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回忆长征:“**红军主力还剩下6000人。
长征期间,我们从江西出发,经历了艰苦的跋涉,但在两万多英里的旅途中,我们很少见到共产党的一个支部。 但是,我们在陕北找到了革命的根据地,就像在绝望中找到了生命一样,我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的规律,但往往充满意外。 虽然当时陕北的根据地不大,陕北的红军比较薄弱,而且正处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之中,但这个革命根据地的出现,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奇迹般的发现。
黄克诚曾提到,如果红军没有进行长征到达陕北,陕北的革命根据地就很难守住。 然而,正是这个小小的革命根据地在当时发挥了关键作用,让红军在这里站稳了脚跟,恢复了活力,重新获得了力量,为后来建立红军首都和抗日圣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志丹的不朽功绩,体现在陕北根据地的建立和防御上。 虽然高刚后来犯了严重的错误,但他协助刘志丹建立陕北根据地的功绩是无法抹去的。
长征期间,哈达普先头部队休息时间太短,体力消耗尚未恢复。 因此,在前往陕北的路上,不断有人被抛在后面。
军队政治安全机关认为,散兵游勇与抑郁症有关,怀疑散兵游勇会叛逃到敌人身边。 为此,他们采取了残酷的惩罚措施。 当时,我是军事裁判所的负责人,上级当局将那些落后的人交给我审判。
我非常同情这些同志的困境,特别是两位周管科科长,他们在战斗中负伤,现在正在接受审判。 我去找纵队司令员彭雪峰,希望能为他们求情,因为我觉得他们的情况很特殊,不应该受到太严厉的惩罚。
可是,我的努力却遭到了政治部两位领导同志的训斥,他们说我连这件小事都处理不好,实在没用。 最后,管理科科长被押送走了,我失去了裁判官科长的职位,以后也不再参与审判的刑事案件。
我还记得长征时邱翔、康胜阳、曹启贤等人的名字。 上次,由于反对纪律整顿和干部考试,已经给一些领导同志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这一次,我拒绝执行处理那些散落的人的指示,这使他们的怨恨更加严重。 一位领导同志毫不客气地说:“像黄克诚、吴书志这样的人,年纪太大了,什么工作都做不了,连红军战士的标准都达不到(注:黄克诚虽然不强,但他的才能和贡献并没有被忽视,他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 ”
1.彭先生和黄克诚听到这句话,我保持沉默,小心翼翼地跟着部队的行军,唯恐落伍,受到惩罚(注:现实是残酷的,大部分历史事实都是这样的,向烈士致敬)。
我们一路推进到陇东高原,蒋介石调集胡宗南司令部和东北军、西北军沿途阻挠,只能边行军边抗敌。
10月初,在白羊座城取得了胜利,击败了东北军的一部分。 之后,我们爬上了六盘山,继续上路。 行军很长,我们走了很长一段路,才停下来扎营。
虽然疲惫不堪,但我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注:艰苦的行军是最难忘的回忆),直到晚上11点,我才到达大安营地,放下了心中的包袱。
当时我还不是很老,只有三十一岁,我在山洞里休息了一夜,第二天我就可以和这群人一起行军了。 10月19日,我们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今吴起县),看到了红军在陕北张贴的口号和苏维埃的宣言(注:红25军的宣传工作已经做好了)。
这时,敌人的一支骑兵部队追上来,我军组织反击,成功击退了敌人,俘虏了一些士兵。 我们第十团团长黄震在这场战斗中阵亡。
长征结束时,红军主力历时一年,穿越11个省份,行进了25000里,到达陕北时,只剩下6000多人。 黄克诚自述的推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