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宝的父亲和我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是的,连续七年成为世界上最宜居的传奇城市。 住在这里的时候,我真的没有想过它是否宜居,我只是觉得环境更好,生活压力更小。 马宝宝的到来,让我们原本舒适湿润的小家鸡飞狗跳,人翻身仰面,我知道,无论在**生活中,有了孩子,都是一样疲惫的狗。
两个地道的中国人在澳洲养娃,除了养孩子的疲惫,当然还有文化差异。 虽然我和父亲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但我们对澳大利亚的育儿和基础教育一无所知。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澳式教育的接受度要高很多,在某些地方我甚至觉得有道理,与中国式教育相比,它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文字、图片 Lydia
编辑:daisy
澳大利亚人“随波逐流”。我们中国人强调“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澳洲人对孩子更“顺其自然”。
从我怀孕开始,我就看到了澳大利亚人的“本性”。 怀孕两个月,我突然看到红了,第一次怀孕,当然,我就像一个大敌人,我赶紧去看家庭医生。
医生淡淡的说,没什么,观察观察。 我经常听到有人说,红孕是先兆流产,在中国保护胎儿是必要的。 我只能面无表情地问医生:“我是不是先产了,要不要保胎? ”
医生还是淡淡的回答:“就算我们无能为力,怀孕前三个月也不会做任何事情来保护胎儿,如果保不住,那也只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结果,难以保护就不是一个健康的孩子。 “好在我后来没有发生什么大事,自然也没有消灭马宝。
马宝宝14个月大的时候,我开始带她去她家附近的幼儿园参观,也可以说是托儿所。 澳大利亚的幼儿园甚至可以容纳几个月大的婴儿,当我第一次听说它时,我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
马宝去了这个幼儿园,最小的班级基本上都是一岁以下的婴儿,最小的六个月大,最大的一岁。
不得不说,外国人崇尚自然,觉得孩子都是在地上爬来爬去的,所以真的是格外大,听说中国人会送一岁以下的孩子去幼儿园,就算幼儿园老师照顾得很细心,也真是难得一见。
马宝当时已经能走路能跑了,一岁零两个月的时候,她直接上了小学二班,班上的孩子大多是一两岁。
跟着试镜看了两天,大家在自由活动的时候随便玩,小组活动的时候,老师讲故事,唱歌跳舞,应该和国内幼儿园差不多。
不同的是,因为孩子年纪小,老师有一个小笔记本,记录每个孩子换尿布的次数和时间。
还有,别看那些一两岁的“小豆包子”,都是自己吃的,就算吃得满地都是,只要孩子还拿着勺子塞进嘴里,老师就不管了,到最后只负责帮你收拾衣服和地。
我是地道的中国人,有一点强迫症,一是担心孩子吃不好,二是看到她吃得这么脏,实在有抓碗自己吃的冲动,心里吐槽:这太原始了,像一群小野人。
马宝上幼儿园的时候满心欢喜,每天都很开心。 我也慢慢接受了她的衣服和小猪佩奇每天从泥坑里跳出来一样脏,因为老师告诉他们,在安全的情况下,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油漆喷漆体,满满的裤子和沙子什么的都是小箱子。
我已经几个月没有上幼儿园了,冬天就要来了。 在中国人的习惯中,冬天天气寒冷,孩子每天可以在户外短暂呼吸。
然而,在澳大利亚的幼儿园里,冬天还是以户外活动为主,这还是让孩子们整天在户外跑来跑去,有时玩边出汗,风吹就生病。
我不记得那年冬天她感冒了多少次,但我知道中国妈妈的抱怨太多了,幼儿园在幼儿园门口的墙上贴了一张中文版的“冬季户外活动的重要性”告示。
有一次,老师打电话给**,说马宝发烧了,让我去接她。 一进门,就看到孩子赤脚走路。
老师说她发烧了,脱袜子是为了散热,防止她烧得更高,还有比这更“自然”的退烧方法吗?
