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其木是中国数字与现实融合50人论坛副秘书长。
春节假期过后,各地多个项目陆续开工,场面热闹非凡。 从近期经济运行数据来看,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的势头不断增强,增强了对今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从春节期间的消费数据来看,全社会跨区域人流已达2293亿人,国内游客总成本6326人87亿元,网联银联日均处理在线支付交易金额达到1笔25万亿元,说明消费动能强劲。
从**指数来看,除了1月CPI同比下降受春节错月影响外,其实自去年11月以来,CPI同比降幅收窄,出现扩大环比涨幅的趋势,价格剪刀差(CPI-PPI)不断收敛,这是消费动能持续积累的背后。
从基础设施来看,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月,国内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57%7%,为两年多来最大同比增幅。 这意味着中国的基础设施需求强劲,建设项目正在加速物理工作量。
此外,今年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在政策力度和有效性方面明显强于去年。
首先看货币政策,去年中美利差一度扩大到300个基点左右,这让人民币汇率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 同时,在巨大的利差拉动下,资本跨境套利也加大了资本外流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空间被大幅压缩,无论是降准还是降息,都会加大人民币贬值和资本外流的压力,因此货币政策难以充分发挥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但今年以来,美联储的加息周期已基本结束,下半年降息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货币政策可以更加“以自我为中心”,考虑如何通过提供充裕的流动性和降低资金成本来支持实体经济的复苏,而不是考虑人民币汇率和跨境资本流动。
从财政政策看,由于去年地方债券集中到期规模较大,用于偿还地方债券本息的财政资金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4%,极大地制约了财政政策稳增长的力能。 这意味着,第一次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加强,提质增效”的要求能够得到有效落实,财政政策在今年稳增长中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此外,预计今年财政赤字率将大幅上升,这也为财政政策提供了更大的回旋余地。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增长率仍居主要经济体之列,中国新的增长势头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不断涌现和巩固。
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消费市场。 2023年,中国GDP将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增速比2022年快2倍2个百分点。 人均GDP稳步增长,2023年达到89358元,同比增长54%。这接近世界银行为高收入国家设定的标准。
从产业体系来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所有产业类别的国家,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使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而且,从数据来看,2023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将创历史第三高,新成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约40%,表明中国产业体系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并未因大国竞争、地缘政治等因素而降低。
从资源要素来看,一方面,我国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转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60%左右,劳动力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工程师群体,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撑; 另一方面,中国发达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庞大的经济活动人口产生的海量数据资源,将有力地推动数字与现实融合的进程,创造更大的价值。
从城镇化角度看,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616%,与发达经济体80%以上的水平相比,仍有提升空间,中国城镇化仍处于持续发展过程中。 虽然快速城镇化阶段已经结束,但在推进高质量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基础设施需求在未来十年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从新的增长动能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持续结出硕果,除了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突破外,2023年我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新三"产品出口总量为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同比增长299%,国际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
因此,无论是从短期数据还是从长期趋势来看,支撑我国发展的基础是坚实的,发展势头良好。 中国应该有信心和信心做好自己的事情。 要看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一流战争和信息战使中国经济衰落的伎俩,解决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事业。
编辑:李志,江新宇,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