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看到一则新闻,说某侄子在农历正月初二去理发,可是当晚舅舅出车祸身亡,于是姨妈就去告侄子故意杀人。 为什么? 因为我们有句谚语:剃光头,第一个月就杀了你叔叔。
法院会怎么做? 我用脚趾知道这一点,我的侄子没有错。 这只不过是一场离奇的闹剧,说实话,我认为法院工作人员不会感到惊讶,因为我相信还有比这更离奇的事情。
事不宜迟,剃光头第一个月就死了的大叔的话是怎么回事?
在清朝之前,没有剃光头,正月杀叔的传说。 古人接受的教育是,父母对体毛和皮肤,不管是剃毛还是理发,都相当谨慎,头发是父母给的,应该保存一辈子不破损,人们把理发看作是对自己的莫大羞辱或惩罚,把头发梳成发髻,绑在头上一辈子。
进入清朝后,他开始剃光头,留辫子。 满清进关后,贯彻“扁平化周边,留中原”的思想,特别注重民装的变革和规范化。 顺治二年六月,七岁的顺治代表摄政王多尔贡颁布了《剃发诏书》,命令全体人民剃光头发,是“沙锅头”发型,周围什么都没有,只在脑袋中间留了一条辫子。 皇帝下令全体人民剃光头,官兵严格执行,违者必被杀。
有的老百姓沿袭旧习俗,无法接受这种变化,有的人对明朝还怀念不已,为了表示反抗,这些人每年正月开会不剃头。 从此,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和谣言,“正月不剃头——想老”,意思是想想往朝。 在数百年的不断背诵过程中,这句谚语已经演变成今天的“正月剃光头死叔”。
我之前说过很多次,古代虽然没有自****,但古人编废话的能力并不比现在的自****弱。 例如,我写了一篇文章《寡妇年能结婚吗?》,也谈到了传统文化的演变。 再比如,春节期间贴对联时,喜欢把“福”字倒贴,寓意福气已经到来。
从我们目前的角度来看,它实际上是一个“谐音梗”。 古人称它为不是谐音茎,而是“纬”。从对老到死叔的思考,相信古人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反抗清朝的统治,但时代在变,初心也慢慢变了。
这让我想起了现在一些综艺节目中的游戏麦克风,明星们戴上耳机然后传递信息。 当一个句子到达末尾时,它往往变得面目全非。 比如第一句话是“我快吃完面包”,最后可能变成“鲁迅想给我买个包”?
一个综艺游戏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但一句话却做出了如此大的改变。 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发展了数百年,可想而知它会发生多大的变化。 庄子在前秦时期的一个笑话,有可能在明代被视为经典。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区分糟粕和本质。
《易经》强调一阴一阳之道,万物都有两面性。 虽然网络非常发达,很容易获得信息和知识,但正是因为它的速度和便利性,很多东西才能传播得更快、更广泛。 如果是错误的信息或知识怎么办? 那么它会让更多的人“变坏”吗? 比如以前没有网络,你说一加一等于三,可能只在你三个村子五里,但现在整个网络会怎样? 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多内容都是AI写的,而且写得特别真实,你很难分辨真假,是不是很吓人?
那么,如何在混乱的信息中区分真假呢? 记住九个字:多读书、多思考、合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