我的家庭医生告诉我,孩子在五岁之前会感染数百种病毒,才能建立健康强壮的免疫系统,每次生病,免疫系统都会更加完善,所以不要害怕孩子生病。 听到这话,我只能默默地在心里翻了个白眼。
大理石越来越大,隐约感觉到这些“天然”并没有那么糟糕。 马宝从三岁起就很少生病,也可以说是病都得了,只是“百毒不侵”。
每次我带她回中国玩,她在很多方面都比中国同龄的孩子更成熟、更自力更生。
比如,当她两岁多的时候,她已经可以独立吃饭了,吃得好,自己穿衣服穿鞋,整理玩具,使用工具。
我们中国人喜欢把孩子照顾得很周到,干净利落,生怕孩子受点罪,澳洲人都“随波逐流”,让孩子自己摸索成长。
这样的画面和过程,中国父母往往很难接受,但看到马宝宝一天天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我们暂时视而不见。
澳洲儿童的“兴趣班”在中国孩子的成长中,怎么能不有几个兴趣班,钢琴、围棋、书法、舞蹈等兴趣班,不仅能培养情操,又能培养终身才艺,是中国家长的最爱。
在澳洲的华人圈子里,这些人还是兴趣班的宠儿,以至于曾经有当地电视台做过一档特别节目,讨论为什么所有华人孩子都学钢琴,讨论后没有结论,却很让人不解。
马宝四岁多的时候,周边的中国家庭里有很多同龄的孩子在学钢琴。 在钢琴兴趣班发布的圣诞观摩会上**,老师带的二三十个孩子,几乎都是中国面孔。
在这个问题上,我选择站在澳大利亚人一边。
很多澳洲人给孩子报名参加兴趣班的初衷,只是为了给孩子找点事做,打发时间,消磨精力。
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从两三岁开始,孩子的能量就那么旺盛,每天睁开眼睛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今天要去哪里玩? 大人跟了一天有点不忍,当然要给这些精力充沛的小家伙找点事做。
那又怎样澳大利亚父母为孩子选择的第一门兴趣课,通常是最耗费体力的运动,如球类运动、游泳,还有高尔夫、骑马等。 在这些课程中,孩子们上完课后都很累,午睡的时候绝对可以睡个好觉,妈妈们也可以有时间喘口气,自己做点什么。
多做运动也可以强身健体,澳洲人整体体质高,这与全民热爱运动这一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大多数中国孩子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运动不多,甚至根本没有锻炼,这其实是很不好的。
我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像我一样,从四五岁开始就每天坐在钢琴前,不弹不跳,甚至不是一项好的运动。
我给马宝上的第一堂兴趣课是两到五岁儿童的球类游戏。 孩子们被分成三个年龄组,学习五种类型的球:足球、篮球、网球、橄榄球和板球,每两周进行一次球类比赛,以免孩子们失去兴趣。
每节课的第一部分是热身。 老师会让一群小家伙站成一排,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却是最难的部分。
在马宝上课的三四岁年龄段,有的孩子还抱着奶嘴,有的抱着妈妈不肯出门排队,有的站得好突然自己跑出去玩,我真的很佩服老师的耐心。
最后,老师会播放一些熟悉的童谣,孩子们会跟着老师现场热身。
想象一下,一排十几个三四岁的孩子伸出胳膊,踢腿,扭屁股,那画面真的非常快乐。 然后是跑步,和老师一起跑三圈,热身就完成了。
课程的第二部分是球技。 例如,在篮球比赛中,老师会教一些基本的运球技巧,做一些投篮练习。
当然,篮球和篮球是专门为这个身高的孩子设计的。 最后一部分是游戏,每个班级的游戏都不一样,有时候老师会设计一些与这节课的球类游戏相关的小游戏,有时也会“放大”——
设置整个障碍赛场,玩孩子们最喜欢的“穿越障碍物”。 看似一直在玩,但实际上,孩子们也学会了遵守纪律,团队合作,在游戏中发现自己的兴趣。
马宝上小学后,在各种课后社团活动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篮球。 她说她参加过很多运动,篮球是她的最爱。
我陪她去参加前两次篮球训练,看着她熟练地运球传球,甚至面对高年级同学,我才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人兴趣的力量。
大概澳洲人和中国人对孩子兴趣课的根本区别在于,澳洲人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而华人则根据父母的喜好培养孩子的兴趣。
澳大利亚当地很少有孩子从小就学习乐器,因为这么小的年纪,他们不可能真的喜欢每天发自内心地练习。
