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带了一群国际朋友参观了校园。 美丽的校园、不拘一格的建筑和现代化的设施吸引了游客的目光。 然而,旅途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学校主楼里有一台自动售货机,顾客路过时冲向机器,想拿一杯饮料。 我趁着这个情况自豪地介绍一下,我们学校所有的自动售货机都已经采用了自助开门、自助购买的方式,无需现金。 话音刚落,一位来访者就不情愿地向我举起手机,问我屏幕上的中文是什么意思。 我看了一眼,意识到机器需要足够的“支付点”来打开柜门。 国际友人的新手从未使用过支付软件,“支付点”不足以完成支付。
虽然上述事件是由我代表我支付来解决的,但更多类似的情况呢?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已经享受到移动支付便利的我们,也应该从外国人的体验出发,拆掉阻碍移动支付的高墙。 从2024年12月1日起,中国将开始对法国、德国等6个国家实施单边免签政策试点,这将进一步增加外国人来访人数,降低移动支付门槛,这也有利于更好地展示中国的发展成就。
一方面,高等院校、星级酒店、交通枢纽、旅游景区等场所在设置支付方式时,应充分考虑外国人的需求和习惯。 具体到自动售货机,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告中明确指出:“自助售货机、自助售票机等机器生产企业和服务商在开发和提供机器和服务时,应充分考虑现金收付需求,使多种支付工具兼容,不排除现金支付。 “目前,现金仍是外国人在中国消费最便捷的方式之一,移动支付场景也应该与现金支付兼容。
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迭代来应对技术升级后遗留的问题,为外国人提供便捷的移动支付渠道。 例如,可以采用集刷卡、扫码于一体的新一代POS机,并利用促进中外移动支付平台互认等技术手段,方便外国人适应国内移动支付。 此外,还可以与国际卡组织合作,确定外国人在本国的信用状况,然后给予他们相应的中国移动信用支付准入资格。
要让外国人融入中国移动支付的浪潮中,我们不仅需要他们“靠上去”,还需要我们主动改变和“靠上去”,在管理、规则、标准等方面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首先,针对身份验证等金融安全问题,在保留传统银行网点办理渠道的基础上,将办公厅大门前移至机场口岸,“送服务到门”。二是推广全链条综合服务模式,目前,我国各大城市纷纷推出“出行即服务”(mobility as a service)体系,逐步覆盖衣食住行等全方位生活需求;三是针对跨境支付信息封堵“最后一公里”问题,着力打破牵头部门、支付机构与银行机构之间的“信息孤岛”,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为企业提供信息接口,为外国人移动支付提供便利。
林峥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