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洹,中南民族大学讲师。
首先,农村地区的婆媳关系正在逆转。
春节期间,笔者听到了农村婆媳关系的各种故事。
让我们看几个真实世界的例子:
案例1:村里有个媳妇懒洋洋地睡到早上9点,起床看到公婆先吃早饭,生气地说,你为什么不等她。 有时婆婆做饭,儿媳妇却不吃,甚至直接扔进垃圾桶,惹得婆婆气哭。
案例二:村里有个婆婆,有一天她骑着四轮电动车去孩子阿姨家,却没有告诉儿媳妇,回来后儿媳妇大发雷霆,砸了一辆四五千的四轮电动车。
案例3:村里有个儿媳妇不想让婆婆帮忙照顾孩子,婆婆看到婆婆在帮忙照顾别家的孩子,又怕儿媳妇不开心,就给儿媳妇一个月3000元。
案例4:小儿媳妇在县人民医院生了孩子,大儿媳不让婆婆去医院照顾她,说:“你去了,我该怎么办? 婆婆只好托着姐姐去县医院帮忙照顾。
案例5:表妹为儿子结婚在镇上买了房子,儿媳妇结婚后就一直住在镇上,主要原因是她不喜欢家乡平房装修简陋,结婚几年后再也没有带孩子回村里住过。
案例6:表哥家最小媳妇相亲时要彩礼,在县城买了房子,为此表妹欠了不少债。 结婚后,小媳妇想让婆婆去县里帮忙照顾孩子,但大媳妇也想让婆婆帮忙在家看孩子,可是婆婆不是两边的人,最后气得想喝农药,说不想活了, 而小媳妇气得把食用油倒进厨房点燃了火,春节期间把两个孩子留回娘家过年,这对小夫妻就要离婚了。
对于上述情况,对农村老人的评价一般是“那个儿媳妇! 中年人的评价是“傲慢无理”。 作为外国媳妇,笔者对与上述年轻媳妇相似的年轻儿媳妇的霸道行为感到无比震惊,其次,在上述案例中扭曲的婆婆关系中,我觉得现在的农村婆婆“真的很难做到”。
从广义上讲,目前农村婆媳关系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双向运行型。 在这种婆婆关系中,婆婆勤奋、勤劳、愿意为全家工作,而儿媳妇则对婆婆的努力充满感激甚至愧疚,与丈夫一起努力,为家庭发展目标而工作和生活。 不可否认,这种类型的婆媳之间,肯定是因为观念不同而存在代际矛盾,每个人也会有自己的小脾气,真正考验婆媳关系的往往是在媳妇生完孩子之后,但是这种类型的婆媳妇对彼此有很大的好感, 懂得包容对方,互相尊重,彼此相爱,最后通过积极磨合进入亲密家庭,整个家庭氛围和谐美好。笔者称这种“双向婆媳关系”,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婆媳关系。
二是婆婆控制型。 在这种类型的婆婆关系中,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婆婆经常基于传统的参照观念对儿媳妇提出各种角色期望,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咄咄逼人,比如“嫁给你家,你就要生儿子,你就得洗衣服做饭了”, 等等,而这种角色期待或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度,未必是所有儿媳都能完全接受的,这可能导致婆媳在日常生活和育儿实践中出现诸多观念上的冲突和矛盾;还有一种情况是,婆婆对整个家庭成员的控制欲太强,习惯于把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如果媳妇觉得难以接受婆婆在一切事情上都过于宽容,婆婆和儿媳之间可能会发生冲突,那么家庭就会陷入挣扎的人生模式,婆媳之间的矛盾就难免了。 比如“婆婆觉得我太瘦了,想多吃鸡蛋,可是我吃不了,却坚持要我吃”、“咱们新家,婆婆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套四件套的床”等等。 笔者称这种“婆婆控制的婆婆关系”,是一种不平衡的婆婆关系。