既然如此,不如等一等,与其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如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
澳洲儿童“文化课”都说西方国家不重视儿童文化课,但实际上人家也要考高考,中学和小学的分数也排在第二位。
为什么澳大利亚孩子看起来很放松? 总的来说,中文教育的方法和重点还是不同的。
澳大利亚教育中最重要的是阅读能力。 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图书馆,我家附近有一个小而设备齐全的社区图书馆。
我很惭愧地说,在Marbao之前,我们在这个社区住了好几年,从未去过。 马两岁多的时候,在幼儿园老师的建议下,我开始给孩子借书,不仅能多读书,还能省下很多钱。
图书馆会给每个孩子一个借书专用包,一个读书笔记和写字画画的奖励贴纸,对于每个小目标(如读20本书),可以要求妈妈在书上贴上奖励贴纸。
图书馆的建议是,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阅读,他们的孩子在上学前应该阅读一千本书。
1000本书,也就是从两岁到五岁,坚持每天读一本,读什么书,不管识字与否,都是为了养成读书的习惯。
马宝上小学后,从开学第一天开始就有作业,每天的作业都一样,就是看书。
老师每天给每个学生带一本书回家,一本不到十页的薄故事书,每页以**为主,只有一两行左右的字,看完之后,要写出读完的感受,也可以写一句话。
老师分发的书的内容和难度也结合了学校课程,虽然我读的是一本故事书,但我也复习了白天学到的内容,每天继续阅读。
在我看来,这和我们中国人的“书中自己的**家”是一样的,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对生活是有益的。
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认为探究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更重要,这是中西教育方法最大的区别。
中国式教育之所以被称为应试教育甚至死记硬背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教,学生学,如果他们不理解,那么记住它就好了。
“背诵”并非没有好处,基础知识扎实扎实,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乘法小九十九,我们中国人从小就背诵,一辈子都忘不了,很多外国人都需要按下计算器。
然而,这种教育方式的缺点是,孩子不喜欢学习和探索的过程,而是直接得到答案并走到最后。
澳大利亚的教育模式更像是一种迂回的策略例如,如果老师提出一个问题,首先孩子们会分组讨论,老师会加入每个小组的讨论,给出一些意见和提示,然后让每个小组解释自己的答案,最后老师会给出正确的答案。
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老师会抛出一个问题,给学生很多天的学习时间,也鼓励他们从图书馆借书寻找答案。 这样学习会变得更加有趣,孩子们会有成就感,也会有钻研的精神和能力。
澳大利亚现在也非常重视STEAM教育。 STEAM是科学、技术、艺术、工程、数学的缩写,是近年来风靡全球教育界的明星概念。
自从马宝宝开始上幼儿园以来,每周都会有一位“科学小姐”陪孩子们做手工,小时候喜欢玩,比如做一些小帆船,大家一起下水检查水,看谁的船更快。
当你长大后,你会做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比如在透明液体中加入什么来改变颜色,以及加入什么来使其透明。 对于小孩子来说,它就像魔术一样吸引人。
进入小学后,每周都有固定的STEAM课程,低年级学生从最简单但孩子们最喜欢的——拼搭乐高开始。
老师会要求你做一个东西,比如挖掘机,但不是像乐高盒子里那样给你一张图纸,然后一步一步地教你如何做,你必须自己弄清楚如何制作。
老师会给学生准备一些相关书籍,每人都会发一个ipad供你搜索**等,学生要自己想办法完成。 年龄较大的学生当然会有更困难的项目,例如制作一个可以实际移动的挖掘机模型。
STEAM教育可以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它现在是澳大利亚几乎所有中小学生的必备课程。
总的来说,我仍然可以接受澳大利亚式的教育。 马宝的孩子才刚上小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也要让她吸收一下中文教育的优点,至少,小九九还是要能记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