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短暂的历史中,发生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大清洗”被公认为最黑暗、最血腥、最恐怖的时代。
在短短几年内,数以千万计的无辜者被判刑、流放和处决。 受影响的人数范围是人类历史上的记录。
在一些苏联学者口中,大清洗是对苏联党和人民的不可饶恕的罪行。
苏联的“掘墓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是这一观点的铁杆支持者。
戈尔巴乔夫。
然而,将历史事件归咎于一个人是片面的。
大清洗的背后,是苏联国内外更深层次的政治和经济原因。
那么,这场灾难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从历史上看,大清洗有多大错误?
所有这一切都始于苏联的诞生和斯大林的上台。
苏联成立于 1922 年 12 月 30 日,是一个以俄罗斯帝国为基础的苏联,由 15 个共和国联合起来。
但是,苏共虽然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但内部并不是很和平,派系斗争非常严重。
在列宁去世前的几年里,有三次主要的政治斗争:
第一次是在1923-1925年,由斯大林领导的俄罗斯共产党(CPR)**与托洛茨基领导的反对派之间进行斗争;
第二次,从1925年到1928年,在布拉柴维尔共产党和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领导的新反对派之间进行了战斗。
第三次是在1928-1929年,由斯大林领导的苏共领导层与布哈林领导的右倾活动家之间进行了斗争。
三场斗争,都与斯大林直接相关。
可以看出,从那时起,斯大林就已经开始与同一个党作斗争了。 而他的态度,也与他的崛起过程有很大关系。
斯大林不是俄罗斯人,而是格鲁吉亚人。
在他的一生中,他说话带有浓重的格鲁吉亚口音。
而这种血统意味着他在由俄罗斯人主导的苏共内不容易被认出。 这加深了斯大林的危机感。
斯大林从地方的武装起义中站稳了脚跟,并通过依附列宁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然而,由于他实际上忠于他的个人武装部队,他比苏共的其他成员更强大。
列宁虽然利用他来稳定局势,但他也得到了提拔托洛茨基,使他能够与斯大林形成制衡。
托洛茨基然而,在他被暗杀后,列宁的健康状况恶化,晚年他甚至不能说话。
斯大林抓住机会夺取实权,团结一致加米涅夫跟季诺维也夫孤立了托洛茨基,从而将他赶出了权力中心。
这是前面提到的苏共的第一次内部斗争。
在那之后,斯大林再次极大地威胁自己布哈林跟里科夫,以右倾的罪名。 在这一点上,斯大林能够确保他作为领导人的地位。 这就是大清洗的开始。
从上面可以看出,斯大林的上台经历了一场血腥的风暴。
他的血统,他的经历,都告诉他,《权力的游戏》就是这样玩的,总有挑战者代替他。
苏共内部的反对派实际上并没有停止其活动。
他们都是熟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的学者,他们中的一些人有理由和口号可以用来口头和书面批评斯大林。
而斯大林上台后,确实越发极端,这让苏共内部很多人都感到难以忍受。 因此,新的竞争必然存在,而且必然会变得更加激烈。
30年代以后,斯大林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开始大力提拔与他关系密切的年轻干部。 对老干部的态度越来越轻蔑。
这极大地激怒了那些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
这个团体也开始与前反对派联合起来,开始通过各种手段限制斯大林。
而且,这些人还掌握着政治局,拥有很大的权力。 他们对斯大林的威胁确实是巨大的。
其中,有代表基洛夫、奥尔忠尼启则、古比雪夫、加里宁等一会。 从历史上看,他们通常被称为“新反对派”。
1932年,“新反对派”与斯大林之间的矛盾开始愈演愈烈。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联盟”的情况下,斯大林主张反对头目加尔金,伊万诺夫和其他人将受到严厉的惩罚,最好是枪毙,但是,最后,政治局干脆把他们开除出党
1933年,苏联蓄意推进工业化,导致大饥荒。 许多农民再也受不了了,选择站起来。
斯大林对此感到愤怒,主张镇压,但“新反对派”领导人基洛夫主张克制; “新反对派”也表示反对斯大林对旧反对派及其管理的城市的铁腕镇压列宁格勒,斯大林的政策是与阳和阴背道而驰的。
甚至在一些会议上,他们也公开批评斯大林,认为斯大林对持不同政见者的攻击路线是完全错误的。
不久之后,在苏共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双方的矛盾达到了顶峰。
在会议上,斯大林的一些支持者对这个最高权力的态度非常明智。
“新反对派”成立瓦列斯基反对斯大林的联盟,以各族共产党书记和国家党委书记为主要回应者。
虽然他们的活动不公开,但他们也暗中提出了一个命题:罢免斯大林,让基洛夫接任总书记一职
这个提议太大胆了,以至于基洛夫本人都不敢同意。
在会议的选举投票阶段,斯大林大吃一惊。
当时,选举名单是按支持者获得的选票数排序的。 而斯大林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在政治局委员会的名单中排在最后。
也就是说,他的支持者人数最少。 相比之下,基洛夫只有3票反对,而斯大林有270票。
