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釉盛壶】唐代,高76 厘米,口径 49 厘米,腹部直径 87 厘米,底部直径 53 厘米,重量 022公斤,1983年由习文物店移交。
奢侈的嘴巴,卷曲的嘴唇,紧身胸衣的脖子,平坦的圆肚子,面包脚。 肩部一侧有一个短的锥形流动,另一侧有一个扁平曲柄。 釉面不如底部,饼面裸露,轮胎颜色略带黄色。
学者称唐五代时期的瑶州窑为“黄包窑”,宋代及以后的窑址称为瑶州窑。 涂在锅上的茶釉属于高温还原火焰烧制的铁晶釉,是唐代黄宝窑的创新彩釉品种之一,是釉中铁、镁、硅酸结合产生的结晶。 它的釉料呈乳白色,湿润有光泽,但有一种不透明感。 釉色有棕绿色、黄绿色、翠绿色、墨绿色,纯绿色底釉上常有深色的小结晶釉点,就像过年时喷洒在器皿表面的茶粉一样,故称为“茶釉”。 代表产品有近半米高的巨型喇叭口、细颈椭圆形肚子蛋糕、脚、双耳瓶、钟口短流注射壶和唇深腹注射碗、伊斯兰式撇脂开流单把手壶等。 虽然药州窑在后期也烧制了少量的茶釉瓷,但质量明显不如唐代。 晋元明时期的釉色多为黄绿色,点状的结晶釉斑很少见。 与该窑的唐初产品相比,呈现出明显的衰落特征。
明代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茶釉被称为“鳗黄”,清代(尤其是雍正时期)御窑厂烧制的茶釉被称为“厂官釉”,乾隆时期最成功的烧制,被认为是清官窑烧制的珍贵色釉品种, 而黄宝窑唐代茶釉质量较高,完全可以与之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