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8月,时任国民军第四方面军总司令的宋哲元率领4万大军,经过8个多月的苦战,成功攻占了被土匪占领两年多的陕西省重镇凤乡,俘虏了5000多名土匪。
在讨论如何处理俘虏时,宋哲远坚持要把所有的土匪都杀了,不管他们有多少人。
8月28日,宋哲元命令部下当众目睽睽之下,将5000多名俘虏处死,背负着永劫无阻的罪名。 这是因为他坚信,这五千多名俘虏都是凤翔的土匪军阀,不能让他们活着,防止他们再次犯罪。
这一切都是因为冯玉祥的国民党军的存在。
1926年,应李大钊等人的邀请,冯玉祥从苏联回国,召集了旧部,成立了国民党军队。 他的作战计划是“向西北进军,解除习围困,派兵到潼关,应对北伐”。
此时,国民党军分为八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总司令是宋哲元。 宋哲元生于1885年,山东乐陵县人,一个年轻贫寒的家庭,12岁参军当兵。
经过18年的奋斗,他从哨兵长晋升为国民党军中将,成为马麓翔麾下的“五虎将”之一,显示出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在冯玉祥的指挥下,宋哲元率领第四方面军,在半年内攻克了旧军阀盘踞的省会习,并成功担任陕西省主席。 然而,陕西军阀分裂严重,土匪频发,百姓苦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哲元制定了大规模的剿匪计划,将凤翔定为第一战。 凤翔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但土匪军阀党的劫匪盘踞盘踞在这里,让当地百姓深受苦难,统治者头疼不已。
党玉坤,被亲切地称为“党绑架者”,来源于他小时候因腿部残疾在习一家古董店当学徒时得到的绰号。 他阅历丰富,从学徒到剑客,再到靖**,在陕西凤翔避难,一路攀升到靖**第一路第三支队司令员。
然而,在1921年,冯玉祥清洗了陕西军阀,虽然侥幸逃脱,但还是从痛苦中吸取了教训,对凤翔市进行了全面改造,确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凤翔城位于方圆数十里的大高原上,这片高原四周沟壑纵横,自然形成了一道防线。 而凤翔城恰好占据了这片高原的最高点,形成了城内高低的独特地形。
历代统治者也在凤翔城修建城墙,使其高厚,防御难攻。 党玉坤到来后,就动员了人民。 首先,在旧墙上加了一堵土墙。
随后在土城墙外挖出宽三丈深三丈的大沟,引入城北东湖水填土,形成一条宽深兼深的护城河。 在护城河旁边,他还每隔100米建造了一座砖石炮塔,并在石炮塔下修建了一条直通城区的隧道,将凤翔城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堡垒。
为了维护党的统治,党的绑匪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明确规定抢劫、偷窃、告状、抽烟、打牌者,无论情节轻重,均处以死刑。
他还建立了一个叫做“五证”的制度,要求居民在家有居留证、出门证、出城证、经商证,甚至乞讨证。
党的绑架者对别人很严格,但他们在控制自己的下属和自己方面却疏忽了。 他本人热衷于抽烟、酗酒、嫖娼、赌博,有各种恶习,而自己的部队纪律松懈,不断敲诈勒索、强搜、杀人勒索财物,横行霸道。
但是,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需要大量的军费开支,依靠敲诈勒索和强行搜查部队是远远不够的。
党的绑匪在凤翔市开设了“宝兴城”钱库,垄断了当地的高利贷生意,但这还不足以解决他的困境。 由于童年的经历,他对古董的价值有了深刻的了解,凤翔地区古董资源丰富。
于是,他开始策划盗墓活动,率领1000多名手下,在凤翔附近的斗鸡台地区大规模挖掘古墓。 发掘历时8个月,共毁坏古墓50余座,发掘商、周、秦、汉等各个时期珍贵文物1500余件。
党的绑架者用这些文物换取了大量的食物和弹药。 宋哲元早就听说了党被绑架的事情,不敢轻视这个敌人。
