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提到了中苏舰队,主席问谁指挥的,给谁指挥的
虽然许多人认为苏联的斯大林是中国的坚定支持者,但在中日战争结束后,他选择与国民党谈判,不支持我们。
直到我们胜利的黎明,他才改变了立场。 斯大林的这种猜测是显而易见的。
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比斯大林更接近中国。 他认为中国是仅次于苏联的重要红色国家,两国有着深厚的“同志情谊”。
赫鲁晓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了156个大型项目和关键技术领域的支持,甚至还支持了核电,这对推动我国自主研发核电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为什么赫鲁晓夫突然与新中国为敌,迅速撤回所有支持,迫使中国偿还债务,甚至使用武力威慑它? 这令人困惑。
最初,赫鲁晓夫于1954年9月下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之际访问中国。 赫鲁晓夫作为刚刚完成权力交接、地位不稳定的苏联“头号人物”,希望通过与中国合作,暂时稳定苏联局势。
1954年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庆祝活动在中南海举行。 赫鲁晓夫也发表讲话,肯定了中苏友谊,描绘了一幅中苏友谊的精彩图景。
然而,在赫鲁晓夫讲话的背后,其实有一个苏联的阴谋。 赫鲁晓夫希望将中国拉入苏联主导的红色阵营,与苏联签订“友好条约”。
苏联一向善于把盟国变成“加盟共和国”,对于美国的盟国来说,他们只需要小心成为附庸,而对于苏联的盟国来说,他们不得不害怕被直接吞并。
苏联的理想是团结所有红色国家,组成以苏联为首的联盟,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们会选择意识形态控制、经济依赖、军事渗透等手段。
在东欧,苏联通过“友好互助”条约成功地控制了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国,甚至东欧国家也不得不与苏联协商进行改革,按照苏联的意愿进行。
如果您未经许可行事,您将触发“布拉格之春”警告。 赫鲁晓夫的讲话虽然充满了友谊和希望,但我们必须看清其背后的阴谋和意图。
冷战期间,苏联对东欧国家实行经济和军事控制,将其变成附庸。 而在当时的世界上,只有中国在其势力范围内没有受到苏联的“保护”。
赫鲁晓夫看到了中国的潜力,开始向中国提供援助,虽然有些技术并不先进,但对于处于废墟中的中国来说,还是非常必要的。
1958年,赫鲁晓夫第二次访华时,提出让中国加入苏联和东欧国家组织的“友好互助委员会”,看似是苏联的“互惠互助”条约,实则是苏联控制中国经济的阴谋。
赫鲁晓夫试图在中国实施农业改革,但中国不适合大规模种植玉米; 苏联曾希望中国签署友好协议,使其成为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中国拒绝了; 苏联想在中国沿海建造长波塔并组建一支联合舰队,但中国坚决拒绝。
中国主张自主发展,决不会成为别国的附庸。
赫鲁晓夫试图以最低的代价获得中国的支持,但遭到严惩后,他亲自来到中国进行会谈。 尽管他一再强调“需要一支联合舰队”,但在面对主席关于舰队指挥权和所有权的关键问题时,他只能转移话题。
最终,苏联的阴谋失败了,赫鲁晓夫大怒,对中国采取敌对态度,在远东驻扎了数百万军队,甚至进行核威慑。 但是,这些行动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苏联的真面目,我们开始自主发展国防科技力量,找到了自己的强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