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团队来到福建省厦门市,在前往火焦屿中华白海豚救助繁殖基地的途中,意外地遇到了几只中华白海豚。
这是世界上唯一以“中国”命名的海豚,被誉为“海大熊猫”,分布在广西、广东、海南等地,但厦门却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在城市水域能看到中华白海豚的地方之一。
中华白海豚在火角岛水域游泳。 (来源:福建**)。
为什么中华白海豚偏爱厦门? 随船出行的专家表示,海洋生态环境良好,中华白海豚是指示物种之一。 中华白海豚在厦门的出现,表明当地海洋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数据显示,厦门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数量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60只增加到今天的80多只。
这群人与中华白海豚的“偶遇”,是白鹭岛生态蝴蝶变化的缩影。 再往前追溯,这种变化的开始可以从一个湖开始。
云当湖(人民日报记者陈波摄)。
“云当渔火”曾经是厦门的一幕。 上世纪70年代,厦门想陆入海,修筑堤防围湖,云当港成为云当湖。 堤防的建设阻断了水的流动,沿湖各种工厂的出现将污水排入湖中,生态环境急转直下。
云当湖怎么可能不再黑臭? 1988年3月,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主持召开特别会议,确定治湖战略。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依法治湖、截止治理污染、疏浚建堤、活化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治理方针。
云荡湖的综合治理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30年来,在二十字政策的指引下,云当湖经历了5**规模的改造,从人人都捂鼻涕的“臭水湖”到清水绿岸的“城市客厅”,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江湖优秀案例。
现在,云荡湖也有了一位“市民湖长”。 60多岁的陈亚金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从教职退休后,他穿上志愿服务队的“蓝背心”,一有时间就来湖边巡逻。
以云当湖为起点,厦门的生态修复已逐步从江湖向海洋延伸。
城在海,海在城“,厦门是典型的海湾型城市。 白鹭岛之行,一行人走遍了当地几乎所有的海湾,感受了“高价值生态花园城市”的魅力。
漫步马銮湾生态三岛公园,蓝色的海浪荡漾着,白鹭一起飞翔。 过去,马銮湾的水质被老百姓称为“可乐”。 经过多年的处理,水的颜色从发黑的“可乐”变成了半透明的“雪碧”。 现在,东方白鹳和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正在争相飞往马銮湾过冬。
马銮湾生态三岛公园(人民日报记者陈波摄)。
俯瞰杏林湾,全长2一条6公里长的自行车道横跨海湾。 在阳光下,大海被车道分成两面,一面是深蓝色,另一面是明亮的。 集美区自行车协会会长陈明福是这里的常客,他形容自己的骑行经历“很愉快”:“杏林湾的空气很好,每天都有骑手来。 ”
杏林湾水上自行车道(人民日报记者陈波摄)。
站在五源湾湿地公园的观鸟台上,只见鸬鹚在水中的木桩上排成一排,或低着头休息,或伸展翅膀。 它曾经被称为“腐烂的潮滩”,现在吸引了90多种野生鸟类。 婺源湾的变化让居民黄小红赞叹不已:“每天来公园散步,都满心欢喜。 ”
五源湾湿地公园(人民日报记者陈波摄)。
为了清理海洋污染物,厦门交出了一张智能答题卡。 在厦门海洋环境卫生管理站调度中心,大屏幕上的动画模拟了当天垃圾在海中漂流的轨迹。 借助这套智能海洋环卫系统,调度中心可以每天预测厦门湾漂浮垃圾的规模和分布情况,并给出准确的拦截和收集建议。
为了保护“海岸卫士”红树林,科研人员投入了大量精力。 在下滩尾红树林公园,红树林生机勃勃。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卢昌毅深耕红树林研究与保护40余年,发明的“筷子苗”专利技术,使苗木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 在几乎消失了20多年之后,85公顷的红树林在这里重生。
下檀尾红树林公园(人民日报记者陈波摄)。
海洋生态环境的问题表现在海洋上,根在陆地上。 从外面看,厦门南湖公园西园没什么特别的,但有2个一个50,000立方米的储罐相当于挖出10个标准游泳池。 该水库可收集云当湖区内截留的污水和初期雨水,保护城市水环境。
从湖泊到海湾,从海湾到海洋,从海洋到流域,从流域到全球......厦门市每一个生态保护修复成功案例,都有“综合”、“协同”、“协调”、“整体”等关键词。 正如总书记去年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的那样,“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厦门是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者地。 今天的厦门,“抬头望去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宜人的绿”。 靓丽的城市风光和蓬勃的发展前景汇聚在中国的湾形城市中。
责任编辑:陈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