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李立三在昏暗的办公室里琢磨着,不知是对是错,却再也承受不住现实的压力。
最后,他完成了遗书。
第二天一大早,一群年轻的将领气势汹汹地来到李立三的办公室,准备把他带到会场批评打仗,却惊讶地发现李立三已经僵硬了。 在寻找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他的遗书,里面有一行粗体黑字:“我不是叛国者。 ”
那么,李立三是不是背叛了国家呢?
李凤生,这个名字本来是他家里人为了避免他难以养活自己而给他起的。 然而,这个名字并没有限制他的发展。 他的生活充满了变化,他换了很多名字,但他的核心信念始终如一——名字只是一个代号,重要的是为人民服务。
李凤生的父亲李长贵是清末年的天才,虽然没有成为举重者,但还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醴陵县当地中学聘请李长贵为老师,为李立三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受过素质教育的李立三,不仅一心一意学业,他的聪明才智和良好的教育使他在军需官中脱颖而出,他被留在师部当文员。
这段经历为他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他破译密码的能力。
1919年,李立三退伍,毅然投身法国勤工俭学。 这批在法国留学的学生,回国后成为祖国建设的中流砥柱。
更重要的是,他们孕育了一大批我们党的骨干,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我们党的核心领导人。 1921年回国后,李立三立即加入党组织,与***一起组织了安源矿工同志的斗争。
在革命的道路上,有一位名叫李立三的同志,他意识到自己的名字不好读,可以对革命工作产生影响。 于是,他向***求助,希望能改名。
经过深思熟虑,**改名为李能志,这意味着他一定会走到革命胜利的尽头。 然而,尽管他们是亲密的革命战友,但他们最终还是因为各种原因分道扬镳。
1930年,中原战争爆发,原本负责**事务的曲秋白和***双双出国。 在这种情况下,李立三负责这项工作。
李立三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很大的权力,但他因为左倾思想而犯了一个错误,认为革命已经进入了建立政权的第一个时期。 他不顾共产国际的反对,坚持在武汉、南京、上海发动运动,命令红军夺取长沙,建立苏维埃**。
但是,我们党的力量还远远没有达到与人民公开对抗的程度。 长沙被占领后,国民党反应迅速,派出大批军队包围长沙。
红军及其盟军无法抵挡国民党的进攻,不久后不得不撤离长沙。
事件的后果并没有停止,其不良影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国民党收复长沙后,立即开始清理和打击我党在其他地区的根据地。
洪湖、郅江的根据地相继被摧毁,运动发起地武汉、南京也受到特别破坏和打击,党组织全部崩溃,组织工作几乎陷入停顿。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11个省、自治区的党的机关被国民党反动派摧毁,我们党的工作一下子受到了重大打击。
为了扭转局面,曲秋白匆匆回国,撤销了李立三对**工作的领导。 李立三认清了自己的错误,与党内全体同仁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考察,赢得了大家的认同。
大家都知道,他的初衷虽然好,但做事不小心就犯了错误,他也不是别有用心的小人,从来没有出卖党组织、破坏党的活动的念头。
错误发生后,李立三转向对外宣传,直到1934年,党组织再次需要他的力量。
1934年,共产国际和我们党上海局之间突然中断了联系,导致我们党的一些领导人陷入恐慌,使该组织陷入混乱。
为了与共产国际重新建立联系,他们立即派李立三到阿拉木图建立地下交通站。 李立三率领两组同志前往阿拉木图,随身携带着广播电台和一本他自己写的密码本。
但是,当时的情况非常复杂。 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六军都在执行各自的任务,李立三在陕北苏区没有找到他们。 **红军也在长征中,所以很难取得联系。
为了恢复党组织与共产国际的联系,李立三先后给阎红艳、刘长生、林玉英等人发了电报回国,终于在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前成功重新建立了联系。
尽管在1935的秋天,他被派往莫斯科,在那里他认真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获得了同志们的理解,但他再也无法恢复他在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尽管如此,他还是有必要在关键时刻为党的组织做出贡献。
到达莫斯科后,他加入了国际工人出版社,负责编辑中文出版物,从那时起,他就成为了一位有思想的作家。 这个决定,让李立三的政治生涯更加曲折。
1938年2月,苏联内务部特工拘捕李立三,并撤销其党籍。 这件事,对于精神上无法从过去的失败中恢复过来的李立三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他一心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成果来获得大家的理解。
他几乎不知道,娶他的情人会导致他被开除出共产国际。 1939年11月,他终于出狱。 然而,出狱后,他再也无法领导出版工作,只能在出版社做一名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