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研制两弹一卫星的过程中,太多的科学家、军人、工人等群体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牺牲。 当时很多人都知道,参与这些项目会冒很大的风险,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站出来,解放军空军少将杨国祥就是其中之一。
1929年,杨国祥出生在云南省玉溪市一个贫穷的彝族山村。 1948年春,杨国祥考入牙山地下党领导的牙山中学,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杨国祥被送到航空学校学习,是新中国第一批培养的飞行员之一。 刚到航空学校的时候,因为中国空军比较弱,不可能拿出像样的飞机供航空学校学员学习。 在航空学校学习的条件也非常困难,航空学校用来教授日本人留下的几架落后的教练机和国民党军队飞行员带来的飞机。 教官大多是日本关东陆军航空队的投降人员和一些国民党叛乱分子。
1951年,从航空学校毕业后,杨国祥被分配到某航空团担任飞行员,1952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加了进朝作战。 1952年国庆节,杨国祥参加国庆阅兵,驾驶战斗机飞越天安门广场。 1954年,杨国祥参加了某型喷气式战斗机的改装任务,被授予三等功,晋升为中队长。 1956年,杨国祥在全国**队比赛中获得全国空军竞赛第一名。
上世纪60年代,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后,我国缺乏投掷原子弹和氢弹的飞机和飞行员。 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一系列实验,第二飞机部和中国国防科委的飞行员决定使用强-5战斗机投下原子弹,氢弹。 由于出色的表现和精湛的飞行技术,杨国祥成为了一名投掷核**的飞行员。 1970年,经过两个月的政治审查,杨国祥被任命为投下中国第一颗实战氢弹的首席飞行员。
1970年11月,杨国祥抵达西北核试验基地机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秘密训练。 一年多来,杨国祥每天驾驶飞机进行严格的氢弹试投训练,连续投掷与氢弹同尺寸的150枚模型氢弹,最后投掷3枚与氢弹尺寸相同的遥测氢弹,最终达到技术要求。
1971年12月30日,杨国祥驾驶着一架携带氢弹的崭新超音速“强-5K”飞机,张开翅膀静静地站在机场跑道线上,准备投掷中国第一颗实战氢弹。 12时20分,在核试验机场指挥员宋占远的命令下,杨国祥驾驶战斗机起飞。
当飞机距离目标中心9公里时,核试验指挥部下令投下氢弹。 杨国祥拉了拉,飞机的机头缓缓升起,当飞机倾斜到45度时,他用力按下炸弹按钮,迅速调转机头飞了回来。 这时,发生了一件大家没想到的事情,投掷氢弹的装置没有启动,氢弹也没有成功投递。 杨国祥赶紧检查了一下投掷程序,发现没有问题,然后飞回去做了两次投掷,但都没有成功,最后飞机没有加油,只能飞40分钟。
当时,杨国祥自己跳伞或许能活下来,但飞机不知道怎么飞到**,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而且,这颗氢弹凝聚了太多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如果他这样跳伞,损失就太大了,所以他决定就算被打破了,也要把氢弹带回来。 当时,一架带有氢弹的飞机着陆非常危险,最轻微的危险都可能造成不可预测的损失。
当时,整个机场的所有人员都撤离到安全区域,只剩下师长宋占远和一名参谋,负责指挥杨国祥降落。 好在杨国祥驾驶飞机安全着陆,氢弹没有**。 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当时工厂的加工工业比较粗糙,导致炸弹运载系统的一个电磁开关打不开。 1972年1月7日,杨国祥第二次投下原子弹,这一次投弹非常成功,氢弹**的声音震动了整个罗布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