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改前,“司令部”存在于众多军事机关中,从各军种部队的“司令部”或七大军区的“司令部”,到团级单位的“司令部”。
在军改前的“总部”中,有两个特殊设置:
一个是。 最高级别的“总部”被称为“总参谋部”,而不是“总司令部”;
第二个是。 在各级司令部中,他们的军事指挥官不是“指挥官”,而是被称为参谋长和副参谋长。
但严格来说,过去“总参谋部”和“总部”不能完全等同,只是在职能上有很多重叠。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从军改前的“总部”到军改后的“总参谋部”的变化。
1.在军改以前,许多军队都设立了“司令部”,其部门负责人是“参谋长”。
军改前,全军各大军种和七大军区的职能部门与中央军委总部的“四大部门”基本一致,即:
总部、政治部、装备部、后勤部。
对应军事委员会总部:
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预备役、总后勤部。
其中可以看出,在各军种单位和军区单位中,“行政、装备、后勤”三大部门的名称与“政、军、后勤”总部门的名称相同,只有总部对应中央军委总部的“总参谋部”。
此外,军级、副级单位职能部门基本设置为“四大部”,师级、团级单位不设“装备部”,而设“总部、政治部、后勤保障部”三大部。
每个司令部的部门负责人都是“参谋长”。
但是,虽然各级单位的“总部”对应中央军委总司令部的“总参谋部”,但严格来说,总部和总参谋部并不是一回事,但它们在职能上却高度重叠。
2、军改后,取消了一大批“总部”,改设了一大批“总参谋部”
军事改革后,由于中央军委“四个总部门”改为15个职能部门,原有的“总参谋部”也改组为若干职能部门,指挥作战职能的继任者是“联合参谋部”。
联合参谋部也是正规战区级15个职能部门中“仅有的三个”(另外两个是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和中央军委纪委)。
在第5大战区,废除了原来的“总部”结构,建立了“联合参谋部”。
至于海军、火箭军、空军等军种的单位,原来的“总部”结构也被废除,改为设立“总参谋部”,但参谋部的负责人和以前一样。
司令部负责人的头衔“没有改变,仍然是”参谋长”。
但是,与军改前一样,设立“总参谋部”的条件仍然是,团级以上基层作战单位,凡是被授予军旗的,可以设立“总参谋部”。
至于非作战单位,一般不设为“总参谋部”,而是设为“训练部”或类似职能部门。
3.军事改革后,中央军委职能部门和一些省级军区将不再设立“参谋长”一职。
虽然军改后,许多机构都设立了“总参谋部”作为机构,但在中央军委新设的15个职能部门和大量省级军区中,也取消了大量的“参谋长”职位。
在军改前的“四总部”体制中,不仅总参谋部下辖作战部队,总后勤部下也有一些下属单位,因此也设立了“司令部”。
总后勤司令部**后备司令部“,其对应职位为”总后勤司令部参谋长**总后勤部总部参谋长”。
随着军改的深入和“中央军委主力建设”,各职能部门作战单位逐步脱离各军种单位,除“联合参谋部”管辖的作战单位外,其余14个职能部门几乎全部不再管辖作战单位。 所以他们不再有“总部”和“参谋长”的职位。
省级军区也是如此,改制前,省军区(驻军区和守备区)是二线部队,集团军也一样,隶属于七个军区,还设立了“参谋长”一职。
军改后,除北京卫戍区、新疆军区、**军区外,28个省级军区全部划归国防动员部。
第四,军改前后,“司令部”改为“总参谋部”,这不仅仅是改名。
原“总部”和现在的“总参谋长”虽然都是参谋长,但他们的职能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例如,前最高统帅部的“总参谋部”,不仅行使了今天的“联合参谋部”的职能,而且对它拥有管辖权。
课程部、计划部、动员部”。
和其他部门。 也就是说,以前的“总参谋部”不仅需要主要的“战斗”,还需要主要的“建设”。
但军事改革后,随着职能的分立,原总参谋动员部改组为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原总参谋部改组为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原总参谋部改组为中央军委战略规划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