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工业数字化进程加快升级,数字化产业化规模持续增长。 2024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50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双向奔涌”,不断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澎湃新活力、新动能。
通过数字赋能,商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得到提升,供需动态平衡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升。 通过“线下生产+线上数据分析”的模式,传统行业在规模化生产之外,还可以探索和开展个性化服务。 例如,小批量生产产品并投放市场,然后利用数据分析对需求进行细分,以决定是否扩大生产。 这种“轻资产、快速响应”的柔性链模式增加了产品研发、制造和流通的灵活性,有助于解决传统链式模式下机会成本高、运营周期长的问题。 这种生产转型可以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是更适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模式,可以让企业轻装上阵,以“小订单、快回报”的新模式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提高全产业链的协同程度,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联动转化和跨界合作。 为缓解部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阵痛”,一批工业互联网企业积极运用新兴技术,共同培育行业数字新生态。
例如,在生产端,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从设计到出货的产品质量监控和管理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制造效率、质量水平和环保效益的多重提升在售后方面,借助“工程大脑”,可以应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时准确捕捉电梯的运行状态,并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维修,确保电梯的正常运行。 数字化技术的积极应用,不仅能推动企业设计、生产制造、运输、服务、售后全过程的转型,更有助于推动企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成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的新引擎。 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才能不断孕育出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新事物、新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例如,中国移动对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赋能就是新的动能。 为延续中国文化脉络,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中国移动大力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发展,助力文化发展传播空间不断拓展,深刻改变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格局。
中国移动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加强非遗大数据系统建设,深化非遗数字资源利用,拓宽非遗传播路径,促进非遗活传承,赋能非遗创新发展。
在浙江,温州瑞安东源木活字印刷是目前已知的我国唯一保存完好并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移动聚焦东源文创场景,充分发挥元宇宙、5G+AI等创新技术优势,打造活字、5G-vlog、数字活字、文创字等数智化应用,打造VR活字展厅,让5G赋予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时代新元素。
总之,央企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国企的坚强领导下,聚焦战略资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基础设施等领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新时代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推动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最终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每日杂谈》:金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