面对党内7000名绑匪的顽强抵抗,宋哲元调集了3个师1旅,共计近4万人,在做好充分准备后进攻凤翔。 抵达当晚,他命令部队围攻凤翔城,城外还架设了五十门大炮。
次日清晨,宋哲元亲自下达强攻命令,万余兵在大炮、机枪掩护下勇闯战壕,翻城而上。 然而,党的绑架者的城墙和炮塔上的炮火太猛烈了,尽管一再冲锋,围攻部队始终无法突破。
*重兵再也打不了了,无奈之下,宋哲远只能下令撤退。
经过短暂的休整,宋哲源于1928年4月4日再次向奉祥土城发动进攻。 为了打破僵局,他以铁头装甲车为先锋,士兵们紧随其后,准备进行爆破。
然而,当士兵们到达墙脚时,他们发现墙后还有另一堵石墙,虽然他们设法炸穿了土墙,但石墙毫发无损。
更糟糕的是,城墙上的土匪适时反击,导致大量部队**。 因此,宋哲远围攻凤翔城,持续了半年之久,虽然尝试了正面突击、滚击、爬墙突击、碉堡推进、地面扎营等多种手段,但还是没能取得任何突破,损失了四五千兵马。
宋哲元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派使者游说党内绑匪,承诺将他的军队编成独立的师,投降后给他重要职位。 然而,党玉坤直接杀死了使者,破坏了战争的原则。
此举激怒了宋哲远,为以后的战争埋下了伏笔。 虽然劝说失败了,但在城里引起了骚动,很多人打算离城投降。
党的绑匪虽然出身鲁莽,但颇有心机,一边堵住城门,一边分发一份由宋哲元签名的伪造告示。
宋哲远曾在告示中说:“破城之日,就是凤翔土匪一起死的时候,我要杀鸡杀狗,就算你现在投降,我也要你的命。 ”
这句话让城里的土匪和居民都信服了,他们以为就算现在逃走,也是死路一条,所以他们选择坚守城池,斗志更加高涨。
不过,宋哲远并没有放弃,他继续大举攻城,三个月后,到1928年7月底,宋哲远的部队官兵超过7000人**,这个数字在整个中国攻城战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攻破这座城市的呢?
冯玉祥拼尽全力增援城池,当张维熙率军支援宋哲远攻城时,宋哲元向冯玉祥求援。 恰逢冯玉祥参加的第二次北伐战争结束,兵力充足。
于是,冯玉祥将张维熙的第三方面军从山东调到陕西,支援宋哲元的围攻。 张维熙,山东人,比宋哲元小四岁,从12岁起就跟着冯玉祥当兵。
不过,他的地位却比宋哲远低,宋哲远是"五虎海军上将"其中之一,而张维熙就是"十三太宝"首先,宋哲元晋升为陆军中将时,张维熙还只是一个团长。
张维熙在国民军西征中表现出色,短时间内晋升为军长,并在通州之战中通过创新地道战成功攻城,成为西北军中第一个使用这种方法的人。
所以,当冯玉祥听到凤翔城已经很久没能攻克的时候,立刻想到了张维熙。 张维熙率军到达凤翔后,又尝试使用地道战,先挖城墙根,再爆破。
然而,与通州城不同的是,凤翔城战壕里有水,每隔100米就有一个从城外通向城区的碉堡。 隧道一开挖,就被党的绑架者的哨兵发现,不仅隧道没有挖好,还损失了不少工程兵。
张维熙第一次尝试挖地道失败后,他机智地改变了策略,开始挖地道。 他首先在凤翔城北部的东湖附近挖了一个5丈多深的深坑。
然后他们开始平行于地面挖掘,同时将挖出的泥土倒入东湖,默默地工作,日夜不停,每天挖20米。 为了进一步迷惑敌人,宋哲元、张维熙每天分批率领7万大军进城,假装攻城。
地下挖掘的声音被地面上的枪声淹没了,党的绑架者丝毫没有注意到。 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张维熙的部队终于挖出了地道,并在城墙上安放了4000公斤炸药。
8月25日那天,宋哲远亲自按下炸药按钮,伴随着山体滑坡和地面裂缝的巨响,城墙被炸开,缺口大到20丈。
与此同时,宋哲远已经布置好的1000多门火炮同时开火,七万多攻城军如潮水般涌入城内。 不到一个小时,凤翔城就被彻底占领了。
守城人死伤近2000人,其余5000人全部被俘,党的绑匪自己也在混乱的战斗中丧生。 然而,张维熙却与宋哲元就如何处理这五千多名俘虏发生了争执。
宋哲元下令处决俘虏,引起争议 张维熙主张只惩罚第一恶,但宋哲元坚持要处死所有的人。 身经百战的张维熙对此感到震惊,他试图劝说宋哲远:“这太残忍了,处决犯人会引起公众的反感。 ”
