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为了控制人口,1979年鼓励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到1982年,国内人口突破10万大关,计划生育政策被定为国家基本政策。
政策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不仅影响了那一代人,甚至让“晚婚晚育、少生好”的观念深深扎根于90后骨子里,但即便如此,当时的新生儿数量还是相当高的,比如1987年的新生儿数量是2529人10,000人,而1992年为2 119万人。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国的结婚率和出生率开始逐年下降,并且已经失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要靠政策,二要靠庞大的人口基数,所以一旦人口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经济发展,还可能造成养老压力加大等社会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在2013年11月中旬调整了生育政策,实施单亲二孩政策,这意味着父母一方的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 然后,在2015年10月底,政策再次调整,决定实施全面的二孩政策。
按理说,两次政策调整的间隔时间不长,应该效果不错,但实际情况却令人意外。
2016年,出生人数为1883人20,000人,比2015年增加228人2万人,说明二胎放生在短期内是有效的,从2017年开始,出生人数进入连续通道,到2023年,出生人数将仅为902万人,较2016年下降52%以上。
在此期间,我们放生了三胎,并实施了相关配套措施,但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如此,人口还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 这种情况敲响了警钟!
不难发现,现在国家在鼓励生育,而且是多生育,90后甚至00后的父母也在花式催婚生子,但这两代人似乎都成了“叛逆者”,也就是要动手,就是不结婚不生子。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首先,经济压力。
首先是住房。 现在房价处于高位,虽然买房的优惠政策还在继续,但买房压力依然存在,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自己买房是不现实的,最后还是要靠父母出资,还要背负二三十年的房贷。
二是养育。 例如,友娲智库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生育成本的报告,其中指出,中国家庭抚养一个孩子到18岁的平均成本为48岁5万,按地区分,上海最高,平均成本超过100万,最低的是**,但也有近30万元。 此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孩子成家的时候,父母也要出力。
住房和育儿是两座大山,再加上彩礼、日常开支等经济负担,年轻人的婚育计划怎么可能不受到影响?
其次,不允许工作和时间。
先说女性怀孕,说实话,很多企业对女性怀孕有一定的偏见,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种偏见是正常的,但从女性的角度来看,她们就要重新审视自己,考虑是否要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另外,90后、00后在网络上被称为“职场整顿”,但实际上,真正整顿职场的人很少,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加班,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
举个朋友举个例子,2019年,我还是个小程序员的时候,去广州总部出差,每天晚上工作到12点甚至凌晨1点。
再说个朋友,他从事电商行业,做得比较好,规模也很大,他手下的客服两班倒,有夜班白班,还有主播通宵直播,甚至美术设计都要加班到半夜。
综上所述,高强度的工作不断挤压年轻人的时间,结果是没有时间生孩子。
第三,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发生了转变。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博主采访了中老年人,问他们对结婚和生育有什么看法,很多人普遍认为传承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即使生活艰难,也要面对困难,而大不了就是他们两个人一起努力。
但如果你问年轻人同样的问题,他们的答案不是这样的,无论是传家相传,还是一起吃苦,都不如努力工作赚钱、过上舒适生活那么重要。
当然,与前两个原因相比,意识形态的变化是次要的,或者说,正是因为前两点,年轻人的意识形态观念发生了变化。
总而言之,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我不想结婚生子,而是面对诸多压力,结婚生子的权利已经不属于我了。
日前,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璋发表了一篇题为《出生率严重下降是家事还是国事? 文章提出了解决分娩问题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两个字,给钱。
具体来说,希望国家拿出GDP的4%,即5万亿元提供生育福利,并通过现金补贴、个人所得税和社保减免、住房补贴、男女同等产假、灵活办公等方式减轻各种压力,最终经过计算,二孩家庭总共可以领取100多万的产妇福利。
梁建章的“新计划”已经触及了大家的心,因此得到了大量网友的支持,但也有人认为,方案虽然不错,但太梦幻了,无法实现。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阳说,多生一个孩子100万元的奖励是“为什么不吃肉末”,说这话的人可能不知道,我们有6亿人月收入不到1000元,我们没有财力去做这件事。
那么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