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作者名单撰写了多篇文章,介绍了几所新成立的大学,如大湾区大学、深圳工业大学、航天信息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 无一例外,有网友留言说,建这么多大学有什么用? 人口下降了,以后还有可能招人吗? 很多人应该有这样的疑问,新生人数一直在下降,为什么要建这么多大学? 黑龙江、四川、河南、广东等省份在“十四五”规划中出台了高校建设相关政策,明确规定要严格控制新建高校,原则上不新增普通高校。
虽然仍有多所新建大学在建,但事实上,**已经否决了更多新建大学的提案,一些在建高校也暂停了建设,要么明明不再建设,要么没有后续,很难说能否重启建设。
很多网友对此鼓掌,心想早就该这样了,建了那么多大学到最后都没人上,岂不是浪费钱吗? 考生的父母自然是惋惜的,他们对于被大学录取缺乏一些希望和选择。 那么我们需要更多的大学吗? 这个故事有两个方面。
首先,虽然大陆没有听说过有哪所大学因为找不到学生来源而倒闭,而且这种事情似乎离我们还很遥远,但这种事情其实在世界上并不少见,在日本、韩国、 美国等国,台湾省也发生过很多。“学生人数在下降,但大学太多了”是全世界高等教育中正在发生的事实
仅在2023年,日本就至少有12所大学将暂停招生,更可怕的是,根据日本**教育委员会的估计,到 2040 年,约有 240 所大学将因缺乏学生而关闭
这种现象在韩国并不少见。 早在2021年,韩国就有报道称,近200所四年制大学中有162所未能招收全员,其中30所大学只招收了不到200名学生,18所大学甚至没有招收100名学生。 而在2023年,情况并没有改善,出现了来自14所大学的26个专业”。没有人注册尴尬。 这对我们来说似乎令人难以置信,但在韩国确实如此,那里的许多大学为了生存或倒闭而不得不合并。 在韩国的《人口变化与未来展望》报告中,提到:据估计,到2046年,韩国现有大学的数量将从380多所减半至190所
而美国作为教育强国,也处境艰难。 英国《金融时报》曾发表一篇文章,统计了自2016年以来至少有100所美国大学因运营危机而关闭或合并。 根据彭博社的预测,未来每年美国还将有20-25所大学关闭。2023 年 10 月,威斯康星大学宣布关闭 3 个校区。
而我们的台湾省也面临着严重的学生危机。 2023年,台湾首都大学和忠州科技大学宣布关闭,今年还将有四所大学关闭。 更严重的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未来八年,台湾将有大约40所大学关闭
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出生人数下降导致学生短缺。 我们现在正走在这条道路上。 自2016年我国新生儿人口达到1785万的峰值以来,新生儿人口多年来一直在迅速下降。 到2022年,新生儿人口将首次跌破1000万,仅为956万,与2016年的数据相比,几乎减半。 刚刚公布的2023年数据更低,只有902万。 相应地,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超过1150万人。 也就是说,目前大学生人数已经超过1150万,如果单看这个数据,2022年新生全部可以上大学,还有近200万个学生空缺,再建一所大学确实是浪费。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另一面,那就是好大学还是太少了,这从我们总是被美国困在科技领域的事实就可以看出来。 我们不缺大学,但我们确实缺好大学。在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前10名都是国外大学,主要在美国和英国。 虽然没有一所中国大学进入前10名,但同样在亚洲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排名第八,是亚洲排名最高的大学。 中国排名最高的大学北京大学排名第17位,在前100名大学中,中国大陆只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五所大学上榜,基本上是英美两派。 大学不仅负责培养人才,更是科研的主战线,我国优秀的大学数量远远不足以支撑我们成为科技强国。
同时,不同地区的大学资源分布也非常不均衡北京市共有高校8 985所,高校26 211所,超过浙江、河南、内蒙古、山西、青海、海南、新疆、福建等省、市、自治区的高校资源总数。 有的省市不仅好大学数量稀少,而且大学类型也不足,有的省市甚至没有自己的警察院校,全国的航天大学就更少了。
因此,大多数新建高校分为三类,一是整合当地资源进行升级,二是建设具有高技术定位的新大学,三是建设急需的本土或国内新大学。 例如,山西文化和旅游职业大学是山西省几所职业院校的合并,升级为职业本科大学,属于第一类; 深圳工业大学和粤港澳大湾区大学都在走“小而精”路线,学生人数少,主要集中在高科技技术上,属于第二类; 新成立的海南警察学院是因为当地没有警察学院,需要新的**大学来应对中国的老龄化局面,属于第三类。
这些大学的建立是必要的,所以不要一刀切,认为只要新建大学就是一种浪费,没有必要重复大学建设,但该建的大学还是要建的,这笔钱是省不下来的。 未来,高校对学生的竞争会更加激烈,预计民办高校会受到更大的影响,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未来在激烈的竞争中可能很难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