不过,宋哲远却毫不在意:“成就大事者不在乎小事,追求大礼者不怕小让步。 为了实现这个大目标,我不在乎世间的流言蜚语,哪怕背负着千古骂名。 ”
虽然张维熙极力劝说,但宋哲远的决心是坚定的。 1928年8月28日,宋哲元组织军队,将凤翔城周围的百姓聚集到凤翔城东的一座庙宇。
宋哲元向凤乡百姓宣布,要处死党玉坤师的五千名土匪。 他的目的是警告陕西的土匪,只有放开**,才能原谅他们。
随后,5000多名俘虏被押送到凤翔高原的枯井附近,在那里等待着他们的是死亡。 在宋哲元的命令下,两名士兵迅速将一名俘虏拉到枯井中,刽子手立即挥刀砍下他的头颅,只听“咔嚓”一声,头颅滚入井中。
然后,随着刽子手的轻轻一脚,俘虏的尸体掉进了干井里,整个杀戮过程迅速而无情。 然后是第二、第三、第四......起初,刽子手的刀法还算精准,但看着活人瞬间变成尸体,他们也开始感到迷茫,手中的刀也变得乱七八糟。
本来围观的众人还很兴奋,但看到如此大规模的杀戮,他们的精神也开始崩溃,有的大声哭泣,有的拼命呕吐。
在场的士兵虽然都见过生死,但这是第一次目睹如此大规模的处决囚犯,他们感到难以忍受,有的甚至转过身去不忍心看他们,有的直接倒在了地上。
就在这时,一个勇敢的女人从人群中冲了出来,她抱住了一个即将被**的俘虏。 她喊道:“你不能杀他,他是我的人,他是被迫成为土匪的! ”
押送俘虏的士兵上前将女子拉开,但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将女子与俘虏分开。 这时,行刑队队长赶到现场,威胁女子:“你不走,我就砍了你! ”
然而,女人却一点也不害怕,而是坚定地说:“那就杀吧! 老天爷没有眼睛,我分不清好人和坏人,我这辈子还有什么希望! ”
当围观的人看到这个弱女子的勇气时,他们的勇气逐渐增长,开始为她发声,场面突然失控。 行刑队队长拿不定主意,立刻跑到附近的关帝庙,向宋哲远报告。
了解情况后,宋哲远陷入了挣扎。 突然,张维熙在一旁插嘴说:“今天有好几万名围观者,杀了这样一个平民,会引起舆论的愤怒。 ”
宋哲元闻言,下令道:“放了这个犯人,其他人继续杀人,加强警惕,不许任何人冲过来! “* 继续。 可是,俘虏太多了,十几组刽子手整整一天不停地杀,只杀了一半。
经过一天的战斗,直到29日傍晚,5000多名俘虏全部被杀,除了被女子救出的俘虏外,没有一个人幸存下来。 这个骇人听闻的大**迅速传遍了整个陕西。
陕西各地的军阀土匪得知此事后,惊慌失措,几天之内相继投降。 自晚清以来一直动荡不安的关中平原迎来了久违的宁静。
此后,宋哲源为了减轻陕西人民的负担,坚决取消了实行多年的捐款,受到了陕西人民的高度赞扬。
1929年,陕西遭受严重旱灾,粮食价格大幅上涨。 作为当地**,宋哲源四处奔走,筹集了60万元,并从外省购买了10万石粮食,救助灾民。
第二年,宋哲远离开陕西时,收到了陕西人民赠送的万民伞,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此后,宋哲元作为国民党军委北平支部委员、察哈尔省主席,领导了举世闻名的西丰口抗战,并发出了“宁愿战死,也不愿为国奴”的响亮口号。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宋哲远先是与日军谈判不失去主权,但谈判失败后,他明确命令第29军抗战,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败下阵来。
这段经历给宋哲远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导致了他的抑郁症。
虽然宋哲元的杀俘行径在现代人眼中过于残忍,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陕西军阀分裂严重,土匪屡屡取缔,百姓生活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哲元采用了杀囚的方法,即“杀鸡作猴”,这也体现了一定的历史合理性。 尽管他的行为一直备受争议,但我们需要客观地看待他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