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工作会议对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指出要坚持求进稳、进稳促稳、先立后破、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抓住重点、 扎扎实做好经济工作,提出九项重点任务,其中“引领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被列为首要工作,凸显了其关键性和重要性,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提供了行动指导。要深入贯彻落实第一次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继续推动经济实现有效的质改进和合理的量增长。
有力支持进步、立足、稳定。
坚持“求进稳、进稳促稳、先立后破”的原则,是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原则。 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是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稳定”与“进步”辩证关系的重要领域。 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行业质变,就不会形成新的质的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是对坚持求进稳、进稳求稳、先立后破的方针的有力支撑。
努力实现科技重大突破,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有利于迸发出“进步”的澎湃力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纵深发展,数字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绿色技术、深空、深海和深地技术不断涌现,人工智能领域出现重大颠覆性创新,跨领域科技交叉融合不断推进,科研范式和创新方法不断涌现深刻调整,新技术在上千个行业的广泛应用,带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国际科技和工业竞争不断加剧,各国纷纷出台新的战略和政策。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才能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抢占战略制高点。 在科技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有不进而止的苦恼感和紧迫感,勇于迎接挑战,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开辟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
加快补全科技短板,攻克产业技术“瓶颈”环节,有利于不断提高“建立”水平。 与往年第一次经济工作会议相比,“推进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首次出现在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中。 自力更生、自强不但意味着科技强,更意味着产业强、经济强。 加强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不仅要在实验室实现技术突破,更要在产业应用中真正落实,为产业创新升级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一方面,要从产业发展中抽取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的需求,根据行业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的需要,选择一批最紧迫、最具战略意义的技术点,集中优势科技资源打硬仗; 另一方面,重大科研成果必须有效转化,这就要求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龙头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全力实现科技重大突破的同时,做好成果转化工作。 只有“建立”新技术、新产业,才能顺利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持续投入科技研发,抢占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有利于产业链整体布局“稳”。 目前,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以保证美国去风险为由,实施了产业回流、近岸外包、友岸外包,迫使部分企业将国内部分制造环节转移到一些东南亚国家甚至墨西哥,对我国的产业布局产生了一定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除了增强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积极调整就业结构外,最重要的是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工艺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职工技能水平, 加快产业结构由低端向高端迈进,保持国内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环节。竞争力不断提高。
关键在于培养新的优质生产力。
**总书记在地方视察调研中提出,要加快形成新的优质生产力。 ** 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 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就是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实现质的飞跃。 新质量生产力中生产要素的升级,不仅包括技术的突破性进步,工人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的提高,还包括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出现。 通过管理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等新型组织方法的融合,大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新型质量生产率的发展。 这些都体现在产业层面,就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塑造更多创新驱动、先发优势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从而不断形成新的质量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未来产业开辟新赛道。 目前,一大批新一代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处于产业化孕育期和萌芽期,引领着未来产业新赛道的开辟。 新赛道意味着技术创新赛道的变革升级,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新产业的诞生,而不仅仅是原有赛道的进步。 例如,量子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些具有未来产业化前景的新技术。 量子计算具有极高的计算速度和处理能力,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复杂的计算任务。 量子通信极其安全高效,具有良好的抗干扰和隐蔽性能。 这是传统计算和通信无法比拟的。 再比如,脑科学的发展将揭示人脑各种功能的分布、形状和状态,从而实现对脑部疾病的准确诊断和发展; 脑机衔接**在大脑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非侵入性的直接连接,并实现实时信息交换; 等一会。 这些新技术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迎来工业化的爆发期,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不断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 按照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规律,未来一段时间将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阶段,成为推动产业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超过13%; 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44台3万套,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50%以上; 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组等清洁能源装备关键零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 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已达680多万辆,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下一步,要继续支持这些优势新产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增强全球竞争力,为新型工业化贡献新力量。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新质量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 传统行业往往依赖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工艺,但新的质量生产力的出现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 通过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生产力新品质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要广泛应用数智技术和绿色科技,加强标准引导,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扩大技术标准体系的覆盖面,逐步完善标准要求,构建从研发、推广到产品检验检测、监督执法的全链条标准化体系,还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互联网的综合应用, 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研发设计、制造、运营和管理等方面,推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实体经济;不仅要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各行业的示范应用,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上对垂直行业进行精准训练,开发行业特定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其深度赋能的巨大潜力,更要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建设更多绿色工厂, 绿色园区、绿色数据中心和计算基础设施,从而更好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体制和体制保障。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通用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工业生产功能。 在这个科技创新的舞台上,要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强体制机制保障,做到赶超、赶超、力争超越。
一是探索完善新的一流体系。 完善新型一流制度,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实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现实需要。 新型一流体制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通过国家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协同作用,凝聚和整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社会资源,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难题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 新一流制度的关键在于“新”,既要吸收过去的成功经验和合理要素,又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更鲜明的特点。 要探索完善新型一流体系,有选择地重点扶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重大需求的战略领域,瞄准关系国家整体发展的几个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发挥我国体系优势,加快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进程; 推进产业替代、核心强化、智能化、融合化,持续强化产业链韧性,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既是行业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 加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关键举措。 2022年,全国共投入30782资金用于研究和实验开发9亿元,其中企业投资23878元6亿元,占776%。随着研发投入强度的不断提高,企业必将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统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要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记者、被调查者、标记者的作用,从企业实际需求中提炼出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通过组织创新联合体、支持创新平台建设等多种方式强化企业创新能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企业主导的科研组织模式,完善以企业为核心的服务保障机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更生。
三是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圈。 打通“科技-产-金融”链条,有助于充分发挥金融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的支撑作用,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营造良好生态。 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力量,是科技与产业的关键纽带。 要聚焦产业发展重点,用更多的财政资源推动科技创新,通过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支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此外,还要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完善信贷、债券、保险、风险投资、融资担保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资金支持的力度、广度和精准度; 并有效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作者: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主任田杰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