方。 前线的日军开始动摇,因为他们连续两周没有补给。
为了避免出其不意,指挥官下令全线撤退。 然而,杨勇不肯轻易放过敌人,他率部在沿途设设埋伏,对敌人进行骚扰,造成大量伤亡。
解放战争期间,杨勇在刘帅部队中担任纵队指挥,参加过多次攻城战和突围战,他的军队在晋、河南、湖北、安徽等地所向披靡。
到1948年底,他率部协助淮海友军成功击败敌军80万,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国民党势力开始衰落。
1949年年中,杨勇率军南下,先攻安徽,后转向西南。 路过湘北时,他忽然想起自己已经二十多年没有见到血亲了,于是派了一名侦察员到老家提前打听,看看母亲是否还活着。
侦察官回来告诉他,他的母亲身体健康,还活着。 于是杨勇决定回家探望,安慰母亲的思念,同时做好自己的孝道。 按照家乡的习俗,凡是有地位的人,回家都会敲锣鼓欢迎。
但这种习俗带有封建色彩,不符合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所以杨勇为了不惊动村民,选择了一条小路。 当他的母亲看到他时,她泪流满面,不停地喃喃自语:“回来真好。
五天后,杨勇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家,回到了军队,继续为革命做贡献。 临走前,母亲告诉他要小心,革命胜利后要回家。
1953年,杨勇赴朝对抗美**,1954年接任志愿军总司令,直到1958年志愿军解散才下台。
1977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两年后,他因病退休。 他于1983年去世,享年70岁。
杨勇是一位英勇的将军,经过几十年的战场战斗,百战胜,很少遇到敌人,让敌军惊魂未定,连日本将领都惊叹于他出众的军事才能,他英勇机智地战斗。
值得一提的是,从朝鲜战争回来后,杨勇就把母亲抱在身边,让她享受晚年,享受家庭的欢乐,这种孝顺令人钦佩,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