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丽人生》以黄文秀为原型,讲述了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广西百色市,投身脱贫一线的感人故事。 影片采用以小见大、以表为切的传记叙事手法,运用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跨界叙事,展现新时代背景下庄乡“人间美”、“景美”“精神美”的主旋律故事和美好图景, 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首先是“大与小的结合”,在小细节中展现大主题。 《美丽人生》主要通过很多细节来叙述,几乎没有宏大的镜头语言。 比如影片中,黄文秀把卖给贫户的活鸭子放在汽车后备箱里,在街上抢购廉价运动服“甩卖”,在河边洗红薯,在山上砍树枝等等,展现了她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优良作风, 彰显广大党员干部深深扎根于脱贫一线的朴素拼搏形象。影片通过对脱贫攻坚过程中一系列具体事件的平淡叙述和对细节的巧妙处理,体现了共产党员不怕困难的坚韧不拔和“不失全胜”的坚持。 同时,影片巧妙地运用美丽清澈的不留河、手机铃声中响亮的山歌、“得不到”的特色语言等细节进行叙述,呈现了广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二是“点与面的结合”,以平民叙事塑造时代典范。 黄文秀是新时代扎根西部、扎根基层、立志建设家乡的优秀青年先进事迹的生动体现,是千千万万名脱贫战线队员的缩影。 影片通过叙述黄文秀的日常工作,展现了村里广大扶贫干部的形象。 同时,通过展现村里广大扶贫干部的平凡日常生活,塑造了新时代千千万“黄文秀”等优秀青年的生动形象。 比如,在黄文秀的影响下,影片中的“李鹤”、“廖书记”等人自觉承担起了扶贫的具体工作,让观众不禁被现实中的真实故事所震撼,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黄文秀身边的“黄文秀”,觉得英雄来自他们身边,英雄来自人民。
三是“虚拟与现实的融合”,将纪实表达与艺术叙事相结合。 影片坚持纪实与创作相结合,将现实主义与艺术性融合得当。 比如影片中的“战图”和工作笔记本,就是黄文秀坚持深入群众、深入群众奋斗、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的真实写照。 团队所穿的“红大衣”和“蝴蝶”的象征性表达升华了影片的主题——鲜艳的红色代表着热情、活力、奋斗、牺牲,而“蝴蝶”则代表着突破、成功、渴望、重生。 身穿红衣的少年身影穿梭在荒芜破败的山村中,蝴蝶在美丽的乡村中自由翩翩地飞翔,实现了画面美与形象美的完美结合。
影片通过平民叙事和艺术细节,生动地呈现了黄文秀先进事迹中蕴含的伟大精神和高尚情操,突出了千千万的“黄文秀”如何以青春美人演绎中共初心使命,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宏大主题。 该片荣获2022年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首先是引领主流价值观。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影片的主题,也是黄文秀不畏艰辛为之奋斗的力量源泉。 比如影片开头,黄文秀在一辆汽车的仪表盘上看到了25万里行后,他在微信朋友圈发文“这是我心中的长征”。 在黄文秀身上,最能感受到的就是她对人民的热情和关心。 正是因为顾不上贫户,她才毅然决然地冒着暴雨开车回村,不幸身亡。 黄文秀的人生态度和目标,体现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追求,体现着新时代一个好青年的精神面貌。 影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可以在无形中起到价值主导作用。
二是树立榜样,发挥模范作用。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以身作则。 黄文秀积极响应党的伟大号召,走出山,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山上。 怀揣着改变乡村面貌的愿望,她扎根西部、深入基层,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 她帮银匠搬家,劝桂平去上学,找桂芳回家......她所做的小故事生动、具体、真实。 她是能在广大人民群众身边学习、可信的先进人物,让每一个普通党员干部都能自觉跟上,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感受、能学习。 黄文秀是无数奋战在脱贫一线的首秘和班子成员的缩影。 如今,“黄文秀”已成为脱贫攻坚的象征,这个特殊的象征与新时代千千万万的优秀青年联系在一起,发挥着示范作用。
三是充分发挥美育价值。 影片依托真实动人事迹与艺术叙事手法的融合,加上民族和地域元素,在遵循价值核心的基础上,呈现给观众内容美、形式美、意义美等独特的审美情趣。 影片将“美丽生活”与“美丽山川”高度融合,简单的镜头语言将庄祥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乡村的美丽风光与黄文秀的美丽心灵相互映衬,构建出一幅充满风景、人与精神的美丽画卷。 山川壮丽,精神无穷无尽,年轻的黄文秀就是在这里奉献了她的热情、她的毅力和她的青春......影片提供了滋养观众心灵的营养,能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让观众在影片中发现、感受和欣赏美,促使观众培养和提升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性格和美的能力。
作者梁玉峰,百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本文是广西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百色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百色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023JG5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