第17次代表大会的情况使斯大林意识到了危险。 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他开始动手除掉一些与他不友好的**委员,同时替换一些与他关系密切的人。
后来成名秘密警察部队首领贝利亚,正是这个翱翔的机会。
然而,斯大林的行动并没有阻止反对派的活动。
作为这个派别的领袖,基洛夫在工人中仍然享有很高的威望。 而他与斯大林的关系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后彻底破裂。
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两位同样身居高位的苏联领导人竟然是“零交换”,他们甚至从未打过一场**。
1934 年 12 月 1 日晚上基洛夫在斯莫尔尼宫前被暗杀。
最初与他一起卷入冷战的斯大林此时对此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他命令内政部部长雅戈达对基洛夫被暗杀一事展开调查。
此外,他还暗示,雅戈达在案件审理中将倾向于政治方向。
最后,在1936年8月,该案进入审判阶段。
全苏联的宣传机器启动了,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反对派。 此后,整个苏联掀起了一股政治浪潮,人民群众走上街头谴责罪犯。
以此为开端,大清洗的高潮开始了。
在这种狂热中,斯大林利用苏共**的宣传作为口径,指责新老反对派是“间谍”,“叛徒”,说他们不断从事破坏国家的行动。
他逮捕了他们,把他们流放、监禁,甚至枪决。 在这个过程中,谁想死,谁就会被戴上帽子。
斯大林的目标是“摧毁那些可以重组的潜在人”。
只要他考虑到威胁,无论他是否不分青红皂白,他都会被逮捕。
至于人民中隐藏的反对,斯大林发布命令,鼓励苏联人民互相举报和揭露。 一时间,苏联陷入了血腥的风暴,子弹被不分青红皂白地射出处决囚犯,监狱和**农场人满为患。
据估计,当时苏联每两个家庭中就有一个被监禁。
这种趋势始于 1928 年,持续了 10 年。
甚至在斯大林去世后,即 1953 年,后果仍在继续。
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人能准确计算出确切的死亡人数。 根据苏联解体前后给出的数据,这个数字是450万。
而更西方的**,根据他们自己夸张的宣传,给出了一个更骇人听闻的数字:在斯大林统治期间,至少可以说,苏联人的非自然死亡人数为 2200 万! 如果统计数据更广泛,这个数字将达到6600万。
应该说,不管是哪个数字,都应该夸大其词。
当时苏联总人口不到2亿,一下子失去这么多人是不合理的。
不过,即使保守估计,这个数字也不算太小。 已经有六七十万人中毒了,这应该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情况。
那么,这场运动对苏联有什么影响呢?
今天一些学者出于对西方宣传的厌恶,得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结论:大清洗对苏联来说是必要的过程。 他们的主要基础是苏联在大清洗前后的轨迹。
苏联最初是一个农业国家,工业能力相对较弱。
为了迅速完成工业化,斯大林肆无忌惮地掠夺农村的财富。 而掠夺的手段正是这场大清洗。
事实上,斯大林依靠这种形式,迅速完成了苏联的工业化,为其后来成为超级大国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斯大林的“大清洗”屠杀了反对派,使斯大林的权威不可动摇。
这有助于在资本主义国家被战争包围和战争即将来临的时候团结国家的所有资源来对抗外国侵略者。
但事实上,大清洗对苏联的弊大于利。
苏联通过集中权力和挤压农民,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工业化。 但是,他们的技术和教育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能够适应工业化的水平。
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二战后,苏联虽然从德国获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但始终无法彻底了解这些技术,以至于在高技术竞争中远远落后于美国,最终在竞争中失败。
至于战争的面貌,大清洗也非常激烈。
在这次战役中,共有三万五千名红军高级指挥官阵亡,其中包括陆军一级四位司令员中的三名和十六名集团军司令员。 一等军的十二名指挥官,清空了。 在五十七名指挥官中,有五十人被处决。
在一场血腥的风暴中,当年革命中走出来的英雄大多被处决。 其余的领导者要么缺乏经验,要么不够熟练。
德国入侵开始后,苏联在战争初期被击退,甚至首都莫斯科也几乎失守。
至于**和人员的损失,更是数不胜数。 想想看,如果那些经验丰富的部队领导还在,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损失?
无论如何,大清洗对苏联来说是一场灾难。 这场运动严重影响了苏共的威望,以及斯大林的个人威望。
以至于在他死后,苏联迅速陷入了修正主义和霸权主义。 这场浩劫虽然依然迷雾重重,但其破坏力不言而喻。 如何总结经验,防止历史重演,是值得后人认真研究的课题。
马龙山:“也论了'大清洗'的对错和性质”。孙**:论30年代苏联大清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