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作为汉族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初期也十分繁荣和强大,但随着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严重,以及政治气氛的恶化,明朝的国力出现了鲜花,在明朝末年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共同作用下, 这个庞大的王朝正面临着各种危机。
在其境内,由于粮食收成的不断歉收,人民的生活难以为继,明朝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层出不穷,为了镇压这些起义以维持国内稳定,明朝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与此同时,在明朝的东北边陽上,后晋王朝正在迅速崛起,经过萨尔胡和广宁之战,占领了整个辽东地区,成为明朝不可忽视的敌人。
在中国历史上,一旦中原面临类似的内外矛盾局面,其领导人大多会采取与外族和睦的形式来稳定外部环境,从而为自己争取时间平息内乱。 但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却没有这样做,间接导致了明朝的最终灭亡,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崇祯皇帝的肖像。
明朝末年,明朝有两次与后金政权议和的机会,第一次是后晋领导人黄太极提出的,也是明朝稳定东北局势的最佳时机。
广宁之战后,明朝在处决熊廷弼等将领后,任命袁崇焕负责东北地区的防御。 他采取了与前任不同的侵略态度,在山海关以北的宁远部署了重兵,并使用了夕阳火器弘毅炮,希望以此为跳板收复辽东。 后来,当他面对努尔哈赤的攻击时,这种新的火器也对后津的骑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并导致了努尔哈赤的死亡。
清太祖努尔哈赤。
在宁远败陷的后金政权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明朝的实力对比,因为在努尔哈赤死后,后晋王朝内部政权已经处于不稳定状态,所以继任者皇太极主动与明朝议和。 虽然还是向明朝索要所谓的礼物,但这远远低于明朝在辽东的军费开支。 而且,在随后的谈判中,皇太极也多次减费了索要的财丹数额,但袁崇焕依旧不为所动,坚持要与后晋开战,收复辽东地区。
笔者认为,袁崇焕当时拒绝皇太极求和,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袁崇环当时在朝鲜得到了东林党的支持,而这些东林党**主张对外来入侵持积极态度,所以袁崇焕为了继续巩固自己在朝鲜的地位,必须继续迎合这些人的心理,不能采取在这些人眼中代表软弱和绥靖的和平政策。
毛文龙,明朝末年将军。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发生的毛文龙事件,当年袁崇焕在东北地区布置防线时,当时的披道守军毛文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因为他远离大陆,立下了许多功,所以他麾下的将领们不太听从袁崇焕的命令。 因此,袁崇焕做出了杀死毛文龙并入其部队的决定。
在杀死毛文龙之前,他曾在将领面前数过毛文龙的罪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毛文龙曾私下与侯晋**谈判,有求和的倾向。 所以,如果袁崇焕也和皇太极谈和,那么他杀毛文龙的合法性就不复存在了,这也是他不能接受皇太极求和的重要原因。
皇太极看到袁崇焕在辽宁西部的军城进行军营后,知道自己的求和方案没有成功,于是开始谋划攻打明朝的计划。 这一次,他没有直接攻打宁远,而是趁着蒙古,直接攻打南方的京师。 虽然袁崇焕祖大寿派出的援军在京城击败了后晋军,但城下的危机还是让崇祯帝十分紧张,这场战斗也对中原其他城镇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北方有五七十个县被打碎了,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杀。 昨天,山东省济南市的家属遇难,实在是太可怜了。 看到这里,可以看出一切都有缘分。
明将祖大寿雕像。
在这样的情况下,崇祯皇帝想到了军部部长杨思昌提出的与后晋议和的事情。 但崇祯帝知道,当时的东林党是绝对不会允许他这样做的。 于是他利用太监联系后瑾**,希望能与皇太极达成协议。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错误,他和侯金交换的文件被朝中两国的部长们意外地看到了,这立即引起了轩然。 讲究自己形象的崇祯帝自然不敢承担这个责任,于是为了平息大臣的怒火,杀了太监陈新嘉。 当时清军刚刚攻占嵩山,他们提出要和明**谈和,但崇祯怕大臣们批评他软弱,就派吴三桂带兵。 吴三桂很快就被清军打败了,清廷也认为崇祯皇帝是个奸诈的人,所以不再给明朝讲和的机会。
主张和平的杨思昌。
不难看出,当时东林党的所谓正义,对明朝的政治决策造成了多大的压力,崇祯是一个讲究自己形象、不愿承担责任的皇帝。 他只能听从朝臣的意见,放弃了和谈,这也把明朝推入了不归路的深渊。
今天的东林书院。
明朝末年,崇祯帝面处一团糟。 在财政收入方面,土地兼并的盛行导致了国家财政的短缺。 在政治方面,宦官党虽然被消灭了,但秘密党争还是很激烈。 最重要的是,当时明朝不得不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抵抗崛起的后金政权,这让明朝感到无能为力。
在这种情况下,与后金正恩政权进行和平谈判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由于东林党的进取态度,袁崇焕和崇祯帝都不敢接受女真人的求和,崇祯帝更是背信弃义,主动向清军发动进攻,彻底切断了明朝与女真人之间和平的可能。
也许有人会说,东林党的决定没有问题,到头来要解决边界问题,还是要靠武力来收复。 然而,京城的这些大臣对战局和军费开支缺乏了解,对形势的判断存在诸多问题,这种追求所谓正义的空谈,就是杀死明朝的致命毒药。