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2023年10月号《当代建筑》(第046期),第34-38页。
作者:郭帆 - 凯谛思中国建筑与规划部董事总经理。
Yang Song-凯谛思建筑与规划总监。
李梦然 - 凯谛思是凯谛思的建筑和规划高级设计师。
作为一种建筑类型,商业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变化和演变历史。 近20年来,国内商业建筑实践大多以商业综合体为主,其优缺点已得到业界的充分检验。 在当今社会、经济和技术快速迭代的环境中,商业综合体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是从一位深耕商业建筑设计领域的建筑师的角度提出的“商业融合”。这一改进的概念,分析和预测了未来业务的特征和特点,并认为:“多元共生,跨界融合”。这将是商业建筑的发展方向和主流趋势。
商业建筑作为一种新旧建筑类型,长期以来一直被主流建筑研究和批评领域所掩盖。 但是,回顾人类活动的历史,定居点和城市的建立和发展与生产资料的交换和商业的繁荣是分不开的。 换言之,“城市”与“城市”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 清明滨江繁华的商业景象,描绘了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和繁华的商业活动:集市、民居、茶馆、酒铺、肉店等,码头与城门之间人头攒动的小贩和行人络绎不绝。当时,商业建筑的界定趋于宽泛,其建筑形式和布局与其他类型的建筑基本相同。
直到20世纪初,主流商业建筑形态从传统市场演变为百货商场,而这种变化最早出现在19世纪90年代的英美。 [1] 百货商店的出现激活了大众消费,其丰富多样的产品选择和精心装饰的空间设计,使消费者拥有一站式的购物体验,同时也催生了广告、品牌营销等新兴产业。 正如艾伦·特拉希滕贝格(Alan Trachtenberg)所说:“[百货公司]成为镀金时代城市的缩影,一个超越购物的学习场所,一个关于现代性的教育。 ”[2]
在中国大多数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国营百货,商业建筑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呈现出井喷式发展,进入了以购物中心为主的商业综合体阶段。 随着Callison、RTKL、捷得、贝诺等世界级商业设计事务所进入国内市场,以上海海逸广场、深圳罗湖万象城为代表的项目,定义了国内商业综合体项目的类型、功能和空间。 其中,连接中庭流线、按功能划分区域的设计逻辑,体现了这一时期商业行为的底层逻辑。
如今,经过20多年的实践更新,商业建筑再次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元宇宙等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商业行为及其所处的空间场景将发生哪些变化,线上直播等新兴商业形态对线下商业空间的影响又将何等。 作者从一位深耕当地商业项目的设计师的角度,以此解读和联想,探索商业建筑面向未来的可能性。
从传统商业综合体到未来商业综合体
业界广泛认可的商业综合体,往往是指以商场裙楼、写字楼、酒店塔楼为主体,集购物、办公、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以效益为主导、综合功能,犹如“蛋糕上的蜡烛”的典型商业产品。 其中:领奖台是一个“大盒子”,承载着商业功能; 求大量多,以规模取胜; 该设计考虑了土地开发的经济因素。
多年来,商业综合体作为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和休闲的场所,在提供一站式购物和娱乐的同时,往往因其建筑形式、高度和规模布局而引起争议。 这种情况很容易产生类似于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America's Great Cities)中提出的问题:如果我们满足于建造纯粹功能性的物理空间,例如摩天大楼和大型商业,而不考虑建筑对街道、社区、城市的影响,甚至居民的行为和情感, 那么城市将是统一的,没有生气的。[3]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实体商业和零售业遭受重创,线上电商挤压生存空间,线下客流量暴跌。 根据德勤的研究报告,在疫情之前,24%的消费者每周至少花一次实体商务; 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后,只有12%的消费者在实体商业上花费。 因此,如何吸引客户回归线下空间,如何与线下和线上业务竞争共存,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我们认为,如今的城市综合体不再局限于提供零售功能,而是需要在充分挖掘空间和空间价值的基础上,创造并引领人们拥抱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成为住宅楼和写字楼之外的“第三空间”(在这里可以工作、享受美食、 聚会、散步、露营、运动......)。更丰富的生活需求正在融入商业综合体,多元包容、生态绿色、沉浸式体验成为未来商业综合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鉴于此,笔者总结经验并提出建议“商业融合”。这个概念。 这一概念是对传统商业综合体的反思和修正,也是对面向未来的商业空间的机遇和理论原型的深刻探索。
