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完美主义的根本原因来自成长过程中不切实际的期望。 这些期望来自父母、看护人或他们自己。 当一个人长大后,被父母或照顾者给予过高的要求,甚至为达不到要求而付出相应的代价时,个体会慢慢形成“不容许犯错”的观念,凡事追求完美。
同时,随着个人长大后,这种观念会因自己的完美而受到他人的称赞和肯定而加深。 把事情做得完美是被认可的,而认可强化了更高的自我要求,而这种循环性的强化最终成为个人对自己的衡量标准:他人的肯定或赞美是成功的标志。 俗话说,追求完美一旦崩溃或可以满足却无法追求,一旦得不到别人的称赞或肯定,个体就会产生极度焦虑,从极度自信到极度自卑,就像影片中的妮娜一样,最终把自己困在自卑情结的牢笼里,迷失了自我。
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与超越》中指出,自卑情结是在“比较-评价-刺激”的链机制下产生的,伴随着自我情感的产生。 因此,完美主义者虽然自称无所不能,力求完美,但实际上是在用表面的完美来掩盖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极度自卑感和自卑感。 当内心的自卑情结与自尊、自尊等情绪交织在一起时,个体就会产生自卑感,一方面想要摆脱别人比自己强,另一方面又会以不服输的心态挑战困难的事情,以证明自己比别人好。 一旦目标达成,个人的完美心理就会得到满足,但同时,也会提出另一个更高的挑战; 一旦目标没有实现,个体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陷入失败主义,然后为了掩盖或扭转失败的状态,个体为了证明自己而挑战更高的目标,然后再次陷入失败,陷入恶性循环。
过分追求完美的个体,一旦因为失败而让自己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认知就会处于冲突模式,要活得好是极其困难的,更别说在丛林竞争中取得成功了。 因此,成长中的个体要想成功,就必须认清自己,摆脱完美主义的压力,找到“相对正确的道路”。
什么是“相对正确的道路”? 所谓相对正确的道路,就是抛开别人的评价,放下自我限制,利于自己的利益,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有效发挥的途径。 也许这条路在别人眼中并不光明,但如果能坚持下去,就会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最终让成功的花朵绽放。
《黑天鹅》中有一句台词:“完美不全是控制,也来自放手。 这句话恰恰证明了马斯克成功的秘诀。 在成长的过程中,与其执着于别人认同的“正道”,不如先找到一条“相对正确的路”,放下对自己的过高期望,放下对结果的过分担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目标,这样才能体会到完美不是人生唯一的选择。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勇敢的品质,要有放下对不完美的恐惧的勇气,要有创造自己否定生命的勇气,要有尝试自己不擅长的事情的勇气,并始终坚持下去。 就像阿迪奥·里斯(Adio Reesi)对马斯克的评价:“只要他乐观,他就会继续努力,直到达到目标。 ”
《勇敢,而不是完美》一书告诉我们,“勇气需要日复一日、持之以恒的练习。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面临新的挫折和更艰巨的挑战,需要我们做出相应的应对,包括保持健康、给自己成长的空间、避免冲动、避免后悔,让勇敢成为一种终生的习惯。 ”
在成功面前放弃退缩,不要过分追求完美,不要太在意外界的评价和反应,不要让内心背负太大的压力,不要束缚自己,让自己轻松前行,这样才能拥抱人生的真相,无视批评和指责,最终破茧而出,变成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