三是媳妇的嚣张型。 在这种婆婆关系中,年幼的儿媳妇往往具有以下典型特征之一:一是家庭责任感弱,如不工作、不做家务、是孩子的婆婆; 第二,家庭资源的消费者挥霍无度,贪图个人享乐; 第三,心智不成熟,说不成熟的话,比如一言不发地离婚,做不靠谱的事情,比如搞网络赌博、网贷传销等,吃不了亏,受不了委屈,脾气暴躁等等。 在这种婆媳关系中,“婆婆越来越谨慎,儿媳要被宠溺、被哄”,笔者称之为“媳妇霸道”的婆媳关系,是一种新的不平衡的婆媳关系。
从笔者的研究和观察来看,一个普遍的感觉是,农村社会的婆媳关系并不多,“双向奔流”,因为这就要求婆媳在与婆媳相处的过程中,要有很高的修养和智慧; 在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背景下,随着女性在婚姻竞争和婚姻市场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年轻儿媳的地位明显提高,近年来,“婆媳控制”的婆媳关系逐渐减少, 但“媳妇嚣张”的婆婆关系却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年幼的儿媳妇正日益成为影响农村青年婚姻稳定、家庭和睦的关键变量。 正如村民们所说,“以前是婆婆当家,现在儿媳妇当家。 可以看出,目前农村婆媳关系正在逆转,代际关系越来越不平衡。
2、为什么不讲道理的儿媳妇越来越多?
问题是,为什么嚣张无理的儿媳妇越来越多?下面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女性在婚姻市场和家庭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深入了解后发现,现在婆婆的一般行为逻辑是:为了让儿媳妇开心,万一儿媳不开心离婚,那么全家都不会过上好日子。 在当前农村男女比例失衡、婚姻成本不断上升、婚姻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结构性困境下,婆婆的行为逻辑必然会越来越谨慎和谨慎,以维持子代家庭的婚姻稳定。 在代际责任较重的地区尤其如此,年轻儿媳妇不仅在性别比例不平衡、男女多的婚姻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在婚后的家庭结构中也占据主导地位。
在婚姻难的时代,农民逐渐意识到“娶媳妇不容易”,所以有儿子的家庭往往倾向于提前安排相亲,很多农村年轻人在20岁左右就开始相亲结婚,这导致了“早婚”现象的出现。 对于年轻夫妇来说,婚前积累的积蓄一般都很少,所以结婚的成本需要依靠父母的支持。 然而,在父母的重担和过度保护下,这也意味着后代在不成熟的年龄就早婚,还没懂得承担家庭责任就成为父母。 虽然父母掏空了半辈子的积蓄,甚至负债累累地帮助孩子结婚,但新婚夫妇并没有在短时间内付出任何代价,也没有承受任何压力,而是坐上了镇上的一辆崭新的汽车和一套新房子,除了几十万元的现金, 主要包括彩礼、送车费、换嘴费、酒钱等,一般都随着结婚进入年轻儿媳妇的口袋,这实际上不仅意味着家庭资源成功地从父母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也意味着年轻儿媳妇拥有了家庭经济的权力。然后成为整个家庭权力和地位的中心。
笔者在代际责任没有那么重的南方地区调研中发现,父母一般支持孩子在城里买房所需的首付,但剩余的房贷需要新婚夫妇努力挣钱还债,这也意味着年幼的儿媳妇也需要承担婚后还房贷的压力,承担一些家庭责任。然而,笔者在黄淮海地区观察到的逻辑却不同:如果父母结婚,背负重债,孩子婚后可以安心理美、理所当然地过上别致但不可持续的伪中产阶级生活,而父母则进入新一轮高积累、低消费的偿债模式, 新婚夫妇不会帮父母还婚留的房贷买房,家庭责任感薄弱。正是因为早婚带来的心智不成熟,父母过度保护下后代家庭责任感薄弱,以及掌握着家庭经济权和话语权的年轻儿媳妇,农民家庭一旦发生婆媳、夫妻矛盾, 年幼的儿媳妇在与家人玩耍的过程中,往往充满自信和肆无忌惮,表现出独立的个性,进而导致家庭生活中的琐碎问题容易被放大,情感冲动容易变得傲慢、不讲道理、缺乏包容。