在概念层面,与传统综合体相比,商业融合更能体现生活方式、商业业态和空间融合的趋势。 商业融合所强调的“融合”并不局限于物理空间,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公共空间、社交场所、以人为本的情感的融合上(图1)。 同时,“融合”也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以满足客户对新奇的渴望、对变化的渴望和不断变化的“品味”。
图1 未来,该综合体将成为“融合单元”。
对于业务整合的原型,笔者认为它倡导的是行为整合和体验主导的概念。 与以往效率优先、固态中心化的商业模式不同,商业融合将在纵横等多个维度上叠加融合、液态、流动的体验空间。 不仅如此,设计师对项目的思考方式也将从一个单一的功能部门来理解将“建筑思维”转化为综合性的“场所思维”。(图 2)。 建筑的量和数量将不再是核心评价标准,小而美、小而精的项目也可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制胜点。
图2 将单一的“建筑思维”转化为综合的“场所思维”。
相较于线上虚拟网络中万亿级的信息和流量,线下实体商务的优势不在于此,而在于访客亲身体验所产生的对场所的感受和记忆。 虽然这种体验是主观的,但它可以提炼出一些共性,即使罗伯特·特鲁伊 ·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中,文丘里阐述了建筑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晦涩”,一种“商业和信息的空间词汇,也就是说,标志应该大,建筑应该小,或者建筑本身不应该再强调空间,而是强调它的象征性”。[4]
在深圳某城市更新项目中,设计团队从反思城市复合体的角度重新定义了项目的愿景,以“打破边界,感受多维”为主题,重塑了空间及其组织关系(图3和图6)。
图3 业务融合:跨境融合。
图4 面向未来人群的多维度需求。
图5 商业融合的概念剖面。
图6 商业融合的概念图。
从商业空间到城市公共空间
在商业融合中,商业空间突破自身所有权,蜕变为城市公共空间,将商业体验与城市公共生活融为一体,成为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
从营业时间和客群来看,很少有城市公共建筑像商业建筑那样全年开放,深受各个年龄段人群的欢迎。 因此刘晓光,凯谛思建筑与规划总监商业空间的本质是一个一般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其空间原型是开放的城市空间走廊,汇集了丰富多样的公共功能,构建关系,引导行为。 ②
当我们拓宽视野,不再局限于商业效益,而是专注于多维度提升场所价值,与城市建立空间联系时,我们反而可以反馈商业空间本身,实现“双赢”(图7)。 这个空间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是一个临时的弹出式空间,也可以是一个地方的季节性转变。 随着客户群和城市的发展,其价值和形式将继续发展。
图7 多维度提升业务价值
在北京华熙直播 ·五棵松项目项目场地的下沉空间弥补了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的严重不足,满足了大型文体场馆在比赛、演出、训练后的休闲娱乐需求,成为全日制城市目的地(图8)。 北京市大王路和盛汇顶层冬季花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兼容商业、餐饮、娱乐等传统综合功能,灵活容纳新能源车展、儿童篮球训练等多种场景(图9)。 基于自然的休闲概念,Hyundai Department Store, 首尔, 韩国50%的内部区域被设计为公共空间,营造出优于传统购物中心的体验环境和社交空间。 这些空间不仅为顾客提供了一个放松和购物的场所,而且还提供了人们无法通过网上购物获得的更有意义的城市体验(图10)。
图8 北京華熙直播 ·五棵松树。
图9 北京市大王路和盛汇。
图10 韩国首尔现代百货公司。
从生活方式多元化到多维度商务体验
随着Z世代逐渐成为引领消费市场的新生力量,商业项目的发展逐渐体现出用户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特征,多维度的商业体验成为更多项目追求的目标和衡量标准。 这种多维性不仅体现在空间组织的多样性上,还体现在业务业态、主题、运营方式的差异上。
太空组织将从过去的固态、集中式商务转向未来的流动式移动商务。 扎实的主力店,是指传统主力店的业态、位置、面积、投资定位基本是固定的、预先设定的。 未来,商业空间将打破传统的主力店概念,将中庭融入主力店,使其在纵横两层都灵活可调,如流水般。 在水平上,它可以与周围的店面连接,垂直上,上下空间,甚至整个公共区域都可以用来形成一个主力,也可以将几家商店合并成一个集合商店(图11)。 可以看出,商业体验空间的定义不再局限。 打破僵化的传统物理隔断,商业体验空间无论在视觉、功能、体验等方面,都会给用户带来全新的感受。 这一愿景为规划和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想象力、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图11 “固体,浓缩”与“液体,流动”。
