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的明治维新是亚洲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使日本成为亚洲的异类,其逻辑与其他亚洲国家完全不同。 中国为什么不干涉这么重要的历史事件? 要回答这个问题,比较两个相似的国家,一个是越南,另一个是朝鲜。 当西方压力来到两国时,两国无一例外地向清朝求助,清朝也尽到了宗主国的尽职尽责,出兵相援,虽然结果是“束手无策,花落”。
这里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1853年,日本为什么不向亚洲第一兄弟清朝求助,而是跪拜三次? 其次,为什么清朝如此迟钝地对传统势力范围内的藩属国如此剧烈的转变视而不见? **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日本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藩属国,其演变是独立的,属于公开隐蔽的类型,难以控制,有其他计划。 更准确地说,日本既不是附庸也不是“朋友”,它故意以制造对立为代价来保持其独立性,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 中日两国的“民意调查温度计”现在冻结了,922%的日本人对中国有“差”印象**日本华侨网中日“民意调查温度计”现在冰冷,92二是清朝迟钝,无法理解时代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大自大,自以为是,对邻国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一无所知,或者说对了解没有兴趣,二是对“维新”的性质和后果一无所知。 也就是说,清朝眼皮底下的“一亩三地”,不包括日本,日本在清朝眼中是一个偏僻的岛屿,不成问题。 第三,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特别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烧毁圆明园,割让土地并支付赔款,平息太平天国和麻花军起义,清朝迎来了慈禧时代,忙于外交和自强,没有关注日本的变化。 换句话说,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逻辑各有千秋,但速度和速度是有区别的。 综上所述,日本在近代中国的传统势力圈中是特殊的,依赖程度低,中国不关心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事务。
隋唐以来中日关系的基本格局是:第一,只要日本不找中国,中国就绝对不会与日本打交道(忽必烈征服日本除外)。 其次,只要日本不动朝鲜,走到哪里就爱到哪里。 如果在1853年美国佩里舰队“敲门”时,清朝强烈谴责和警告美国的霸权行为,并承诺向日方提供必要的帮助,那就另当别论了。亲近而不亲近,不仅可以概括中日关系,还可以用来说明日本人的性格,那种孤僻**,外外两内两皮的特点。 事实上,明治维新不仅对亚洲国家来说是超前的、突如其来的,而且对欧美人来说也是不可思议的,仿佛他们为了这一刻等了几千年,所以日本现代化的逻辑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