二是村里熟人社会崩溃了,地方规范的约束力减弱了。 过去,父母的代际责任相对有限,孩子结婚后就分居,很早就磨练了独立挣钱养家糊口的能力,家庭责任感很强。 过去,即使后代离婚,村里社会规范的约束和父母权威下的教育劝说,一般都是有效的,一些冲动的离婚是可以挽救的。
如今,随着乡村熟人社会的逐渐瓦解,地方规范的约束力和父母权威的削弱,父母的干预对于婚后不久的后代离婚越来越无效,女性也不会因为孩子而维持一段不如意的婚姻。 甚至有些年轻人不和父母讨论离婚,甚至不知道,所以他们回家拿离婚证给父母。 老人们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就像在天上一样,什么委屈都承受不了”,他们已经成家,却没有在父母代际支持下创业,普遍表现出心理脆弱,受不了委屈,不知道如何承担家庭责任,年幼的儿媳妇往往“一言不发地离婚”。
也正是因为乡村熟人社会的崩溃,才让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不认为离婚是一件需要付出巨大心理代价的可耻事件,所以在年轻儿媳妇的眼中,离婚属于掌握自己命运的自由人格。 然而,在婚姻艰难的时代,父母几乎竭尽全力帮助孩子完成婚姻的任务,年轻女性经常“一言不发地离婚”,有时往往仓促无理,比如案例6中的两个儿媳妇为婆婆吵架,如果不帮忙带孩子, 他们会在厨房里生火、离婚等。 在婚姻家庭的不确定性和“无言离婚”的潜在威胁下,婆婆必然会形成谨慎谨慎的行为逻辑,“哄媳妇幸福”成为农民家庭和谐的关键。
三、互联网带来的价值观影响**,女性追求“为自己而活”。 在当地农民眼中,年幼的儿媳妇就像一个年轻的祖母,既不工作也不做家务,婆婆照顾孩子,挥霍无度。 对此,一位中年男子恨恨地说:“10个中有8个是用手机销毁的。 换言之,互联网带来的城市化生活方式和现代化理念的冲击,正在重塑年轻女性的价值观,即越来越多的女性在追求“为自己而活”。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互联网传播的价值观的影响,比如婆婆应该在马鞍前后为自己服务。 比如下面这个真实案例:一个年幼的儿媳妇出嫁后,不仅要侍奉婆婆,还要掌控婆婆,是家里的主人。 一方面,岳父母早出晚归上班,外出工作全包,赚到的钱都给了年轻夫妇; 另一方面,为了控制家族的权力,他经常发脾气,说好话,买东西等策略,要么任性发脾气,要么用策略取悦,都是为了最大化公婆的资源,最大化自己的权力。 二是小儿媳妇通过网络交流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成为家庭资源的消费者。 比如我经常在网上买一些在婆婆看来“不出名”的东西,比如所谓的叶黄素(一种保健品),对眼睛有好处,冰箱里塞满**,花2000元买一个塑身器,追求樱桃榴莲的自由,动不动就点外卖,游玩网红打卡地, 等。
总而言之,在婚姻难缠的时代,女性越来越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 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这些受过至少九年义务教育的年轻儿媳妇,在婆媳关系上会有类似的不合理行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否存在一定的偏差? 女性的解放和女性地位的提高是一个社会的进步,但这是否意味着年轻女性可以霸道、任性、傲慢、不讲道理?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失去人性和孝道伦理的底线,进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笔者相信并希望,本文呈现的不讲道理的儿媳妇在现实中并不多,但这些在婚姻困难时代呈现的现象,给一些地区的农民家庭带来了麻烦,也给乡村社会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破坏了社会风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