此外,为了有效促进商务体验的多维性,提高移动性,其中一个重要策略就是模糊室内和室外的界限。 户外空间一直很受顾客欢迎,但由于空间难以管理、利润低、易受天气影响,传统商场的户外空间、后退空间和屋顶空间似乎受到了负面对待。 如今,人们渴望健康、绿色、生态的空间,越来越多的商场正在重新思考如何将自然光和新鲜空气带入室内空间,如何深度融合店面和步行街,模糊中庭与室内的界限,如何调节风向和气流速度,提高冬季室外空间的利用率。 例如: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巴尔斯顿公共购物中心室内和室外空间的完美融合,将20世纪80年代的旧商场转变为社区发展新生活方式的场所(图12)。
图12 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巴尔斯顿公共购物中心。
在业态、主题和运营方面,社群和社群作为分流,成为多维度商业体验的切入点。 在商业氛围浓厚的泰国曼谷,商业项目融入社区空间、共享城市生活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共识。 近年来,The Commons、Iconsiam等一系列热门项目,虽然规模和场景各不相同,但与生活方式和当地文化息息相关。 其中,the commons以社区商业为核心,深度匹配附近居民的生活和社交需求,选择市场、车间、屋顶种植园、展览空间、表演场所、餐饮店等能够激活多元化社交和生活方式活动的商业空间,采用垂直立体叠加进行布局(图13)。
图13 The commons, 曼谷, 泰国
近两年来,中国也出现了多元生活方式、社会价值提升的案例。 以园区式和策展性业务为主,成为现象级产业热点成都定期源业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以下沉式公园空间为背景,以管理者的集合为商业特征的非标准商业体验。 人们在这里坐着闲逛,减少购物的目的,增强徘徊感,享受在原生植物和粗糙混凝土创造的环境中生活带来的放松和呼吸感。 以“青春磁场”为核心价值观Cosmo 成都,将生活的概念展现为一场表演。 复合空间支撑着视觉元素更大规模的体验区,以及边界更加模糊的商业场景,而国潮、艺术、涂鸦、装置等元素则在混搭中成为个性化体验的背景板。
北京的盒子朝外配合这些项目,突破三里屯与国贸之间的低迷,设置滑板空间、空中篮球场、潮流收藏店、快闪店、展览等多种业态,体现年轻顾客多元化的理想生活方式。 它同时出现,位于数十公里外北京西三旗万象城它以清新自然的空间形式诠释了“走向生活”的主题,为家庭提供了附近稀缺的优质生活空间,这不仅是家的延续,也是生活方式的升级(图14)。
图14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万象市。
未来业务融合的四大特征
如今,OpenAI 等科技公司的新工具正在人工智能领域大力推动。 在不久的将来,虚拟世界的智慧水平将呈指数级增长,五感的数字化体验和虚拟与现实的交互将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近年来,品牌越来越愿意增强技术,尤其是在商店中。 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19年,与技术产品业务投资相关的预算增加了60%。 ③
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未来企业将调整其形态,以适应新的技术手段、社会趋势和文化趋势。 笔者预计,此次调整将朝着提供多维生活体验、消解商业空间边界、打造多领域共生融合有机体的大方向发展。 在“人、货、地”三大商业要素中,线下实体商电将从过去以“货”为主的阶段向以“人”和“场”为主的阶段迈进(图15)。 在这方面,作者设想了未来业务融合的四个重要特征(图16):
图15 未来业务发展趋势
图16 未来业务的四个特征。
4.1 专注于体验
与网购不同,未来商业融合的本质在于社交和服务体验,访客的体验将是全渠道的,包括从到达到离开的每一个细节。 因此,从规划之初,设计就需要考虑服务的便利性和用户友好的体验。
对这种体验感的重视和关怀是高端酒店业的一大特点,因此笔者预计,提升未来商务体验的一大趋势是与酒店业融合,借鉴酒店设计和运营的经验,从人性化的角度切入更多,提升人们对购物中心的体验。 例如,植入高品质的公共空间或服务,在入口处采用五星级酒店级门或落客方式,展现酒店般的优雅周到服务; 在卫浴和母婴房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从休息区的位置规划到镜子的布局,让客户有一种舒适感。 这些细节的改善,会提升人们的体验感,带来“滋润事物无声”的效果。
4.2 全时段
商业建筑延伸向城市公共空间延伸后,其使用场景将更加多样化,趋向于全日制。 商业建筑与社区和社区的联系将其激活为本地化中心,邻里聚会的场所,居民可以在这里娱乐,并获得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务。 空间的设计将着眼于整体的生活方式,因此人们将不再渴望“物质”而是“体验”,并倾向于成为负责任的买家,专注于社区关怀、创造力和连通性。
研究表明,当人们在一个空间中从事不止一项活动时,他们对该空间的偏好会加倍。 这种心理倾向将鼓励建筑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提供多种用途,例如早上的瑜伽馆、下午的快闪店、晚上的画廊等。 未来,商业建筑将进一步向多元共生的路线发展,并随着时间的迁徙而不断演进,将“15分钟都市圈”转变为“5分钟中心圈”。 ⑤
4.3 去商业化
未来,商业融合将适应新的城市规划复合场景,“商业+交通空间”、“商业+文化设施”、“商业+场馆”等跨界融合将更加普遍,商业项目将走向“去商业化”。 在功能业态方面,除了提供商铺、餐厅和娱乐场所外,设计师和运营商能否进一步思考,打造更丰富的业务组合? 例如,连接交通枢纽,设置方便客户换乘的大厅或设施; 为骑自行车的人和通勤者准备更衣室、淋浴间和洗衣房; 准备消毒场所等。
在空间表现力方面,商业项目也越来越多地采用“去商业化”的室内空间设计,为游客提供更多富有想象力的场景。 例如,在2016年运营了20年的曼谷暹罗探索馆进行翻新时,设计团队提出了七个生活方式实验室的概念,以简单、酷炫和科技的设计呼应了主题。 “在暹罗探索购物中心,我们打算管理游客的体验和情感,而不仅仅是产品、类别和展示,”其运营商说。 Cosmo Chengdu、The Box Chaowai、北京SKP-S等项目也以更符合潮青春审美取向的工业风格和冷风驱散了喧嚣的商业感。
4.4 流量入口
购物不再是商业空间的主体,体验和流量已经成为商业空间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波浪潮的影响下,商业经营者会重新考虑商业空间的布局和规模,大批量可能无法直接获得高利润,因此门店不需要保持大量的库存,可以更倾向于建立品牌展示渠道。 这些展示空间可以更小、更具互动性,以展示品牌和产品,同时连接订单和物流中心的货物。
一些电商品牌已经开始对网店进行售后排期、线下引流等策略,但对于传统的百货和连锁企业来说,还是需要一定的转型时间。 例如,近年来探索转型方向的北美领先百货连锁店诺德斯特龙(Nordstrom)推出了“诺德斯特龙本地”门店的形式,将作为无商品库存的网点,提供在线订购、网点取货或退货服务,以及个性化配套定制、美容服务等配套服务。
基于此可以看出,实体业务将完成盈利模式的转变。 商品的配送将更加依赖线上的虚拟界面,而线下的实体商业空间将成为完成体验循环、打造品牌资产和提供流量入口的渠道,甚至是转化率更高的广告牌。 事实上,上海灿宁球场文化传播和体育科技公司Keep等许多企业和品牌已经开始朝着这个方向运营和尝试。 简而言之,品牌依靠实体商务来提供实体空间和体验,而实体商务所需的高频社交内容创作将依靠品牌来填充和激活。 这样一来,商业将更轻盈、更具象征意义,成为传递商业信息的空间词汇,其场景的设计与创作将更加自由可行。
结论
综上所述,未来业务将从效率主导的综合体向体验主导的融合转变,相关组织和规划者将致力于为游客提供城市公共空间的跨界融合和多维度体验,充分挖掘线上虚拟空间和线下物理空间的各自优势,使两者能够结合、无缝衔接, 同时注重人性化的服务和科技感,以合适的体量布局体现和承载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让未来的商业空间成为更具交通属性的空间词汇。
评论
德勤(Deloitte)于2020年发布的《购物中心的未来》(The Future of the Mall)可以在这里找到。
2021年6月26日刘晓光在西单焕新集市艺术空间的讲座详情请参考。
CB Insights在2020年发布的《零售技术现状:2020年的未来》可以在这里找到。
看。 CallisonRTKL 于 2023 年发布的 2023 年报告:影响建筑环境未来的设计策略,可在以下网址找到:
引用
1] howard v. hi s tory of depar tment stores:
introduction[j]. history of retailing and consump-
tion, 2021, 7: 1-8.
2] trachtenberg a. the incorporation of america: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gilded age[j].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82, 56(3): 535-436.
3] jacobs j.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1.
4] venturi r, brown d s, izenour s. learning from
las vegas[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72.
图 1 图 12、图 14、图 15:凯谛思旗下的设计公司 CRTKL
图 13:图 16a:
图 16b、图 16c:凯谛思旗下的设计公司 CRTKL
图 1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